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务公开 渝快办 互动交流 专题专栏
首页 > 部门动态

楼市影响杭州式生活:回顾楼市十年“青春期”

日期: 2008-11-26
字体:

有人把近十年的中国发展比喻成一个人的青春期成长:长大快,显个儿,言行举止引人注目。这个比喻用在杭州1999年到2008年的楼市发展可能更加贴切,这十年的杭州楼市可能是杭州房地产发展史上最快的十年,但风风雨雨,各种是非话题也不少,这些特征与一个人的青春期是很相像的。

城市对生活、对人的意义,是根深蒂固的。在杭州这样一座以生活闻名,以闲适、优雅为贵的城市,更是如此。“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这一半是风光不与四时同的西湖,另一半应该就是诞生在湖畔的杭州式生活了。

从1999年到2008年,杭州城市的变化天翻地覆。无论是老杭州人,还是新杭州人,都能时刻感受到一个巨变中的杭州。

杭州中心:这十年,不输一个朝代

若论杭州历史上最大的事件,给杭州生活带来最大变化的事件,莫过于南宋定都。它催生了杭州历史上最大的移民潮,改写了杭州城市的格局,诞生了华贵、安逸、闲适的杭派生活。

南宋的造血,赋予了杭州的生命。但也在后来很长时间里,为杭州人带来了委屈与辛酸。直到民国时期,大文豪鲁迅还是将杭州界定为一座不宜久居的城市,一个泡在西湖水里的温柔乡。直到上世纪90年代,杭州人与杭州生活中,优雅的内心与“乡下人”的称谓、闲适的态度与“不上进”的误解,始终不曾离去。

“现在完全不一样了,”世世代代生活在杭州的出租车司机吴先生说,“你看杭州大街上,很多人说的都是普通话,哪怕是杭州人,很多人也都习惯了说普通话。”吴先生觉得,这是十年来杭州人生活中最明显的变化。解放后杭州城市中最大的移民潮,就是在这十年里诞生的。这其中有上世纪90年代末大学生留杭政策松绑的原因,更大的原因还是因为杭州城市发展快了,环境越来越好了,大家都乐于选择在杭州生活、创业、就业、学习。

吴先生说,他有时候会想念小时候老墙门里的生活,但看看现在的杭州,还是很欣慰,也很庆幸生活在这里。毕竟城市越来越大了,配套也越来越好,路都多了不少、宽了不少。最重要的是,现在的杭州看上去很有朝气。有更多的人来一起建设杭州,爱护杭州,是最好不过的事情,“人多力量大,”吴先生说。

对于房子,吴先生认为老杭州人有很多不为人知的过去,很辛酸,也很无助。以前的老墙门,现在大家都觉得是宝,很羡慕。但曾经住过的人都知道,那时的生活跟今天比,简直算不上生活。屋子漏水,雨天水排不出去,露天搭灶烧饭……这些都算不上什么。家庭人口多,居住面积小得离谱,没有住过的人,是很难相信的。房子小了怎么办?大家挤着住。兄弟到了谈朋友、成家立业的年龄了,但是人长大了,房子没大,那就轮着住,谈朋友去外面谈,现在是浪漫,那时候是无奈。

1999年以后,很多地方拆迁改造都上来了,有回迁房、安置房,面积也就大起来了,居住环境也比以前好了。现在杭州就更不好说了,生活条件好的,想住什么房子都行,普通的杭州老百姓,也有经济适用房。

“想想这十年,应该不输给南宋,杭州人口结构变得很大,城市变化也很大,生活环境跟以前完全不一样了,城市给人的气质也上进多了,吴先生说。

西部杭州:很洋气,也很杭州

王小姐在杭州读书,毕业后留在杭州创业、生活。她说现在走在城西蒋村商住区,每次都有做梦的感觉。上世纪90年代末她读大学的时候,都是逃课才跟同学们来蒋村玩。那时候的蒋村,还有很多农田、水塘之类的,现在成了一座繁华的城市。

她喜欢城西,一方面是因为大学就在城西读,习惯了在这一带生活;另一方面,还是因为喜欢这边的氛围。

走在城西的文二路上,她说自己会觉得是在欧洲的某个度假小镇。看着紫桂花园、德迦花园,异国风情的建筑,栅栏围墙里挑出的树冠,这种感觉很浓很浓。城西蒋村商住区,算得上杭州最洋气的地方之一了。

但呆在家里的时候,你又会觉得这个地方很亲切,特杭州。很安静,环境也很好,文文静静的,是个典型的“江南女子”。她说可能也是由于这个原因,人们都更愿意称蒋村为“高尚居住区”,而不是“豪宅”“高档居住区”。这里生活氛围很浓。

早几年刚住进城西的时候,生活氛围很好,但配套总是不方便。后来文三路、古墩路沿街商业都起来了,稍微好了一些;再后来,西城广场来了,就完全不一样了。现在这里的配套,还是天天在变。以前稍显冷清的文二西路,现在也开满了时尚小店;规划中在文一路北面、新浙大紫金港一带,还会有沃尔玛、欧尚超市、银泰购物广场,越变越美的希望还在前方。

与她一同毕业后留在杭州的丁先生,每次有人问起城西怎么样,为什么喜欢城西的时候都说,“这里大学多,学校多,氛围好,就是喜欢城西。”

