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届三中全会后,中共允许农民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在此之前,包括新疆在内的全国各地都依照《农村土地承包法》和有关政策法规,积极引导和尝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部分农户更是走在前面,自发组织农业专业合作社、试行农业产业化。
新疆农业厅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7年底,新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面积已达130.9万亩,占农村家庭承包面积的21%。其中,转包面积82.1万亩,转让面积7万亩,互换面积7万亩,出租面积32.7万亩,入股面积0.3万亩,其他形式流转面积1.8万亩。这些土地流转面积主要涉及昌吉州、玛纳斯、沙湾、乌苏、呼图壁、哈密等地。新疆农业厅农经局专家姬新会表示,预计到明年,流转率会从21%上升到30%。
“企业+基地+村委会+农户”经营模式
吉木萨尔县八家地村积极引导各类农业组织和个人参与土地流转,促进流转主体多元化,拓宽土地流转渠道,实施一村一品战略,依托屯河番茄、中德农业等龙头企业,以“企业+基地+村委会+农户”经营模式,建立连片种植番茄基地500亩,实行统一种植、规模经营,全部采用膜下微滴灌技术,节约了成本。
2006年,八家地村就尝试在农户自愿的基础上,成立“吉木萨尔县八家地富民合作社”,不愿种地的农民以土地入股交合作社生产经营,成为社员,年底参加分红;返租倒包流转土地,对长期在外地农户的土地,组织召开村民大会,由村委会负责将其土地发包给愿意发展重点产业的农民耕种,并根据土地土壤等次收取承包费返还给农户。
2008年,八家地连片种植番茄500亩,小规模实现了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和效益化的目标。对于释放的农村劳动力,富民合作社积极引导他们通过外出打工、从事养殖业和第二三产业等多种方式增加收入,其中长期在外务工人员年纯收入达到了1万元以上。而以乡镇设立土地经营权流转服务中心,则为农户开展流转前后的各种服务,解决和完善土地二轮延包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规范操作,逐步探索定型流转土地新模式。
农业产业化加快增收步伐
近几年来,随着新疆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断科学规范,它在推动新疆农业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进程的同时,让更多的农民从中获益。
新疆玛纳斯县乐土驿镇周家庄村农民王明刚家今年所种的16亩番茄大面积成熟,因为中粮屯河昌吉公司实行的“企业+订单+农户”的运作模式,早早就和他签订了番茄收购合同,为王明刚一家持续稳定增收提供了保障,今年他家仅来自番茄的收入就达4万多元。王明刚说:“以前番茄不知道往哪里卖,那个时候也没有龙头企业,眼看着就烂到地里面了,一年劳作也没有个收入。”
公司+订单+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不仅让农民的农产品不愁销路,一些龙头企业的规范化、标准化的操作要求,更让许多农民朋友掌握了科学种植养殖技术。
目前,新疆已有自治区级及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86家,其中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3家,企业总资产达501.29亿元,订单累计带动农户257.2万户。
树立现代农业观念
虽然新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早已进行,但大部分农民习惯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农村第二三产业不发达,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有限;农村人口受教育程度不高,自身文化素质偏低,具有一技之长的能工巧匠数量少,特别是中老年人,缺乏外出务工的技能。这些因素制约了农民转移就业的空间,进而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赵德儒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农村的变化不仅体现在生活上,关键是观念上的变化。建设新农村,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是现代农业建设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
中国经济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