首页 政务公开 渝快办 互动交流 专题专栏
首页 > 部门动态

我国腈纶行业中存在的问题

日期: 2001-07-13
字体:
  业内人士指出,目前我国腈纶行业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产能分散、规模小,机台运转效率低   低水平重复分散建设,是造成近年来国内腈纶行业过度竞争的原因之一。1998年,我国腈 纶总生产能力为47万吨,分散在18个工厂,平均规模2.77万吨/年,其中纺丝线最大生产能 力为1.4万吨/年,与世界先进流程相差近一倍。已建成的生产能力,在90年代初受到干法开 车不正常的影响,近年又受进口冲击,国内腈纶工厂机台平均运转率低于世界平均值,使已建装置 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   2.产品结构调整慢,技术创新能力差   国内腈纶品种的差距反映在已建生产线以常规品种为主,差别化率低,已开发的20多种差别 化产品能够贴紧市场、形成规模效应并切实产生经济效益的不多。   产品结构不能满足消费结构的变化,这是造成当前国内腈纶市场容量大、国产腈纶市场低迷、 生产企业产品积压和经济效益差的重要因素。在品种变化与市场适应性上还存在生产线与运行机制 柔性差的问题,不能按市场小、批量多、品种变化来组织生产。在新品种开发上投入力度弱,手段 不全,技术力量单薄,缺乏基础研究支持,目前还停留在“仿代”阶段,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国内 各大企业至今尚未建成具有创新能力、独立进行产品开发、与纺织染结合、对后道工序起指导作用 的科研开发基地。   3.质量标准低,产品稳定性差   国产腈纶大部分采用引进技术生产,但质量指标低于引进母体,等级品评定时采用主要指标与 次要指标分开考核的办法,实际质量一等品率达不到原引进水平。在疵点(粉末、并丝)和染色稳 定性上还存在差距,少数品种因均匀性、油剂、超倍长和卷曲度等问题,必须与优质腈纶混和后才 能通过纺纱。   4.原料与辅助原料配套建设跟不上   丙烯腈是腈纶的主要原料,国外大约56%用作纤维,国内目前83%用作腈纶。我国现有8 个生产厂,合计产能30.5万吨/年,1995年自给率78%。2000年生产厂可能增加到 11个,产能将达到57.1万吨/年。同期腈纶产能和产量分别为54万吨、43万吨。开工率 相当时,丙烯腈全部供给腈纶尚不能满足要求,按国内以往丙烯腈用途比例测算,大概缺7万-9 万吨/年。其他化工产品的发展将改变目前丙烯腈的用途比例,原材料缺口将更大。   此外,油剂、消光剂等还依靠进口,这全是影响腈纶质量稳定性、后序加工可纺性和生产成本 的重要因素。   5.外贸机制不利于国产腈纶参与国际竞争   国内腈纶早期的引进技术进步缓慢,能耗、物耗高使成本偏高;近期引进的技术,在高费率、 高税率与高利率条件下建设,固定成本分摊及财务费用高导致成本偏高,与建厂十年的发达国家腈 纶生产成本存在差距,在价格竞争中周旋余地小。1997年前国产腈纶价位处在进口腈纶到岸价 与完税价之间,有一定价差余地,但与进料和来料加工、许可证以及低报到岸价竞争就处于劣势。 近年进料和来料加工等占进口腈纶85%以上,使国内腈纶无法与其竞争。另外,对进口腈纶纺织 品的企业使用国产腈纶时缺乏政策支撑,使国产腈纶难以进入这一市场,这也是当前国内腈纶市场 容量大、国产腈纶卖不出去的原因之一。   6.行业自律约束机制差,无序竞争不利于腈纶工业发展   1997年下半年以来,由于“八五”建设的腈纶项目投产、老厂扩容增产及大量国外腈纶拥 入,国内市场腈纶总量增加较快,呈现相对过剩的局面。市场主体由卖方转为买方,进口腈纶中少 量常规腈纶低价位干扰国产腈纶定价,造成市场混乱。有关部门在统一价格、区划市场等方面作了 很大努力,但行业内缺乏有效约束,现行体制下企业管理者并非真正法人,为减少库存,一些企业 亏本竞销,导致了无序竞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