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种形势下,各方都在寻求解决之道。作为农业科技革命的强大推动力,农业生物技术在其应用的12年里显示了在提高粮食生产力,增加产量方面的巨大潜力。利用生物技术,能够开发出具备更加适合人们需要的生物特性的农产品品种。农作物可以因此增加抗旱、耐碱、抗病虫害的能力,从而增加单产,有效保证粮食的供应。
11月25日,植保(中国)协会与中国生物工程学会农业生物工程专业委员会在长春召开了以“农业生物技术确保粮食持续增产”为主题的研讨会。中国生物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农业生物工程专业委员会主任黄大昉教授和我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董英山分别作了主题报告。专家们就目前全球及国内粮食需求与供应的现状和趋势,农业新技术特别是农业生物技术对粮食生产的促进作用,以及积极的环境效益等内容进行了深入探讨。
黄大昉认为,生物技术是常规育种的补充和有效手段,在生物技术作物种植的第一个12年中,全球种植面积超过1亿公顷。高种植率反映出农民对产品的满意,产品提供了实在的效益,范围涉及更方便和灵活的作物管理,更低的生产成本,每公顷更高的产量或纯受益,通过减少传统的杀虫剂使环境更洁净,从而服务于可持续发展的农业。
董英山说,在当今国际竞争中,发展农业生物技术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以玉米产业为例,到2020年国内市场需要2.1亿吨玉米,而按照目前产能只能提供1.6亿吨,所以必须要研制单产更高的玉米种子,否则无法满足需求。因而国内外对于基因工程技术改良玉米、特别是改良玉米的抗虫性和品质高度重视。生物技术是常规技术的重要补充和发展,生物技术需要与常规育种等技术相结合,共同发展。从长远来看,生物技术在应对我国粮食缺口,资源短缺,污染、气候变化等环境问题的种种挑战方面,代表了未来农业科技的发展方向。在我们农业现代化进程里,农业生物技术非常重要。
从目前国内情况看,随着人口的增加,即使保持现有的人均需求不变,粮食产量需要每年增长0.5%-0.7%才能满足需求。同时,随着我国居民收入稳步增加和生活水平提高,消费升级趋势显著,农产品消费需求总量规模将继续扩大。而粮食单产的增长由上世纪90年代的2.1%,下降到现在的1.1%。如果没有科技的新突破,农业生产就很难获得大幅度增长。因此,农业生物技术对促进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非常重要,甚至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据黄大昉介绍,国家已正式批准实施《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科技专项,研究资金预计将达到200亿元,玉米、大豆、水稻、小麦、棉花等5种农作物被纳入研究范畴。这表明国家决心提高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研究和产业化整体水平,把现代生物技术作为未来解决中国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之一。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专项的启动将对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综合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发挥巨大的促进作用。
来源:食品商务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