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部门动态

北京人吃不到平价药政府已到出手时

日期:2003-09-30
北京人吃不到平价药政府已到出手时

北京人吃不到平价药政府已到出手时

 

    中国经济时报消息:平价药店最怕什么?

    有的城市都开始挎着篮子买药了,而在北京平价药店还只是星星点灯。

     8月25日,北京13种中成药开始降价;而近日,开业一年多的北京平价药店“老大”德威治大药房又对媒体宣布明年再开10家分店,着实让北京人感到高兴,然而北京人能真正全面享受平价药还需要多久?

 

平价药店被认同仍需要时间

 

    记者在安定门和亚运村两地的药店门口对10位前来买药的顾客询问“知不知道有平价药店?为什么不去买平价药?”其中7位表示“知道”,3位表示“不知道”;其中3位表示“平价药店太少,找起来太麻烦”,3位表示“谁知道是不是真的平价”,1位表示“不放心平价药店药品的质量”。

    在消费者选择药店的主要关注因素中,除“药品质量”和“购买便利性”外,消费者最看中的就是药店的名气。据零点调查公司的一项调查显示,在消费者选择药店的主要关注因素中,68%被访者选择“药品质量”,52%关注“购买便利性、路程远近”,紧接着便是药店的名气,占41%。

    据了解,目前北京市药品零售企业已达1380余家,通过改制、重组、联合等形式,零售连锁门店已有500多家,占零售企业总数的40%。全市零售连锁门店年销售额1000万元以上的15家,500万元至1000万元的34家。

    记者了解到,北京的平价药店目前只有德威治、普生、济安堂、养生堂等四五家,但这些药店的发展势头都不错。德威治大药房副总经理刘奇峰目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德威治现有的8家药店每月总销售额达到了1000万元,2003年是其发展扩张年,未来一年的规模扩张将控制在700平米以上的分店15-20家,按目前的营业情况,今年德威治的总销售额将达到4亿元。

 

北京医院药房也“牛”不了不久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在北京许多医院“划价”和“收费”是在一个窗口,目的就是防止处方外流,一位医生透露,现在在医院看病在药店买药的现象非常多,而药品的收入占总收入的一半多。

    目前,北京部分国营药店和几乎所有医院的药房都是以国家最高核准价销售,平均利润高达60%,而其中很大一部分利润并非被医院赚取,而是流入了个人腰包。北京医院药房到底还可以“牛”多久?

    对人们的指责,医院其实也挺“委屈”,因为医院药价并非私定,而是“有法可依”的:一方面暴利的根源之一,是政府有关部门给完全违反价值规律的新药申报大开绿灯,给予其数倍于成本的高定价。药厂为了“生存”,不得不给仍处于“垄断和医疗资源相对稀缺”状态下的医院以大折扣、大回扣;另一方面,医院从药房主任到医生等五六个关口的“雁过拔毛”(层层回扣)后,消费者只得接受医院里“黄金有价药无价”的现实。去年以来,平价药房以秋风扫落叶之势,迫使普通药店随市场大势将药品降价;相较之下,以“国营”为主的医院以“医疗收费过低”为由一直游离于药品市场动荡之外(有的地方药品对医院的补偿程度达到了80%-90%)。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北京许多医院的划价和收费都在一个窗口,有的给患者的药费单只有总额,没有单价;有的采用微机管理,处方仅显示一串代码;也有的医院处方只写医院内部的药品代号,患者和其他零售药店根本看不懂;还有的医院只开自己特有的药,患者在外面的药店根本买不到。

    就诊时,甚至有的医生明明开的是常用非处方药,却告诉患者,不反对在院外买药,但出了事医院不负责。另外一些医生,开了处方,让患者先买药再告诉服用方法及注意事项等等。一位医生告诉记者说,现在在医院看病在药店买药的现象非常多,而药品的收入占总收入的一半多。这说明,北京医院药房将会有一天顶不住市场的压力,杭州的医院药房就是最好的先兆。

     8月19日,杭州市12家市属医院的200多种药品价格同时“集体跳水”就是在平价药店的共同进攻下的无奈之举。据了解自去年12月杭州诞生第一家“平价”大药房以来,杭州药品市场就没停止过价格的动荡,令众多零售药店纷纷跟进,在杭州药品市场掀起一阵又一阵药品降价的风潮,也破开了药价虚高的坚冰,而药品市场在平价药店的共同进攻下,医院和药店份额由两年前的91降到55。

 

光靠降价也不是办法

 

    前几天,刚刚开业的北京利君堂药店对3000多种药品全部降价,平均降幅达到30%以上。据了解,与市场上其他药店的同类药品相比,利君堂的价格降幅非常大。在北京普遍销售10元一盒的板蓝根,利君堂8.5元就能买到;这还不是降幅最大的,市场上销售较好的一种胃药,由230元降到175元。据了解全店3000多种药品全部降了价,最高的降幅达到了一半以上。该药店的负责人对媒体坦言降价后药店“还是有利润”。利君堂的降价行动引发跟进潮:市场价16.8元的更年安片,利君堂降价到12.5元后,平安大街一家药店很快降到了11元,利君堂随即再次降价,把价格定为10.8元。

    对此,德威治大药房总经理张玉宽向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目前德威治不打算跟进降价,他认为目前平价药店的价格已经很低了,要是再降利润就没法保证了,对谁都没有好处。他说,价格的确是平价药店进入市场时的核心优势,但如果把价格作为自身发展和市场竞争惟一的办法,那么价格的含量就很低,如果平价药店在市场的价格优势已经确定,就应该建构对自己的规模发展、生产企业、消费者都有利的精确营销体系。

