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务公开 渝快办 互动交流 专题专栏
首页 > 部门动态

药品再降价 真的没感觉?

日期: 2008-11-14
字体:

物价热点

药品再降价  真的没感觉?

                  本刊记者  黄娅

2006年夏天,重庆人经历了百年难遇酷暑的考验,最终用惊人的意志战胜了自然灾害带给我们的困难。

2006年夏秋之交,药品市场也受到了两次不同程度的考验:822,国家发改委发出通知对99种抗生素药品零售价进行调整;915,重庆市物价发出通知,决定从920开始对美洛西林舒巴坦等24种药品限定最高零售价格。药品价格新政既出,药品市场究竟反响如何?此举能够真正给老百姓带来实惠吗?这当然还需要时间的证实。

为什么在短短的一个月之内,药品价格要一降再降?这种连环新政将会怎样地影响着整个医药商业供应链中的各个环节?又地怎样不同程度地影响相关医药公司的水益?前不久,本刊记者进行了专题采访。

                  19次降价和第20次降价

822,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制定青霉素等99种抗微生物药品最高零售价格的通知》,要求828起执行该通知。此次调价是发改委第19次降低药品价格,降价的抗微生物类药品包括抗感染、抗病毒、抗真菌3类,涉及400多个剂型,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抗生素产品。而这也是抗生素企业近几年来遇到的第3次降价。

据悉,国家发改委正在抓紧研究修改药品的政府定价原则,建立以合理成本为基础的价格核定办法,进一步降低不合理药品价格。列入下一步价格调查范围的药品将是心血管类药品、呼吸系统类药品以及胃肠道类药品等。

时隔一个月,重庆市物价局于915举行新闻发布会,决定从920日起在重庆范围内进行第20次药品降价,这次降价涉及24个品种、141个规格、平均降幅29.89%,据预测年降价金额7600万元左右,其中克拉霉素缓释胶囊250mg*4/盒,由原最高零售价62元降为23.1,降幅达62.74%.

一个月内经历了两次降价, 从药品降价的范围到幅度,都可以看出政府希望压低药价的决心和力度。

“我们这次降价,主要是针对医疗机构,医院常常会用不降价的抗生素药品代替降价后的抗生素药品。为了防止这些现象的发生,我们又一次对药品进行降价。”重庆市物价局药品和医疗价格处处长吕玉华告诉记者。

政府频繁降低药品价格,不可避免地将影响到整个医药商业供应链中的各个环节,也不同程度地会影响到相关生产厂家的盈利水平。

                  药品降价几人欢喜几人忧?

重庆市大部分药房快很就接到了通知,开始下调药价。

记者随即走访了南坪的几家药店。很多消费者表示,药品降价已经经历很多次了,但是药品的价格实际上并没有真正降下来。因此,对于这两次降价,大多消费者反应都很平淡。

从南坪诚信大药房等几家药房的情况来看,销售人员对此次药品降价的消息不是很感兴趣。当问到降价一事时,一位药房工作人员说:“国家让降,咱们就降吧。”但她又说:“降价是国家强制的,降的程度太大了,厂家不愿意,但又没办法,所以有的厂家就把上批没卖完的药收回不卖了。”问及有哪些厂家已经这样做了?收回的药厂家又将怎样处理?她闭口不答。

一位姓刘的市民告诉记者,生病了吃什么药,还是要医院说了算。患者在药品的选择上面是没有权利的,药品降价了,医生可以给你开其他高价药品,结果看病还是很贵。所以,他认为药品降价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没有很大的直接影响。

这次降价的主要药品为抗生素,而重庆西南药业、合成制药、药友等均为抗生素生产厂家,这次降价幅度较大,很多药品价格成倍下降,有些甚至比批发价还低。见利润太少,甚至有的可能赔本,所以其中一些药厂只好停产部分药品,与药店相比他们的损失似乎更大。

记者在一家药店看见,几个店员正在调换标签,如100mg×10粒的头孢拉定胶囊由9.5元调为5.8元,另一种青霉素V钾片则从9.6元调至5元。但记者同时也发现,部分降价药品很难买到。像土霉素,记者一连跑了两家药店都没有看到;而有些药品比如头孢拉定胶囊等,虽然有的药店有售,但并非属于此次降价的药品规格。一家药店负责人说,这些规格和降价的药品规格不一样,不在降价之列。

