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医院改革纠缠产权难解“看病难”

调查:医院改革纠缠产权难解“看病难”
看病为什么这么贵?
挂号为什么这么难?
医生脸色怎样才能可爱?
我们怎样才能相信医生?
假如不幸身患重病,无法工作,怎样才能得到医疗救助?
上了年纪,失去薪水,怎样才能不因看病而花光毕生积蓄?
这些问题是目前公众最为关心的问题,也是医院改革将要达到的目的。而有迹象表明,现在的公立医院改革却将焦点放在产权改革上,即公立医院也要走国企改革的老路子“国退民进”、“公私合营”、“股份制”。不少专家对此持有异议,他们呼吁:目前医疗领域的主要矛盾是“看病难、看病贵”,解决看病问题才是改革初衷。如果改革过多纠缠产权,不但不能解决当前的看病困难问题,相反,极有可能还会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他们还建议,目前医院改革诉求模糊不清,在大规模改制之前,政府和医院当局都应该理智。
挂号难是目前公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之一
医院改革,无疑成了今年夏天讨论的最热的词汇之一,而产权一直被认为是改革之重。近两周,一句话被媒体广泛引用,“国资将逐步退出公立医院,在政府所属医疗机构中,国有资产的持股权不低于51%。”说这句话的是国务院法制办公室科教文卫法制司副司长宋瑞霖。也就是非国有资本最多可持有49%的股份。据称,这将被写进卫生部正在制定的《医院体制改革指导意见》,而该《意见》将在未来几个月内公布。
一直被视为投资“禁地”的医疗领域,忽然开了这样一个大口子,确实在市场上引起了躁动,“这回医院是真改了”。不同阶段不同反响。
“目前医院体制改革的矛头直指产权,认为产权改革一试就灵——这是一种幻觉。目前老百姓抱怨的焦点就是‘看病难、看病贵’,政府很想在医疗改革中有所作为,并希望寻找一种灵丹妙药,解决当前的医疗问题,最后找到了产权——医院体制改革的核心。但是事实上,并非这么简单。”李玲说。李玲,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医疗体制改革课题组负责人。
将产权改革作为诉求 依然难解“看病难”
“目前老百姓抱怨的焦点就是‘看病难、看病贵’体制从产权上改了,医院的收费能否控制下来?例如,北京的同仁、协和等大医院都变成股份制、产权多元化之后,能否可以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不一定。”李玲教授说。
产权改革一直被认为是我国国有医院改革的核心所在,是“绕不开的”。“产权派”认为,国有医院以出售为主要形式的产权制度改革,可以减少政府直接举办的医疗机构数量,使政府由投资医院,转换到购买和分配医疗服务上来,政府可以将节省下来的资金,通过转移支付等形式,发展贫困地区的医疗服务,以及对贫困人群实施医疗救助,保证人人享受初级卫生保健,从而提高公共卫生社会公平性。
中华医院管理学会的一位负责人称:“据我所知,‘产权派’目前仍然占据主流位置,包括我的同事和领导。然而,通过‘政府减少投资医院’,来实现转移购买医疗服务,只是一种理想状态,这就牵涉到另一个问题,我们是否要首先进行全民医疗保障?如果在大多数人群,尤其是弱势群体不能享有医疗保障的前提下,就减少公立医院,实现私营化,由于资本的逐利性,政府此举将冒很大风险。”这位不知姓名的人士的透露。
所谓产权改革 就是将医院“卖掉”?
“医院是一个相对特殊的投资领域,要么是公立的,由国家担负公共卫生费用,提供基本医疗服务;要么是私立的,提供高档医疗服务。在国外也是这两种模式,我认为不存在什么中间状态,所谓股份制并不适合医院。”北京疾控中心社会医学与卫生经济学中心的雷海潮博士,断然否决了公立医院“股份制”改制的可行性。
据了解,不久前,“将贫穷危重病人抛至野外致死”的河南新郑市中医院,就是一家被“卖掉”的公立医院。新郑市共有3家公立医院,已经全部“改制”。2000年7月,当地的农民企业家赵培林,以1100万元的价格获得新郑市中医院66.7%的股份,成为该院的董事长和法定代表人。新郑市中医院还成立了董事会,市卫生局的一位副局长作为政府代表出任董事。
据媒体报道,此次被抛弃的病人,在他们医院绝不是第一个。有迹象表明,新郑中医院改制后,数个“无主”危重病人曾被新郑市中医院抛弃。2003年5月,一个流浪男子被一辆大货车压断双腿,货车司机给事故科押了7万元治疗费,医疗费花了3万多元后,急诊科的人用车把该男子找个偏僻地方扔了,把肇事方留下的押金全部取走。此次出事后,医院居然有人这样议论:早知道扔人会被警察发现,今后干脆把人往太平间一推冻死,这谁会知道?令人不寒而栗。
雷海潮认为,目前所谓医院改制的例子,实际上是“卖医院”。这既造成了国有资产的流失,也无法完成医院本该担当的角色。
据了解,许多医院在改制的过程中,资产评估远远低于实际价值,巨额国有资产就被几个人分掉了。
实现: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 与产权归属无关
对于产权改革,在医院改革方面以“前卫”著称的同仁医院院长韩德民教授仍然持肯定态度。他认为,产权归属是卫生医疗体制改革面对的首要问题,并建议,建立以公有制医院为主,多种所有制医院并存的格局,例如股份制医院、私有个人医院等,促进“三分天下”的竞争态势的形成。同时,通过合理方式,吸引国内外资金对医疗产业的投入,以扭转目前服务模式单一、卫生经费短缺、竞争不充分的局面。另外,应实行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分离的方法,让具有现代医疗技术和管理水平的人才走上医疗机构的领导岗位,总之,“产权改革”是实现我国卫生医疗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制度基础。
