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市场的价格战,尽管谁都不愿意卷入其中、谁都不想看到这种局面的出现,但它还是不以人们的意愿出现,这是由于竞争加剧所必然带来的问题。如果要想使价格战不至于伤及到国内企业的筋骨,除了需要客观的理解形成价格战的原因之外,还需要更理性的拿出自己的解决办法。这样,在价格战面前,国内企业变被动为主动才将成为可能。
客观的讲,形成价格战也需要有前提的。最忌讳的就是莫过于原本不该被卷入,就是因为有些企业过于盲从、难有自身的应对市场主见,那样只会给企业自身带来麻烦。应该说,现在市场上所出现的价格战倾向,更大程度上是偏重于豪华车与“B级”车方面的。
这是因为,豪华车是由于消费税以及燃料猛增问题突出,必然会带来降价的趋势;而“B级”车市场近年来的增速显著,许多车型已到了自然降价的时段,不由得企业不去通过价格调整来解决车型更替问题。所以,与其说实在打价格战、不然说是市场上的降价周期到来。谁都知道,每辆车的研发都是要计入整体成本的。
一旦通过销售使车型的整体成本得以收回,车型的降价周期也就到了。可能这种本应该司空见惯的事,却由于很多透明度问题,使国内市场及消费者本该了解的,却往往会被一些环节所藏这掖着,以至于很难真正说清汽车的价格定数。如这些年出现的加价选购问题、与国际市场价格出入问题等等,都很难给消费者在价格上有一个满意的解释。同样应该看到,影响汽车自身吸引力的,价格仅仅是一个方面,更多的还在于固有技术以及相应的服务环节如何,这恐怕才是成就品牌的重中之重。
而国内企业,在面对市场掀起的价格战问题上,无论怎样以自身的方式应对都无可厚非。但需要认真面对降价的原因,才是最为关键的。可能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心虚带来的后患问题!这种所谓的心虚,既包括背离主流市场的价格悬差问题、又包括降价与降质成正比的非诚信问题,都是在价格战中不易胜出的原因。排除了这些,再通过企业在技术与营销科学性上的努力,自然不会受到多大的影响。
为何不能简单看待“价格战”形成的原因
对于消费者来讲,任何价格的不公平,都会造成很大程度的影响。无论他们怎样看待汽车的“一分钱一分货”问题,终究他们要比较来决定他们所选购的车是否物有所值。除非购车的款项,并非属于自身的血汗钱!而一些可谓是遗留下来的车价问题,正是造成价格战的主要原因。诸如,动辄就搞出国际市场两倍的豪华车价格、同类型车配置的参差不齐问题等等……,都说明了这种定位欠妥的价格本身,就应该自觉的用“价格战”形式来解决。
造成这种价格过分离谱的卖方市场问题,如果不能尽快解决,不要说在消费者心目中的诚信会大打折扣、就是本该有秩序产销的主流市场,也会被这种无端的“价格战”所影响。要解决这些非正常导致的价格战问题,一方面要寄予卖方的诚信和买方的理性提升、另一方面也要基于市场自身的可控能力强化,这更多的需要管理部门合理的宏观干预,才能进一步加以解决。而一味的寄希望市场自身的调节能力,往往也仅仅是一厢情愿。由于我们这个市场的过于多元化结构,各种产销形势都列在其中,任由企业自主定价就很难形成相应的价格稳定。
降价不降质才是考验企业价格厚道的关键
每每汽车一降价,首先使人们担忧的问题就是降价是否意味着降质!这种顾虑与担忧,之所以有存在的理由,一方面是由于零部件价格存在着很大的悬殊,不用说假冒伪劣现象至今难以根除、就是个配套厂家的价格也参差不齐,以至于造成了一种产品多个价格的问题屡见不鲜;另一方面,客观原材料及能源的增长环境,不允许降价的空间形成,这就要看企业怎样在诚信问题上言行一致了。
其实,这两个方面都是针对价格战影响下的保护消费者权益而言的,与其企业不停顿的重复“减价不减质”、不如更切实、具体的透明度来得更真实。这就是为什么汽车频繁降了价,也会让消费者感到困惑的原因。
归根结底,造成汽车降价的原因实在太多,不但有规律性的降价问题存在、也有出于垄断性的目的。能将比较心虚的降价原因摘出来,更多的是需要人们更客观的看待价格问题,以至于找到有益于自身解决问题的办法。刚刚传来一款顶级跑车在国内已卖到4000多万的消息,而且卖方还声称,这款企业一年才造十几辆的顶级车型,在国内就要预计卖出近二分之一。
姑且不去构想卖方的愿望能否“得逞”,至少这些现象是与国内平均消费水准所支撑的市场不相吻合的!相反,会给人一种国内市场多“暴发户”的感觉。这些直接可能造成的“价格战”空隙的问题,已经从根本上影响到市场秩序,也必然会波及到不该降车型的市场权益。所以,作为不情愿被卷入其中的国内企业,更需要客观看待价格战、合理对待自身的诚信问题,其实比什么都重要。
太平洋汽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