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素价格全面上涨下的个人应对策略
程维
最近一个以前单位的同事到一家合资保险公司去上班了,一周前,他给我打了一个电话,三句话后,我听出了端倪,这哥们已经把我列进他的准客户名单了。
但是找借口挂断电话显得有些不礼貌,于是我把自己对金融产品的一些看法灌输给他,半小时后,这哥们心服口服地挂断了电话,说,哎,没办法,原来保险产品也有局限啊?
保险的局限在于其收益率并不太高,收益率是判断一项投资的重要指标之一,对个人也是如此。
他问我,买过保险了吗?我说,从来不买,一分钱的保险都没买,原因在哪里?因为一是以为保险的收益率基本与银行相当或略高一点,仍显太低;二是因为国内保险的赔付诚意还难以让人信任。由于收益率太低,我的家庭金融资产中只有不到5%的现金存在银行,其余的钱都买成股票,当然,也从不购买基金和债券,一是不相信国内基金经理的职业道德,二是他们的业绩依旧不够好。
为什么我要拒绝银行存款这个最稳健的途径?
因为现在存钱的实际收益率为负值,行业界将此成为负利率。也就是说,我放1万元到银行存1年,到期后我将得到10252元(按调整后的一年期存款利息2.52%计,未扣利息税),扣税后的实际所得10201.6元。
那么我们一年后取出这笔存款还能买到与存款时等值等量的东西吗?不能,按照官方公布的物价年上涨比率4%计算(重庆市要求控制在3%以内),原来1万元的东西在1年后涨成10400元了,存款1年后本息共10201.60元,要买回原来值1万元的东西,还得倒贴198.4元。
从理财角度看,这198.4元就是实际亏损值,也就是通过存款来理财,从年初存到年尾,收益率实际为负数。
从实际经验看,最近几年的一些关键产品的价格上升幅度远高于4%这个数字,这更使保证自己的钱袋不缩水面临更大的压力。但是,还并不只有物价上涨影响货币的实际购买力。近年来我国大量吸引外资来华投资,鼓励内地企业出口创汇,巨额国外游资潜入内地豪赌人民币升值,为平衡大量外汇涌入的压力,央行需要释放相当的人民币现钞,来让人家将美元换成人民币。但游资就是利用央行不敢大量发钞以担心引发通货膨胀的压力来逼迫人民币升值,不过,人民币升值又会降低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因此在这一博弈中,适度增发钞票是必然的。
钞票多了货不变,必然导致物价上涨,这相当于钞票对内贬值,只能买到更少的东西了。当然,这一关系相对复杂一些。据说老美想用这个办法逼迫人民币要么升值,要么货币供应量太大,导致物价上涨,导致经济过热。格林斯潘对此的评价是:“如果他们(中国)坚持不升值,他们自己的货币就会出问题”。这一招让中国进退两难,尽管用招儿险恶了些。
另一个压力是,目前基础能源的价格均出现了大幅度上涨,如油、电、煤等,从今年上半年开始,国际有色金属价格也出现暴涨,这些因素也将随后推高最终产品或消费者直接购买的商品的价格。从目前的态势看,本轮价格上涨面及上升幅度是近年少有的。油、电、煤等通常被视做是要素价格,多个要素价格的上升将在下游产品及终端产品中得到叠加和放大,导致物价出现大幅度上涨。这跟小麦价格上涨必然导致面条、馒头、包子、面包及其它以面粉为原料的工业加工品价格上涨一样。
实际上从2004年开始,国家已经开始着手调整水、电、气、油的价格,以完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完善价格形成机制的原因在于,此前我国水、电、气、油的价格有部分是倒挂,也就是亏着在卖,要不亏着卖,只有寻找新的定价方案。譬如近年来国内各地推行的水价改革,并推行阶梯水价,用超标了就得用更高的单价买。目前看来,我国的土地、水、电、气、油、人力资本、利率、汇率等诸多要素价格上调的趋势已经确立,未来一段时间出现大面积物价上涨的势头不可避免。
物价涨,货币购买力就降低,现钞就会相对贬值。如100元现在可以买50个小面包,但未来一段时间后可能只能买30-40个。个人是难以抗拒物价大面积上涨的。不过他们可以通过适当的理财方式来降低损失或降低现金购买力的“自然损耗。”
我推荐采用购买股票、购置不动产(如房产等)、投资艺术品及收藏品,以及储备黄金、购置部分相对稳定的外币等途径来保护自己的金融资产。
另一个极端的方法是,甚至可以采用应尽多可能使用银行贷款等途径来扩大你目前的资本金或补充现金流,以赚取更多收益。鼓励使用贷款的原因在于,目前一年期贷款利率为6.12%,扣除之前官方公布的4%的物价涨幅度后,实际利率仅为2%左右,加上其它因素,你所获得的贷款实际上可能根本没有支付利息。
去年重庆市一位经济学者对我说,现在全社会最廉价的资源是银行贷款,这话是有一定道理的。于是,我就纳闷,为什么有些人就是不善于去拿这笔廉价资源呢?
由于近年房地产价格出现暴涨,仅就重庆市场而言,房价在未来几年仍有一定上涨空间。目前看来,未来几年重庆整体经济实力及地位提升将非常明显,这会进一步刺激重庆房价上升。因此,建议不熟悉股票市场及不愿意承担股市高风险的群体多购置房产,当然前提是尽可能多地使用银行贷款,也就是多用按揭方式,能多按揭就多按揭,能申请8成按揭绝不要申请7成按揭。廉价资源,不要白不要。
现在回到本文开头的那位仁兄推荐的保险产品上来看,相信大家已经不难判断,保险产品能给出比银行利息高一点的利率,但是受物价上涨等因素影响,其实际收益率很低或可能为负值,因此暂时难以接受。我就此表明不会购买他推荐的保险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