在南坪双叶药房,记者问营业员那些药品是否降价,营业员告诉说,他们药店的价格已经算很低了,所以没有降价。记者再想问及降价一事时,营业员已不愿意再说下去。在桐君阁大药房,记者声称自己扁桃体发炎想买消炎药,营业员立即给记者介绍一些比较贵的消炎药,如孚麦欣,280mg*1233元,说这些药效果快、疗效好。当记者提及青霉素这类药时,营业员说这类消炎药最好不吃,弄不好会过敏的,还是用孚麦欣这类药好。

为什么营业员给患者介绍药品时只往贵的介绍,而很少提便宜和降价药呢?重庆一位不愿透露姓名药企负责人说,近年来抗生素原料价格大涨,给厂家带来成本压力。“原料涨价,市场竞争又激烈,药品出厂价不可能擅自提高,否则我们会失去客户,因此两头受气”。现在国内企业生产的抗生素大多是仿制药,重复生产严重,如阿莫西林,国内生产企业就超过100家,企业之间竞争相当激烈。连续两次的降价,自然就波及了相当多的制药企业和医药销售企业。

吕处长说:“药厂反映的是事实。例如:青霉素注射液价格低疗效好,但从生产角度来看,生产过程很复杂、很严格,必须要有专门生产线、单独车间,其他的生产线是不能代替的,所以投入比较大。药厂厂商不愿意再生产这类药品,医院就不会开,老百姓当然就用不上了。”

多家药店同时反映,此次降价,许多消费者甚至根本不知道。顾客基本上还是该买什么就买什么。那么,抗生素降价,老百姓到底能享受到多少实惠?西南医院药剂科刘主任算了一笔账:以头孢替安为例,这是治疗感染的常用注射剂之一,目前在重庆各大医院,零售价一般为107.33/瓶;经过价格调整后,降到了64.7/瓶。如果医生使用这种药为病人治疗,治疗期一般为7天,每天用药量为3瓶,则每天节约药费为130.89元,1个星期就是916.23元。

同此看来,老百姓确实是得到了实惠。但有业内人士说,每次药品降价后,都会有一些药品从患者视野里“消失”,用不了多长时间,一种新名称的同类药品便会“面世”,成分与此前“消失”的药品大同小异,但药价却可以冠冕堂皇地步入“新贵”之列。在南京,有记者在探访中发现,部分降价药品在医院和药店很难买到,甚至还有部分药店表示弃用降价药,这就导致了患者对“降价令”的没有感觉。

记者问为什么药价一降再降可老百姓却老是感觉不明显?吕处长说,市民感觉不明显的原因大概有两个。第一,目前药品价格政府定价只占20%;大部分药品都由企业定价,占了80%。加上患者的个体差异,买的药不一样,所以对于药品降价感觉不明显是完全可能的。第二,医院受到利益的趋动,只卖没有降价的药品。很多降价药品医院表示没有,可以用其他药品代替。这样老百姓看病便“更贵”了。我们为了让老百姓能够真正得到实惠,也为了控制医院出现这些行为,所以决定从920日起,对可以替代的抗生素执行降价,以防止医院的灵活行为。

罗氏芬、丽珠芬、菌必治、菌得治、抗菌治、康力舒都是些什么药?相信没有几个患者能准确回答这个问题——其实,它们就是一种药:头孢曲松钠。又比如百服宁、泰诺、必理通、感冒清、白加黑等,这些在电视广告上让人看得眼花缭乱的药名,其实通用名都只有一个:“乙酰氨基酚”。

    这些云遮雾罩的药品名称在遇到药品降价的政策时就成了下有对策的“对策”。据业内人士透露,每次降价都会有降价药品停止生产、换个名称和包装再次登场的案例。

由此可见,药品降价真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国家要求降价,药品生产商也有相应的手段“钻空子”。那么,降价后的差价由谁承担,这是一个摆在国家有关部门与生产、销售部门面前共同的问题。老百姓怎样才能得到更大的实惠,更是值得我们共同关注的问题。

               “药价虚火”盛  源于环节多

    药品从生产厂家到消费者手中,从传统的渠道来看,无论是经过医院、还是零售药店,都逃不开9大流通环节的层层加价:生产企业——买断总经销权的大型批发企业——全国各大片区或省级代理——地市级代理——医药批发公司销售商——医院药事委员会认定各科室上报的采购计划(或向零售药店支付进场费)——医院药剂科科长(或零售药店配送中心)——医生(或零售药店店长)——统计药方的统方员(或零售药店店员)。

