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器
|
69.81
|
4.70
|
2004年,农村每百户家庭彩色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的拥有量分别为75.1台,17.8台、37.3台,分别相当于城市1992年、1987年、1985年前的水平,分别落后城镇居民12年、17年、19年。而2004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936元,相当于城市居民1993年的收入水平,仅比城市落后11年。洗衣机受到高电价和自来水给排水设施的双重限制,和城市的差距最大;而电视机相对省电,电视信号的覆盖率也较高,和城市的差距最小,但仍然高于城乡收入差距。城乡之间家电拥有量的差距远大于收入水平的差距,这在很大程度上与农村消费的外部条件的完善程度有关。作为互补品的供电情况对购买决策有正面的影响。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电价越低,购买可能性越高;供电越稳定,购买可能性越高。
根据国家统计局农调队和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所做的一项抽样调查和计量分析发现,农村电价每调低一毛钱,对彩色电视机需求的刺激作用相当于农村人均纯收入提高370元;对电冰箱的需求相当于农村人均纯收入提高667元;对洗衣机的需求相当于农村人均纯收入提高909元。
二、理顺农电价格可以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加快城乡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城乡经济协调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在保持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生产发展”是指发展现代农业。而现代农业的基本内涵是:机械化、电气化、市场化、社会化的农业。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基础条件就是电能。而电价直接决定着农村电气化的步伐。
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的调整与这个国家的供求结构密切相关。而我国经济中存在一对基本矛盾:一方面是供给大量过剩,一方面是农村有大量的潜在消费没有实现。存在两大消费需求群体,城市和农村。现在,农村的恩格尔系数约50%,相当于城市90年代的系数,如果用恩格尔系数来估算,两者消费差距约15年。这样就造成一个长时间的消费断层,即当某种产品的城市消费已进入饱和阶段,农村市场还未启动。如果能通过理顺农村电价,促进农民的消费热潮,让农村分享城市发展的成果,缩短这种脉冲式消费的两个高峰间的时间距离,这既可以解决传统产品的产销问题,把许多制造业现存的过剩生产能力消化掉,又可以消化过度生产能力,实现产业的换代升级,对企业发展,对优化城乡产业结构、实现城乡互动的良性循环、推动新型工业化进程,进入新一轮的经济增长。有很大的意义。
三、合理电价可以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加快农村社会发展
加快农村电力基础设施建设实际上是农村现代化所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以合理电价为抓手,促使水、电等和生活有关的基础设施问题解决后,农村地区还会自发地掀起厨房革命、厕所革命等和改善生活质量有关的建设高潮,实现新农村建设的“村容整洁”的要求。
而且,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项目如架设乡村电网等,投资规模一般不大,投资较为分散,与主要为城市服务的基础设施项目相比,具有投资少、工期短、见效快、经济和社会效益好的特点,使用的物质投入以国内生产为主,对拉动内需的直接刺激作用更为明显。
这类基础设施建设高度劳动密集,以使用农村廉价劳动力为主,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能够在农村地区创造出许多就业机会,直接增加农民收入。
任何一个经济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离不开城乡的协调发展,城市现代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要向农村扩展,而良好的农村基础设施恰好是城市文明向农村延伸的桥梁。通过加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这样在发展农村教育、改善农村卫生环境、保护农民身体健康和丰富农村文化生活等等方面才能得到保障。
四、降低农电价格可以促进农村的能源革命,降低农村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改善农村的生态环境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着眼于村容整洁,进一步提高维护农村稳定、建设和谐社会的能力,努力在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环境上有新面貌。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点之一。
