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个消费者信赖的知名品牌产品被揭开了虚假面纱。在记忆中,这不是第一个。但更令人担忧的是,这肯定也不是最后一个。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唯利是图的不良企业精心编造出诱人谎言,不断制造各种蒙骗顾客的噱头,从而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疯狂敛财的“消费黑洞”。这个“黑洞”对消费者是无形的陷阱,对企业却是发财的聚宝盆。它掏走了消费者口袋里的钱财,却让不良企业赚了个盆满钵满。
“威露士”就够威,仅两年多时间,就在中国消毒用品市场坐上了头把交椅。这个充斥着谎言的“黑洞”,为其骄人业绩添了几把火,起到了什么作用,只有企业心知肚明了。
然而,究竟还有多少这样的“消费黑洞”没有被揭开?谁也说不清。
戳穿“威露士”谎言的范小姐是购买“威露士”衣物消毒液的众多消费者中的一员,不妨做个假设,如果范小姐不去查寻相关网站,那么这个“黑洞”也许还会继续存在下去。
当然,一个消费者揭开谎言的偶然举动,并不意味着,就能把“揭洞”的重任交给消费者。因为眼下越是不良的企业越是对政策法规研究透彻,越善于打擦边球。对于消费者而言,要识破他们制造出来的谎言并非易事,这里面横亘着不少消费技术障碍,如要弄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必须查阅浩如烟海的法规文件、了解纷繁复杂的审批程序,消费者还要时刻保持理性谨慎的心态去抵制广告中吹嘘的种种诱惑。因而,要让消费者都成为消费专家实则是一种苛求。
“面对着形形色色的商品,我们所信赖的往往是知名企业的宣传。如果连知名企业都做假,以后还敢买啥?”
“刚被揭穿谎言的产品摇身一变又重现市场,倒底是新瓶装旧酒,还是真的改头换面,产品优劣除了厂家说了算,谁给消费者一个明确公正的说法?”
如此等等的疑惑,在消费者中具有相当普遍的代表性,消费者期待着来自政府职能部门的公正声音。
然而,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向监管市场的相关政府职能部门了解此事时,却遇到了意想不到的阻力。在基本事实并不复杂的情况下,有关人士或避而不见,或态度暧昧,或三缄其口……“兜圈子”“捉迷藏”,采访几经周折,费尽心力。
更令人惊讶的是,记者还未主动接触厂家,该企业的公关人员就找到记者,说只是标签的问题,已经整改了,希望不要报道,并通过各种关系给记者打招呼。记者随后所到之处采访,信息便会立刻被企业知晓,求情电话如影相随。
据知情人士透露,如今企业越来越懂得危机公关,而开道的便是“金钱战术”。这种战术封住了某些部门官员的口,挡住了职能部门执法的脚!由权力与金钱成功交易而结成的官商勾结,出卖了广大公众的利益,却让不法企业的虚假宣传有恃无恐、屡屡得逞!
而更为可怕的是,有时地方政府还为不法企业提供保护伞。为了保证企业在当地的投资,有的地方政府对企业违规行为姑息庇护,甚至充当说客,四处说情。利益驱使下的地方保护主义成了“消费黑洞”得以存在的另一个罪魁祸首!
然而,尽管如此,“威露士”的牛皮还是冲破重重迷雾被揭开了!不断成熟的市场环境在告诉人们一个事实:随着消费信息透明度的提高,法律法规的健全完善,还有更多的“消费黑洞”将被揭开。到那时,目前暂时得利的说谎者绝对做不了市场的大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