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务公开 渝快办 互动交流 专题专栏
首页 > 部门动态

西部凸现 渝商群雕

日期: 2008-10-08
字体:

西部凸现 渝商群雕

丁然

直辖后的新重庆,产生了“力帆”尹明善、“南方”孙甚林、“龙湖地产”吴亚军、“小天鹅”何永智、“美心”夏明宪等一大批在全国叫得响的企业风云人物,他们中的不少人还曾一度入选“福布斯”、“财富”等世界经济的财富中心人物。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重庆商人们的崛起之路多多少少都会受重庆经济结构和区域性特色的影响。无论是重庆名片“火锅”,还是重庆的摩帮,都和重庆的经济结构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随着重庆经济近几年的飞速增长,重庆商人开始在更多的场合下被冠以“渝商”的称谓,并被各大媒体推向四面八方。“渝商”开始逐步成为一种现象,开始被大家所熟知、研究。

渝商靠吃苦打天下

纵看中国各地的商帮,都有不同的特色。比如浙商的抱团打天下、晋商的胸怀大志敢于做大事、潮商家族式走全国。与这些商帮相比,渝商这一群体既有其自有特色,也有不如其它商帮的地方。

各大商帮可以说都是历经千辛万苦,吃苦耐劳一路打拼出来的。与之相比,渝商多数则是在一穷二白的环境下从零起步的,与其它商帮相比,渝商显得更能吃苦。

由于重庆本身的区域性特点,与外界交流没有沿海城市方便,因此很多渝商都是在没有任何优势的环境下白手起家的。重庆创业联盟公司总经理钟声对此就颇有心得,他感叹自己是江苏人,安家在重庆,不得不承认沿海许多地方的经商意识和氛围要比重庆浓得多。比如在江浙,一个十七八岁的孩子说我要去做生意,家里人不但会四处张罗给他筹钱,还会给他出点子,找门路。但如果换在重庆,一个十七八岁的孩子说要去做生意,多数家里会说他不好好读书,只知道东想西想,或者万一赔了钱怎么办。骨子里就就缺乏经商的意识。

正是由于没有太多的“借鉴”优势,逼得渝商们不得不从零起步,从整合资源做起。如今重庆的三大摩帮巨头“力帆”、“宗申”、“隆鑫”都是这样起家的。

向外地商帮淘金

虽然重庆已有不少在全国甚至全世界都叫得响的企业和渝商,但总体水平在全国各地商帮中仍然偏弱。在笔者认识的渝商群体中,发现不少渝商都善于主动向身边的外地商帮学习、淘金。

位于重庆、在中国发行量第一的计算机媒体《电脑报》创始人陈宗周就曾介绍过自己的经营之道:向浙商和台商学习,向他们靠近。在陈宗周眼里,浙商“抱团打天下”的精神是渝商非常缺乏的,渝商更多的是喜欢单打独斗,缺乏合作精神,而浙商就是把团队精神发挥到了极致,导致他们在全国各地的生意都作得非常好;另一个值得学习的就是台商。“台商的厉害之处在于凡事都能站在全球的视野,整合全球资源去作全球的生意,这也是渝商们很缺乏的。”

其它渝商也对外地商帮抱以学习的态度。重庆天海医疗鲁广洲就深有体会地讲道,自己最想学习的是深圳华为,华为“狼文化”、“睡袋精神”都是值得重庆企业们学习和实践的。同时他认为,渝商一定要走出去,多和外地的世界接触,才有机会把自己的事业作得更大。

不光是鲁广洲,小天鹅的何永智、德庄火锅李德建、龙湖地产吴亚军等重庆知名渝商都善于向身边的外地商人学习淘金。在他们的企业团队中,不缺高薪从外地挖来的精英人才。

同样,渝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学者胡伟清就曾提出过渝商七大毛病,如人人都想当老大、看不起小生意、缺乏规则意识等。渝商要成大事,就必须克服这些不足。比如渝商对商机的不敏感,就让渝商在很多市场上缺乏先机,面对许多商机,不少人熟视无睹,多数人擦肩而过,浙商作生意的原则就是哪种生意赚钱就从我做什么,渝商的生意原则才是别人作哪种生意赚钱我就作哪种。

但这些问题并不代表渝商的经商头脑比不上温州为代表的浙商、以闽南为代表的福建商人,渝商自古以来都有开放意识,无论是以前的卢作孚,还是后来的牟其中,无论成败,渝商骨子里都有冒险精神、学习能力。只要肯努力,善于学习,渝商迟早会后来居上超过温州商人。

尹明善评说渝商精神

重庆市政协副主席、市总商会会长尹明善认为,重庆老板的长处是敢闯敢拼、耿直守信、热爱乡土,短处是实体经济强,虚拟经济弱;个体单挑强,团体作战弱。

   尹明善认为,渝商的优势主要有三方面:

  一是敢闯敢拼。尹明善说,我55岁才入行,左宗申以前是修摩托的,涂建华曾是井下工人,绝大部分渝商的出身都不好,但英雄不怕出身低,不少重庆老板靠拼搏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二是耿直守信。尹明善认为,商界之中经常的话题就是哪个地方的人经常骗人,而重庆商人就没有整体烙下这个印记。

  三是热爱乡土重庆人眷念乡土,包括信威等很多企业的老板,在事业有所成就后,不忘回来报效家乡。尹明善说,爱家才能爱党爱国,这是渝商了不起的传统。

  尹明善同时认为,渝商是胆有余,识不足重庆商人实体经济强,虚拟经济弱,比如摩托车、汽车制造很强,但金融方面就很弱,甚至一些优良资产也被浙江企业重组。另外就是个体单挑强,团体作战弱。希望重庆商人能向浙江商人学习资金拆借、项目合作。

历史上的商帮

经济博士、苏州大学教授单强认为,新商帮的出现,应该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商人群体的出现;二是这个商人群体在市场打拼过程中,意识到大家是一个利益共同体,有一种身份认同感,有共同利益的诉求;三就是政府的推动,在政策上予以支持。

   中国历史上的商帮大体上崛起于明清时期,这一时期也是我国资本主义的萌芽期,并曾引发了一场商业革命,在这场革命中相继崛起了十大商帮。指山西、徽州(今安徽黄山地区)、陕西、福建、广东、江石(江西)、洞庭(今苏州市西南太湖中洞庭东山和西山)、宁波、龙游(浙江中部)、山东商帮。其中,晋商、徽商、潮商为势力最大、影响最远的三大商帮。

  晋商俗称山西帮,亦称西商山贾。真正崛起于明代,至清乾隆、嘉庆、道光时发展到鼎盛期。清朝中叶,由经营商业向金融业发展,形成山西北号(票号)南庄(钱庄)两大晋商劲旅。

  徽商与晋商齐名,徽商又称新安商人、徽州商人或徽帮。它是旧徽州府籍商人或商人集团之总称。徽人经商,源远流长,早在东晋时就有新安商人活动的记载,以后代有发展,明成化、弘治(1465-1505年)年间形成商帮集团。最后,西进赣、湘,沿东南达闽、粤两省,直至扬帆入海与日本进行贸易。此时的徽商达到鼎盛时期,无徽不成商开始叫遍天下。

  潮商,是潮州商帮与广东商帮的共同称号,崛起于明朝后期。近代晋商、徽商等因为固守传统而日渐式微,而潮商却伴随着海外移民的高潮而崛起于东南亚和香港、潮汕地区。这期间,潮商虽然在二次世界大战后一度沉寂,但经过战后若干年的苦斗,又终于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崛起于香港及东南亚。

  明清时代的各个地方商帮都形成了自己的商业文化和伦理精神。他们既有共性,也各有特点。譬如,徽商贾而好儒,商业经营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表现在以诚待人、以信接物、以义为利。

  无论是晋商还是徽商,他们的这种资本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实行经理负责制的方式,再加上以后实行的人身股制度,促使经营者工作不敢懈怠,把职工的利益和企业的利益结合在一起,促进了管理人才的出现,提高了经营效益,这在中国企业史上是有积极意义的。

 

渝商动向

掌控云南百亿财富

  据云南省重庆商会统计,目前重庆人在滇人数已超过30万,其中10余万人经商,投资上100万的有近千家,投资总额已超过100亿元。而这一统计还不包括带着摩托车、化工、日用工业品、机电产品等重庆造商品,游走于云南各口岸和边贸市场专做东盟市场生意的大帮渝商。

  渝商在云南的十多个领域中有很强的竞争优势。在云南的建筑行业中,大小建筑承包商重庆人占了6成;重庆火锅几乎占了昆明火锅市场的6成。在市经发区,搞家具制造的渝企有800余家;在螺丝湾等商城登记注册的服装鞋帽皮革制品批发商,渝商近400家;而昆明市各农贸市场从事鸡、鸭、鱼和蔬果批发的重庆人占绝对垄断地位……

进北京闯出了名头

  不久前,北京重庆企业商会在京成立,87家企业加盟,代表了投资、地产、文化、餐饮、建筑、建材、律师、科技、传媒、服装、制药、食品等20多个行业。他们大多是来北京多年创业的成功者,也有希望来北京发展的重庆企业家。  

百万重庆人进军广西

  近年来,重庆市企业不断在广西寻求资源和市场,开拓发展空间,目前在广西工作的重庆人约100万,投资的巴蜀企业约3000多家,总投资额累计500多亿元。目前大西南出海大通道已经打通,重庆和广西合作正进入紧锣密鼓的实施新阶段,渝桂两地相互间投资显著增加,从重庆到广西创业、经商的人士日益增多。

网商数量首超成都

据阿里巴巴公布的国内最新网商调查数据(包括占近90%市场的阿里巴巴和淘宝网,以及其它网上交易网站的公开数据),成都网商人数约17万多,而重庆已达18万,双方相差几千人。而2004年阿里巴巴来西部统计时,重庆与成都网商的数量差距还在1万人左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