然而,李玲教授说:“现在有很多人都在说公立医院产权不明晰,其实我认为公立医院的产权很明晰,政府出资一般也很明确。所以,没有必要为了明晰产权而进行产权多元化。”她介绍说,医院在产权不变的情况下,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在世界各地都有很成功的例子。例如香港,他们的医院都是政府拥有,但是采用了公司化治理。通过委托代理,将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是一个世界趋势,“我们没有必要再从原始市场走一遍。这个过程将带来很高的成本,医院的成本很不同,医生的无形资产占很大部分,现有会计制度很难评估他的资产。”李玲说。
李玲教授称,她在广东东莞所做的实证研究发现,国内的非营利性医院和营利性医院的经营业绩差别非常小,也就是说所有权并不是一个关键问题。
专家观点
卫生部卫生经济研究所所长蔡仁华教授:目前,医院改革的决策部门受三大争议困扰:
一、首先是概念之争。医院到底是什么机构?最初,8部委的意见是,将医疗机构分为非营利性和营利性两类管理。如今,又有人提出按公益性与经营性划分。后一种提法不科学,因为公益性医疗机构也需要经营。这种划分容易让人误解为公益性医院不需要经营、核算。
二、其次是体制之争。与国有企业改革不同,医疗机构提供的医疗服务具有一定的“公共产品”性质。国企无论是独资或引进外资、民资,都不影响其对利润的追求。医院则不同,如果政府独资办,肯定不以追求利润为目的;但如果公私合营,这类医院算什么性质,目前尚无答案。
三、机制之争。即医院内部的补偿机制。要实行医药分开核算、分别管理,解决以药养医问题,必须切断医疗机构和药品营销之间的直接经济利益联系,要在调整医疗服务价格的基础上,把医院的门诊药房改为药品零售企业,独立核算、照章纳税。过去政府允许医院从药品批零差价中提留一定比例,以弥补财政投入的不足,即“以药补医”。医院和医生都希望通过多开药来增加收入,但老百姓看病的费用也随之越来越高。旧的医院补偿机制要打破,新的机制还没找到。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李玲教授:医疗体制改革不是简单的医院改革,还应该包括医疗保险、药品、医疗器材、公共卫生等,需要综合考虑,同步前进。而目前政府大力推行的医院改制,感觉像在甩包袱。怎么改制?谁来主管?怎么监管?在这些问题都没有解决的情况下,自然会出现近期被媒体广泛关注的“新兴医院事件”。中国医疗体制改革采用的是“美国模式”——市场主导型。在医疗这个不完全竞争的市场上,市场主导的结果是,医疗服务越来越好,但医疗价格也越来越高。美国的模式是独一无二的,很难复制,即公立医院和私立医院都在市场上平等竞争,政府除了严格监管外,只负责为穷人、老人医疗买单。美国人均年医疗费用为5000美元左右,而中国人均GDP才1000美元。即使欧洲许多发达国家也无法达到这个财力,更何况中国。
中国医师协会会长殷大奎教授:除医疗市场中主要涉及公众利益的部分,仍然应该由国家管起来之外,其他的很多部分可以让非国有资本进入,当民营资本和外资进入医疗市场之后,可以改变目前医疗资源相对集中的局面,打破一种现实的垄断。当更多的民营资本和外资进入医疗市场之后,国家的卫生投入可以从大多数人们所“非必需”的医疗市场中逐渐退出,更多地投向可以保证人民最基本医疗服务,诸如妇幼保健、血站、公共卫生应急系统的建设,以及卫生监督、社区基本医疗体系的建设以及健康教育、计划生育等方面去,从而承担起一种政府本应承担的社会职能。
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海闻教授:中国医疗改革出现的问题既有一般性原因,又有我国的特殊情况。
一般性原因首先是卫生领域中普遍存在市场失灵。如纯粹的公共卫生服务(卫生监督执法、重大疾病控制与预防)关系到社会人群健康,不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市场机制无法对其供给和消费施加影响;市场机制无法解决穷人与老年人的医疗救助;市场机制也不能解决包括病情、医疗信息和医药信息等的不完全对称和不对称问题。这些都需要政府的介入,帮助减弱市场失灵所带来的影响。
然而,中国卫生改革缓慢的特殊原因,恰恰又在于政府对医疗卫生领域过多的干预。例如,卫生部门对下属公立医院管理不善,公共财政中卫生支出不足等。政府既是政策的制定者,又是执行者和监督者,政府职能没有定位在补充市场机制的不足上,而是试图以行政手段代替市场的配置功能,并导致政府自身的运作也出现失灵现象。
广东省卫生厅厅长廖新波:政府必须控制好一部分医院,这涉及到社会保障体制的落实,因为政府办医院不应以利益为中心,美国是最崇尚市场经济的国家,但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都举办一定数量的医院,如美国的精神病院、结核病院以及一些医学中心。而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举办适量的公立医院,既可以满足贫弱人群的医疗服务需要,又是政府间接调控医疗服务市场的重要手段,可以起到平抑价格、改善质量的作用。因此,政府不能不办医院,大医院的产权还应属于政府,而引入管理是必然的,因为目前医院的管理缺乏动力,使医护人员收入不均,这需要对人力与物力进行重新的管理与考核。
广东省中医院院长吕玉波:不能用一般国有企业改革的办法去改革国有医院,因为医院的功能不一样。私人资本进入后,它的最终目标是盈利,最终会体现在医疗收费上,这与建立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以预防为主、降低居民发病率、降低全社会医疗费用支出比例的最终目的并不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