    有业内人士认为,在现阶段,我国药品零售业的合理毛利润率应该在15%左右。业内人士指出,在我国药品零售企业普遍实力弱,急需上规模、提高服务水平的现状下,目前这种价格战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会有什么真正的大赢家,在一些价格搏杀惨烈的地区,甚至影响了行业的发展。药价虚高是多方面因素综合造成的,解决问题当然也不能全靠零售药房一个环节。

 

药品降价大势已定

 

    有关专家认为,今后,药品的降价空间还很大。长期以来,药费在整个医疗费用开支中占到了50%以上,这种对患者不尽合理的局面之所以形成,一方面由于药品的生产流通体制有很多中间环节,有的成本只有1元多的药最后卖到患者手中时甚至会增加几十倍。另一方面是由于医院形成了“以药养医”的经营方式,通过卖药赚取相当一部分利润。这样,被变相地转嫁到患者身上的费用最终转化成了医疗制度的巨大负担,面对巨额的医保开支,有限的医保基金进退维艰。有关专家分析,要控制整个医疗费用增长必须首先控制药费的增长,并配套地加快药品生产流通体制和医院体制的改革,这是医疗保险行业改革的大势所趋,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得有限的医保基金真正用到患者身上。

    另外,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在生产、批发、和销售这三个环节中,看似只有三个环节,但每一个环节都会派生出一到两个分支来,无形中利润就被分散,而总的来看,前几年是批发环节利润和销售最大,近两年因为信息都相对透明,利润最大的还是生产厂商,生产这个环节还有较大的降价空间。

业内人士还认为,国有药店最终也会走平价路,但什么时候会出现国有的平价药店要看市场成熟化的程度,至于市场化进程则与医疗、药品监管等体制改革的进度密不可分。

 

评论:政府该对药价虚高出手了

 

    现在看个发烧感冒,动辄就需花费数百元。要是得个大病住院,数千数万元不在话下。医疗费用居高不下,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一些医生开“大处方”,搭车开药。医生之所以要开“大处方”,是因为有高额的回扣。一家医院的泌尿外科专门拿出一名医生处理药品回扣,代表科室与药商谈条件,一人干一年,就赚出一套房子一辆车,大家轮着来。

    为了治理“大处方”,政府有关部门近年来也采取了不少措施。比如加强了医德教育,然而高尚的道德抵挡不住利益的诱惑。再比如政府有关部门曾三令五申,要求严查药品采购和处方中的回扣行为,但由于积重难返以及医生拥有一定的“自由处方权”,医生是否故意开高价药以及是否搭车开药很难界定,而收效甚微。又比如,政府部门曾倡导和推行药品采购招标制度,但中标者往往是“赢了招标,输了市场”,由于价格低的药品少利可图,医生不愿开,医院也嫌弃,于是出现了价格越高越好卖的怪现象。

     “大处方”就无药可救了吗?仔细观察上述种种问题,可以发现,那些“病灶”的存在有一个共同的前提,即畸高的药品价格。报道说,一种治疗肿瘤的药物每支2000元,进价才100多元,回扣一支就达500元。济南某药业公司的一位销售人员告诉记者:“我现在卖的这些药实际成本只有申报价格的十分之一,国内新药的零售价多为生产成本的10倍左右,有的甚至高达20倍。换句话说,花100元买的药,其价值也就是几元钱。我们必须留出足够的空间用来支付回扣、公关等各项费用,否则再好的药也卖不出去。”一方面,商家高回扣促成了医生的“大处方”,另一方面,医生的处方权又助长了商家的高回扣之风,于是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如果能够挤掉药品价格中的水分,压缩回扣的空间,不就等于“釜底抽薪”吗?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药品的价格早已市场化,药品生产销售企业有权给自己的产品和商品定价。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在市场的供求关系变化之中,商品一般都会形成比较合理的价格。但这种市场价格形成机制在药品市场中却失去了作用。由于长期以来医院在药品消费中的垄断地位,药厂、医院以及医生渐渐形成了一个利益共同体。为了维护既得利益,它们极力操控市场,扼杀市场机制,并且达到了这样的目的。南昌曾经出现一家叫“开心人”的“平价”药店,大幅降低药品价格,这本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苗头,但遭到了绝大多数药品生产企业和销售企业的联合抵制,以至于在它开业不久差点夭折。

    行政干预市场是市场经济所“忌讳”的。一般情况下,政府应该坚持这样一个原则,即只要市场机制能够解决的,政府就不应该插手。但如果市场机制失去了作用,那么政府也不应该甩手不管。药品销售价高于生产成本10倍甚至20倍,显然极不合理。在市场对这种畸形状况无能为力的情况下,政府完全可以运用行政手段,规定一个“成本加码”的定价标准,使畸高的药价向着比较合理的价位回归。其实,在非典肆虐期间,政府就曾对防非典药物的价格进行过强力的干预。这当然是必要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行政干预保持警惕是必要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府应该完全跳到市场之外。当市场需要政府的时候,政府还是应该“该出手时就出手”。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版权所有   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办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洪湖西路16号    邮编:401121    电话:023-67575000

全国粮食流通监管热线:12325    易地扶贫搬迁咨询电话:023-67575148    虚拟货币“挖矿”投诉举报电话:023-67575292

渝ICP备08000498号-10    网站识别码:5000000043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16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