农村能源的不合理开发以及在利用上的低效率与浪费都给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我国农村能源中生物质能占有较大比重,由于农村能源的短缺,造成了对生物资源的过度开采。同时,生物能大多直接燃烧,浪费严重,污染大气环境。因此,农村能源问题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制约因素。由于过度采伐薪柴、草皮、作物秸秆以及畜粪便的大量燃烧等,造成植被破、水土流失和生物多样性降低,土壤养分平衡失调,肥力下降,要实现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是困难的。调查发现,重庆市农村生活用能中,使用秸秆和薪柴直接燃烧的占第一位,其次为燃煤,而使用电能、沼气等可再生清洁能源的则不足10%。由于使用优质燃料的农户少,清洁能源覆盖率低,农村用能结构极不合理,有效资源和能源浪费的现象十分严重。同时,农村能源消费的低效率与能源浪费,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如温室效应,大气中CO2等浓度的逐步增加,都与能源的消耗利用有关。因此,开发可再生能源特别是清洁的电能,不仅能有效地实现农村能源的供需平衡,而且有利于促进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农业的持续发展。
随着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工作的不断深入,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任务越来越重,要求越来越高。防治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污染,综合整治乡镇环境,促进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维护农村重要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环境质量,确保农村经济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如果降低电价,消除价格因素的制约,让农村地区转要使用清洁的电能为主,防止资源开发型生态破坏,减少能源浪费和降低对环境的压力,实现自然资源的保护和持续利用,有利于解决一些村庄脏乱差的状况,逐步实现绿化、净化、亮化、美化的目标,改善农民的生态环境、人居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五、深化农村电价体制改革,可以促使政府职能的转变,实现农村社会和谐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需要依靠一套规则而不是一笔资金或审批来协调经济运行。每一项价格政策的选择,都有它内生的驱动力,推动合约各方,按照一定的规则,共同实现既定的目标。如果特定的价格政策安排使得某利益集团内部,出现外部性行为,以及利益集团之间交易成本过大。这种合约安排,往往是没有效率的。
农村电价政策的制定目标应该实现三赢的结果。农村电价政策涉及到三个直接的利益主体:首先是农村电网的消费者——农民,而农民在三个利益主体中是弱势群体。其次是农村电网改造的执行者——供电部门,目前,我国的电价仍是由政府定价,电力企业被动执行。再次是价格政策的制订者——政府。价格体制改革的倡导者和执行者,从政府来讲,价格改革在政治上有明显的收益。这两个主体是强势群体。从最优价格政策效应来看,如果三个利益主体都可以从这一政策安排中获利。那么,都有推动这一政策实施的动力。价格政策的实施效应由这三驾马车来拉动,缺其一都会使价格政策效应大打折扣。但由于利益主体处在不对等的地位,它们的积极性是不一样的。政策制定者不能忽略这一点。就农村电价政策的制定来看,兼顾社会公平原则。那么政策效率会大大提高,政策目标也更容易实现。
目前,我国合理的农电价格形成机制还没有完善。由于农电市场具有垄断竞争性、投资主体多元化、用电季节性强,供需波动幅度大的特征,电力商品既是私人物品具有市场性,又是公共物品(基础设施)具有社会性。从市场性来讲:做到消费的“同网同价”还没有实现市场公平,在农村电网运行质量低于城市电网的情况下,农民付费仍然高于城市,市场公平应该实现“同质同价”。从社会性来讲:目前可供选择的电价主要有成本加成电价、趸售电价、调节电价、递增制阶梯电价、分时电价、两部制电价。但是,这些电价形式对农村地区来讲都不适应。因为,农村电价调整不只是一种市场行为,更是一种政府行为,一项关系农民安居、农村发展的民心工程,惠民工程;德政工程;形象工程,光明工程。农村电价体制改革的目的在造福农村、造福农民,尤其应是贫困落后地区目前还处在温饱线上挣扎而且用不上、用不起电的农民。特别是在当前电力资源短缺的情况下,处于强势地位的城市和工业必然要与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村争夺电力资源,这就需要政府在运用电价杠杆时处理好农民自力更生与国家政策扶持的关系,我们建议对于农村地区(特别是农村的贫困地区)进行电力扶持,实行零利润的扶持电价。国家及相关部门就应从贫困地区的电力实际出发,综合运用财政与金融手段加大支持力度,特别是要真正体现财政的公共性质(政府对农村的回馈不是施恩,而是公共财政的根本要求),同时,还要协调各部门、各方面的关系,来实现农电市场各个环节的有机结合,有序进行,有效运转,以保证农电市场的健康发展。
农电价格体制改革要服从于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定位目标,要创新工作模式,转换工作思路,改变工作方法,努力探索一套有利于推进农村能源建设的工作机制,建立农电市场的监督机制,包括外部监督、内部监督、政府监督、行业监督、公众监督以及供用电市场的监督机制,
总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针对广大农村的一场重大变革,是破解“三农”难题的一场攻坚战役,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联系在一起,需要执政党充分发挥政治智慧。在理论上: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不是一句口号,必须有针对性地构建包含各个社会阶层的更加幸福、公正、和谐、节约和充满活力的社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农民的经济学。在实践上:农村电价体制改革是经济发展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标志,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