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务公开 渝快办 互动交流 专题专栏
首页 > 部门动态

吉林农民转变售粮观念

日期: 2008-12-10
字体:

  “农民如何选择售粮时机,如何保存好手中待售的粮食,在成品粮油消费上,如何购买到放心粮油,成为当前吉林农村急需解决的大问题。”日前,吉林省粮食局局长祝业辉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粮食购销市场化后,吉林省广大农民市场经济意识逐年增强。在粮食销售上,由过去在春节前后集中卖粮逐渐转变为根据市场行情,长年长时择机择价售粮。

  “今年吉林省粮食大丰收,总产量573亿斤,创历史最高水平。受美国金融危机影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发生了逆转,经济增速放缓,工业产品需求不旺,肉、蛋、奶及食用油等
农产品价格下降,粮食行业受到了较大冲击,粮食收购形势异常复杂。”祝业辉分析说,从玉米市场看,一方面,国家陆续出台多项粮食宏观调控政策,政策性因素成为影响市场走势的主导因素;另一方面,由于今年养殖业持续不景气,加工企业效益大幅下滑,一些企业限产停产,致使玉米市场需求低迷。由于东北玉米托市收购政策的出台,对玉米价格起了支撑作用,因此,国内玉米市场价格在短期内将围绕政策价格上下波动。

  祝业辉说,目前吉林省水稻和大豆价格基本在政策价以上并保持稳定,市场收购以国储粮库为主。虽然今年东北水稻继续获得丰收,但随着国家支农惠农及粮食市场调控政策的不断实施,在中储粮入市收购、政策底价确立的背景下,以及粮食种植成本大幅提高等因素共同影响,预期水稻价格仍具有稳中上涨的趋势,农民对水稻价格上涨期望值较高,开始出现惜售现象。总的来看,宏观经济基本面受金融危机影响,预计政策性主导将决定未来一段时间粮油市场走向。

  从吉林省情况来看,农户储粮大部分延续原始的储存方式,“地扒式”储粮占50%,“上栈子”占25%,“上楼子”占15%,其它占10%。储粮设施简陋,技术水平低,存放过程中家禽、鼠害、虫害、霉变等因素影响,农户储粮问题多、损失大,玉米平均损失率达11.77%,储存水稻损失率达5.73%。按2008年粮食产量573亿斤计算,粮食损失损耗56亿斤,超过一个产粮大县的粮食总产量,农民减少收入43.7亿元,平均每人减少收入295元。

  针对这种状况,为改善农户储粮条件,减少产后损失,吉林省粮食局向试点地区农户推广一种新型粮仓,即“钢骨架矩形储粮仓”。试点地区采取中央投资、地方配套和农户自筹相结合的方式,按照3∶5∶2的比例筹措资金,为农户建造标准化小型粮仓、配置新型储粮装具(圆筒仓、钢网仓),对农户进行科学储粮培训和指导。

  据了解,2009年该省粮食局将选择省内6个地区10个产粮大县,确定3万户有场地、粮食产量大、储粮时间长的农户作为试点,
推荐使用“钢骨架矩形储粮仓”。这种储粮仓对安全保粮,防霉、防鼠、防家禽叼咬都有很好效果,玉米损耗可降到4%以下,以2008年粮食产量计算,可减少玉米损失46亿斤左右。相当于增加23万公顷土地,节约了28万吨化肥和7亿吨水资源,再造“无形良田”。

  农户产后减损工程的实施,不仅改善了储粮条件,改变了储粮形态,更为农民常年择机择价售粮、增加收入创造了条件。目前,新型储粮装具已经通过国家专家组评审鉴定。

  中国经济时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