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务公开 渝快办 互动交流 专题专栏
首页 > 部门动态

无价之宝之中国三峡博馆“镇馆之宝”

日期: 2008-10-08
字体:

战国青铜鸟形尊

 

2002年出土于涪陵小田溪墓地。通体长28CM、宽16.8CM、高29CM。整体呈鸟形,具有鱼嘴、鹰喙鼻、兽耳、凤冠、鸽身、鸭脚。通体饰细蜜的羽纹,在羽纹上有规律的镶嵌绿松石。造型、纹饰及装饰极其精美。青铜器中的尊本是酒器,这件尊通体上下除鱼形嘴外,了无一孔,不具备容器的实用性,应系学习中原地区的鸟兽尊而作。其体轻、壁薄、中空,铸造难度极高。出土于巴人的贵族墓地,是研究巴人的审美情趣,工艺水平和铸造技术难得的艺术精品。

  该文物目前陈列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远古巴渝”展厅。

乌杨阙

  乌杨阙,主阙通高5.4,进深1.7,自下而上依次由脊饰、阙顶盖、上枋子层、扁石层、下枋子层、主阙体、阙基七部分构成。

  乌杨阙发现于忠县乌杨镇,2001年,在三峡文物保护抢救工作中发掘出土, 是我国目前幸存的、绝大多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的30余处汉阙中,唯一通过考古发掘复原,并发现了相关的阙址、神道、墓葬的阙。乌杨阙今陈列于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中庭,也是所有汉阙中第一个作为博物馆馆藏文物的汉阙。

  阙为古代宫殿、祠庙或陵墓前具表征意义的楼观,常左右成对。复原后的乌杨阙为重檐庑殿顶双子母石阙,具有顶盖出檐宽、阙体收分大、构造简洁的特点,因而显得造型格外挺拔、巍峨,具有鲜明的重庆地方特征和时代风格,其建造时间大致在东汉末至魏晋时期。

  阙身雕刻丰富。其仿木构建筑雕刻对于无一幸存的汉代木构建筑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狩猎图、习武图、送行图等,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的生活场景;长达两米多的青龙、白虎雕刻,造型生动,展现了汉代雕刻艺术神韵。

商 青铜三羊尊

  1980年出土于重庆市巫山县大昌镇大宁河畔的李家滩,通高42.8厘米,原由巫山县文管所收藏,2005年6月调集到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目前陈列在“远古巴渝”展厅。

该器造型呈喇叭口、束颈、折肩、弧腹、高圈足。器身以云雷纹为地,上饰夔纹和饕餮纹;造型与纹饰总体呈中原文化商末时期的特征,而模糊的地纹,粗犷的铸造风格,又表现出浓郁的地方特色。因此,三羊尊应该是巴人在商文化强烈影响下的一件自制重器,是迄今所见巴人故地最早的一件大型青铜容器。该器对于研究古代巴人的矿冶技术、文化进程以及商文化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西汉偏将军印章

   “偏将军印章”是1982年市民刘定全在嘉陵江边拾得,捐赠给重庆市博物馆收藏。此印系龟纽方形金印,通高2厘米,纽高1.2厘米,边长2.4厘米,重108.95。含金96%。篆刻印文“偏将军印章”五字三行,前2字为第一行,中间2字为第二行,后1字为第三行,是一方汉代官印。据文献记载,偏将军系将军的辅佐,此官制始设于春秋,通常由帝王拜授,也有大将军拜授的。偏将军印沿袭了两汉官印制度,即官高者用龟纽,中下级官吏用鼻纽的制度。金制官印流行于汉晋时期,目前全国共发现26枚,两汉金印仅存15枚,为希罕之物,至为珍贵。

  目前该件文物陈列在“壮丽三峡”展厅。

战国青铜曾侯乙甬钟

  通高38厘米,重5.5公斤。甬首为蝉纹旋、千重环纹,遂为变形鸟纹图案,篆间饰两头兽纹,钲部双面铸乳钉36枚,铭文阴刻,释文为“作曾侯乙宗彝,(宝盖下加奠)之于西阳,其永(左口右寺)用”铸造精美,纹饰繁缛,铭文书写流畅。对研究楚、曾关系史、楚惠王时的青铜冶炼铸技术和音律发展有极为宝贵的价值。

  曾侯乙是战国早期诸侯国一位名字叫做“乙”的曾国君主,死后葬于湖北随州城西两公里的擂鼓墩。据研究,曾国即史籍记载的随国。历史上,由于楚、曾关系,楚王曾为曾侯乙铸过若干编钟,其中一部分被带入墓葬,1978年发掘曾侯乙墓,出土的整套编钟中就包含了楚王所铸一部分。而其他的部分,自宋代以来就有发现。

该钟应为楚王所铸中的一件,出土年代不详。本世纪曾任孙中山大元帅府秘书的王勃山(其女儿王剑虹即翟秋白夫人)40年代从湖北民间收得,1951年捐赠给国家,由酉阳文管所收藏。2005调集入藏于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现陈列于“远古巴渝”展厅。

(特别鸣谢:本版文图采访得到中国重庆三峡博物馆大力支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