南部杭州:有梦过江来

20世纪,渡口是杭州江南与江北生活中,最重要的关键词之一。“渡口”,就是上世纪钱塘江两岸生活的代名词。如今,渡口早已不在,只有游船还停在老地方。

说起滨江的发展,不得不承认,这是杭州城市与生活更迭中,最艰难的烙印。早在1990年代初,就成立了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之江度假村、之江公寓、中国美院之江校区等,就已经破土动工、完成建设……

上世纪90年代末,人们还是谈滨江色变,一桥的桥头堡上仍然立着10元/车次的收费站,哪怕是出租车过江,也得缴上这过路的钱;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虽然建了七八年,但进驻的企业,特别是影响力大的企业,还是少之又少;浦沿、长河、西兴,还是江南的主角。

但是1999年以后的这十年,滨江却是天翻地覆,宛如无中生有,降落一座城。梁女士就是最早住进滨江的新杭州人之一,早些年把家安在了滨江一桥片区。她觉得,那时候住进滨江,还真是有些荒凉,晚上黑灯瞎火的,白天也很少有人。UT斯达康、东方通信等渐渐进来了,人也多起来了,但大多还是下班了就赶着回城。

早两年,是滨江发展最快的时候,住宅项目增加了不少,房地产形势也好,滨江区当时的价位也比较适合杭州老百姓居住,所以买到滨江的人也非常多。另外世界五百强企业,像诺基亚、三星等,也都进驻滨江。在四桥东片,发展也很快,滨江区政府、家居博览园等,也都建起来了。社区商业发展得也很快,特别是钱江一桥头和滨江区政府周边,很多沿街小店开起来,十分热闹。

“目前滨江主要问题还是大型商业和区内交通不足,如果地铁六号线继一号线后,能尽快启动;签进的物美华东最大单店、宜家能够尽早营业,那未来的滨江就很理想了。”梁女士说,“滨江的道路、城市绿化,整齐划一的现代建筑,感觉确实与老城区不一样。”

如今的城南不仅仅是滨江区,包括萧山区已经深深融入杭州城。萧山的湘湖、闻堰和城厢等几大板块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主城区居民所认同。

东部杭州:区域边界的历次延伸

杭州人谈起城东生活,似乎要模棱两可得多。相比较城西、城北以及滨江等地方,城东的界限是最复杂的事。从1999年到2008年,城东区域概念的不断东扩和变更,让老百姓都觉得有些跟不上脚步。

在2000年前后,过了建国路肯定是城东了;现在建国路一带成了繁华的市中心。很快秋涛路以东那才算城东,景芳、汽车东站等,是城东的代名词。没过两年,大家又发现城东变了,城东从最南端的钱江新城,到中部的九堡,甚至东北部的丁桥,都穿插其中。

1500亿建设城东,让人看到了杭州的气势,看到了从西湖时代走进钱塘江时代的魄力。如今的城东,确实变了,而且是突飞猛进的变化。几乎是在短短的两三年时间中,从三桥到二桥的大规模总部商务区拔地而起,市民中心、图书馆、棋院、歌剧院等,以国际化的配套标准,向杭州市民开放;在九堡放眼望去,都是热火朝天的工地、住宅区一个接着一个;在不太被人熟悉的丁桥,路网建设整齐宽敞,河道、公园景观满眼是绿,多个大型经济适用房居住区已经交付入住……

城东的变化,是正在进行中的变化,是成规模、成系统的片区变化。对于杭州生活来说,我们可能还无法真正感知生活的点点滴滴,但是,厚积薄发的城东,注定将一次颠覆我们的传统生活概念。形容城东的变化,我们只能用“八千里路云和月”的磅礴气势,再加上期待的目光。

北部杭州:告别十年少有商品房

过德胜路,是杭州的北片区。城市北片,主要包括了大关、拱宸桥一带的中北片区,以及东新片区以北的东北片区。从小搬到大关一带的唐小姐说,城北是杭州城市发展中脚步最慢的地方,以前一直都是被忽视的地方。

在1999年以前,哪怕就在几年前,城北还是以经济适用房、集体住宅和回迁房等为主,是杭州少有商品房的地方。大关小区、三塘小区、东新园、杭钢居住区等,是城北片规模最大的公寓居住区。

早些年,城北一带的老居民要改善住房条件,在城北上班、做生意的人要在杭州安家,只能跑到邻近的城西片区,或者干脆搬到更远点的地方去。在半山、丁桥、石桥一带,老百姓及新杭州人买房,大多只能选择杭钢等单位的二手房,或者到周边的余杭乡镇。

2000年前后,有过一次相对密集的商品房开发,就是在现在的运河广场周边。但那时候是当郊区住宅来开发的,名城左岸就是那个时代的知名楼盘,当时才卖2000多元/平方米。前两年的城北,城市生活的改善,主要还是依托经济适用房、沿运河城市公园等的大规模建设,运河广场、东新园、北景园、CLD大型居住区等,都是前几年的成果。东新园等经济适用房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城北的交通、商业、生活配套等。

最近两年的城北,却是杭州主城区规模最大、变化最快的区域。公园、创意产业园、大型居住区、专业市场、大型企业、物流中心等建设全面跟进。在中北片区,已经十分成熟,旧城改造的路网建设,也比以前顺畅了很多。东北的大型居住区、物美超市、电影院、学校、公交等配套,也在跟进之中,这些对于东北片区原住民以及购置经济适用房的老百姓来说,完成的是从无到有的历史巨变,是配套从零到逐步成熟的嬗变。

来源:都市快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