多个环节的层层加价最终导致老百姓“看不起病、买不起药”。在通过一次又一次药品降价之后,患者却依然很难感受到药品降价带来的实惠,于是市面上出现了各种各样声音:

“我们不求别的,只要让医院和外面药店的价格统一了,我们也就开心了”;  

 “外面药店的药往往比医院便宜,但是药店里没有的药,在医院里往往都很贵。对厂家来说,只要将旧药改换名称、规格之后重新包装,避开降价目录单,或者改名为新药,仍可获厚利;对医院和医生来说,改换处方,用高价药代替降价药易如反掌。老百姓感觉不到降价是由药价虚高导致的,很多的药‘改头换面’到头来损害的还是老百姓的利益”……   

其实,长久以来,我国药品零售价格远远高于出厂价,被业内人士称为“价格虚高”。而药品“价格虚高”的主要原因是流通领域中间费用太高。对于大部分品种来说,这部分钱并没有被药品生产企业赚取,而是被医院、医生和其他中间药商得了去;由于国家对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投入不足,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普遍存在着“以药养医”,药品销售收入占医院总体收入的比例一般都在50%左右,这就为医药合谋提供了“土壤”,这必然会激励医院利用其直接面对消费者的有利“位置”,通过提高药品价差的方式来增加收入。“在国家降价压力和医院‘盘剥’的影响下,企业就只好转向生产其他药品。”一药企负责人告诉记者。

据介绍,医药企业一旦发觉某种药品利润空间缩小,就会逐渐减产、停产,甚至更改包装、品名或者剂型,然后以新药的面目申报,以变相达到涨价的目的。

对于上述问题,医院怎么看?记者日前采访了重庆市涪陵区中心医院院长、硕士生导师赵麟丰。她很肯定地回答,国家的药价政策,医院方是严格执行的,绝不会去闯红灯。而且据她了解,药品降价确实给老百姓带来了实惠。

记者问,有些医院在药品降价后为了减少利润损失,在下次药品招标中尽量少用这些药品,而以其他价格相对较好的品种代替,针对这种现象,你怎么看?赵院长说,涪陵中心医院一直秉承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因病施治的原则,院坚决抵制这种行为,。医院是为老百姓服务的地方,我们是严格遵循国家物价政策办事。

这当然大体上能够代表部门医院的态度和行为。

医药体制改革任重道远

对于降价后的药品市场,如何规范治理,也是目前必须面对的问题。造成药品市场不规范这一系列现象的因素有很多,但最根本的,还是整个医疗体制存在弊端,造成药品流通领域的秩序长期混乱;国内药品定价机制不够科学,市场的作用没有得到发挥;国内创新药物不多,产品雷同严重,企业在销售中缺乏主动权等等,都是重要的原因。

吕处长认为,要让老百姓真正得到实惠,单靠药品降价是不能达到预期目的的,要对医疗体制和医疗机制进行改革。医疗体制是根源,药品降价物价部门会尽最大努力,把不合理的水分挤干。医院如果不改变“以药养医”的体制,老百姓看病贵的问题仍然解决不了。这就要靠政府努力,增大财政投入,扩大医保面、建立医疗补偿体制等。重庆市物价局的下一步工作,就是对社区医院用药进行整顿,改为定点生产、统一配送,实行零差价。这样才能让老百姓真正得到实惠。

当记者问到,国家每次降价,重庆都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时,吕处长说,每次国家发改委定价以后,重庆市物价局都会对药品进行相应降价。重庆市率先把医院的药品进价差价率从26%下调到15%,医院的进价差价按实际价格加上差价率再扣除折扣价来计算。这样,就把折扣价挤出来让利给老百姓,也就把这部分水分挤干净了。另外,物价部门还会加强监督、检查的力度,达到维护老百姓利益的目的。

只有依靠医疗体制和药品管理体制的改革,以及政府有关部门、物价部门、药品监督部门、医疗机构的多方联动,才能使“以药养医”、“医药不分业”和“以药补医”的现状得到改善。

当然,国家药品市场的进一步完善,价格体制的更趋合理,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这需要有关部门、药品监管部门、生产企业、销售单位和消费者在摸索中共同努力,让老百姓真正“看得起病,吃得起药”。这是我们的初衷,也是我们的终极目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