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务公开 渝快办 互动交流 专题专栏
首页 > 部门动态

难防暗箱操作 发改委重拳整治 外资药上书喊冤

日期: 2008-09-25
字体:
   "等额加价"新政欲改变医院用药外资药"超国民待遇",但专家认为难防暗箱操作
 
    医改政策虽未出台,但早已春意萌动。来自国家发改委的消息显示,作为医改的配套方案,药品价格改革将成为重点之一。正在酝酿的一项重大改革措施,就是以前允许医院将药品在进货价基础上加价15%卖给患者的"顺加作价"政策,将变为一视同仁的"等额加价",即例如无论进价是10元还是50元的药品,都只能加价3元。政府试图通过遏制医院开高价药的原动力,来解决"以药养医"、"看病贵"的难题。
 
    按照现有的药品顺加作价政策,如果同类药的两个药品采购价一个是10元,另一个是50元,那么显而易见,医院出于利益考虑,一定会采购50元的高价药品。因为50元的药加价15%就会给医院带来7.5元的利润,而10元的只能多赚1.5元。"当然,这在政府补贴不足,医院必须靠药品收入来弥补的大前提下,也是无可厚非的。"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某药企老总称,"利益机制的扭曲源自政策的缺陷。"
 
    原研药的"超国民待遇"
 
    如果说专利药因为研发的高投入和高风险而定价高还算合理的话,那么原研药与国产药的定价问题则始终是国内企业心中挥之不去的阴影。
 
    所谓"原研药",是中国的独创。在国内,原研药被描述为"曾由该企业研发,但已过专利保护期的药品",尽管过了专利期,但外资企业认为"曾经是专利药,在制备工艺及药效等方面都有较大优势,因此需要不同的定价"(由于国内药企自主研发专利药极少,因此原研药几乎全归外资企业名下)。因为拿着"单独定价"或"优质优价"的保护伞,原研药在价格方面通常比国产仿制药价格高几倍甚至几十倍。在前几年发改委多达20多次暴风骤雨似的药品降价狂潮中,相对被敲打得千疮百孔的国产药,降幅较小的原研药还是能"轻舟已过万重山"。多年来,这种价格保护政策一直被国内企业深恶痛绝,取消原研药"超国民待遇"的呼声不绝于耳。
 
    "给予原研药单独定价,显然会造成国内外企业之间的不公平竞争。"中国医药行业协会副会长、浙江省医药行业协会会长赵博文直言。他表示,到目前为止,发改委已经调整药品价格20多次,但"以药养医"政策导致医生喜欢开高价药的现象仍然没有改变,致使低价药慢慢被逐出市场。
 
    "任何专利期过了的药,都要鼓励仿制,任何一个国家都要鼓励使用低廉的仿制药,以降低医疗费用。"中国医药商业协会副会长朱长浩对于取消原研药"超国民待遇"的新政极为赞同。"其实我们国家仿制的药品本身效果不差,但是因为现在的医疗体制造成生存艰难","要保护民族工业,保证用药安全,不能依赖外资。"
 
    "新政策对国内企业更公平,对于我们不愿意看到的一些现象,也能起到调整和抑制作用,且能连带提高患者的支付能力。"中国化学制药工业协会秘书长周燕表示。
 
    外资企业上书喊冤
 
    然而,对于被"扣上的帽子",外资药企显得非常不满。尽管多家跨国药企都对记者的采访要求以"问题太敏感,不便作答"而婉拒,但作为外资药企在中国的协会组织---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药品研制和开发行业委员会(RDPAC)却早已活跃于发改委等政府部门,为外资药企出头说话。不久前,一份名为《关于医院药品加价率政策研究项目分析报告和行业建议》的报告也已递交至各相关部门的案头上。
 
    在这份报告中记者看到,RDPAC在中国医院协会的大力支持下,邀请独立第三方咨询公司全球医药行业著名的艾美仕市场调研咨询公司(IMS公司)开展为期两个多月的项目研究。
 
    该研究得出的中心结论是:按15%比例的加价政策,由于受到其他政策制衡,并没有导致鼓励使用原研制药品和高价药的结果,相反,原研制药品的市场份额正逐年下降。
 
    为了证明这个观点,报告还列举了一串数字:近年来外资企业在中国医院药品市场中的份额持续下降,目前只占不到30%.研究表明过去9年中,外资企业(包括进口,中外合资和外商独资)药品在中国医院销售所占份额持续下降,从1999年的44%下降到了2007年的28.8%,在2008年第一季度,更进一步降到了27.7%.
 
    而对国产药企的"叫苦不迭",该报告反击指出"排名前100位的国产企业,尤其是前25强的市场份额增长很快,数据显示当前政策没有对其发展产生不利影响。近几年,国产制药前100强企业,特别是前25强的企业,发展速度最快,前25强所占市场份额从2003年的16%上升到2007年的19.7%."
 
    鉴于此,RDPAC建议采取一种渐进、平衡各方利益、易于实施的药品加价政策,而不是一刀切进行等额加价。
 
    上述参与发改委药品价格讨论的专家透露,发改委也在酝酿采取顺加作价和等额加价相结合的混合定价政策,即低价药采用15%的顺加作价办法,而药品价格一旦高于某一标准,将采取等额加价,以遏制药价虚高。
 
    遏制医院药价虚高?未必
 
    无论如何,与达能、娃哈哈的"口水战"不同,药品毕竟是关乎老百姓生命健康的重要物资。内、外资药企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激烈碰撞看似热闹,实则暗藏"杀机"。发改委如何从国家战略大局出发,明辨是非,下定结论,会对医药产业造成举足轻重的影响。
 
    那么,如果政策按照最初设计的方向如愿以偿地执行,即"等额加价"实施后,开高价药还是低价药收入都一样,医院可能会失去开高价药的动力,国产药是否就能够因为价格便宜而更有优势,增强竞争力而抢占更多份额呢?
 
    未必。在周燕看来,等额加价是为国内外企业的公平竞争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有利于国内企业抢占市场还谈不上:"毕竟药品市场已经比较定型了,并且政策一旦出台,利益相关方肯定也会有应对之策",还有很关键的一点,临床用药习惯是长期积累下来的,"医生也会从用药安全等多方面比较,不会完全从算账上来考虑。"
 
    而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常务副会长于明德的回应则更为干脆直接:"即便等额加价实施了,也不会给国产企业和患者带来任何好处。"他并不认同取消15%的顺加作价,就能杜绝医生开大处方的动力:"没有桌子面上的,还没有桌子底下的吗,没有曲线的吗?"于明德质疑道。
 
    另一方面,对于部分消费能力较高的患者而言,对一些外资品牌的认可度也令其忽略价格因素与实际成本之间的对比
 
辽宁物价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