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务公开 渝快办 互动交流 专题专栏
首页 > 部门动态

农民种粮收入应与其他要素同步增长

日期: 2008-10-31
字体:

    信阳市地处河南省南部,是典型的农业大市,2004年来,受益于国家惠农政策实施,粮食产量屡创新高,2007年产量达110.2亿斤,比上年增长7.9%,粮食价格也出现一定幅度的上涨。但是,在国家惠农补贴提高、粮食价格增长的同时,农民的收入并没有得到同比例的提高,增长依然缓慢,为了了解当前形势下农民的种粮收入增长缓慢的原因,并提出农民增收的政策建议,人民银行信阳市中心支行深入到基层农村和农民家中,采取问卷调查和现场座谈的方式,开展了专项调查。

  成本上升弱化粮食补贴惠农效果,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人民银行信阳市中心支行分别选取
商城县和淮滨县作为农民种植水稻和小麦收入状况的典型调查区域,对当地农户2007年、2008年两年的种粮收支状况进行详细核算。商城县是信阳市主要水稻种植地之一,从收入来看,2007年、2008年的水稻价格分别为每斤0.82元与0.94元,两年的补贴为每亩42元与75元,按照平均亩产1000斤计算,则每亩收入约为862元、1015元。支出方面,2007年、2008年每亩投入生产资料和劳力分别为389元和502元,抵减收入,则每亩净收益为473元、513元。同样道理,人民银行信阳市中心支行对淮滨县小麦种植收支情况进行了核算。两年的小麦价格分别为每公斤1.44元与1.54元,收入为每亩567.6元、637.2元,两年每亩投入生产资料和劳力分别合计为218元、282元,则两年净收益为308元、341元。通过对上述数据的分析,发现信阳市农民种粮收支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农民种粮净收入增长缓慢,绝对额偏低;二是惠农补贴是农民种粮新增收入的主要来源,提高了农民种粮积极性;三是农资和劳力成本上升是削减种粮净收益的主要因素。

  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影响了农民种粮收入的提高

  粮价上涨幅度有限。近两年来,国际粮食价格大幅上涨,与2004年相比,国际大米价格翻了一番,国际市场小麦价格上涨181%,国际市场小麦和大米的价格是中国的2到3倍,资料显示,国内的粮价是全世界最低的,目前价格水平仅相当于1997年粮食价格的80%。粮食生产成本、物价水平、人均工资均大幅上升,粮价却不能够同步增长,不能真实反映出
农产品市场价格状况,长期来看,势必损伤农民的积极性,影响到国家粮食生产安全。

  国家惠农补贴力度不够。近年来政府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和对农民的补贴,如信阳市2007年每亩直补42元,2008年每亩直补75元,增长率达到78.6%,但是,补贴的绝对额还很小,据
统计资料,2008年我国农业综合直补额为482亿元,财政实际补贴率不到3%,与WTO规定的8.5%的国内补贴率尚有不小的差距,与美国和欧洲有关国家政府动辄3000亿美元的大额补贴相比,国内补贴更显微不足道。长期以来,美国和欧洲实行农产品补贴政策,使发展中国家的农业投资无利可图,如果国家不加大对农业的补贴力度,不仅影响了农民增收和种粮积极性,同时也威胁到国家的粮食安全大计。

  规模化种植尚未起步。从目前状况来看,农村土地流转体制尚未建立起来,集约化和规模化经营没有得到有效开展,机械耕种利用率低,农业综合开发难以进行,农业生产效率低,单位农业种植投入成本高。调查显示,进行适度规模经营明显改善农民收入。

  有效提高农民种粮收入的几点政策建议

  尊重市场机制,逐步提高粮食价格。与1997年的粮食价格相比,目前的粮价几乎没有增长,但在此期间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却逐年上涨,扣除成本,农民生产粮食得到的利益很少。在被问及“你对目前的粮价怎么看待”和“对国家的粮食托市价有什么看法”时,62.5%的受访群众认为粮价“低”和60.8%的农户认为“国家应该提高粮价”。因此建议进一步放开市场,提高粮食收购价格,使国内粮价与国际粮价尽快接轨。考虑到国内市场情况,粮价上涨不宜过快,应该分步骤、小幅度逐步放开,目前可以适当允许粮食价格上涨20-30%。

  适当减免税收,控制生产成本。建议效仿发达国家做法,退还农民购进生产资料所支付的税款,使农民从事农业生产享受真正的零税率,而农业零税率是国际通行做法。减免税收,降低了成本,农民得到实惠,同时可以抑制成本推动的农产品价格上涨导致的通货膨胀,是一个兼顾农民利益、防通胀的两全之策。

  调整补贴结构,加大补贴力度。完善土地流转制度,开展农业规模经营。长远来看,现代
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规模经济,农业也不例外。农业作为一个土地要素密集的产业,其规模经济是建立在土地规模经营基础上的。土地规模经营便于机械化操作,适用农业新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率,避免条块分割摊薄生产者利润。因此,必须深化土地制度改革,明确农民土地使用权的物权性,以“土地合作社”等创新形式,加快土地使用权的流转,调剂农村土地余缺,为实现机械化种植、规模经营打下基础,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与此相配套的条件,是加快城市化进程,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金融时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