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扩大国内需求,最大潜力在农村。在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速,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日益加深的当下,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是开拓农村消费市场的基础,而进一步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完善农村基本社会保障制度是激活农村消费的根本。
从边际消费倾向来看,一般而言,居民消费倾向随着收入增加而递减,中低收入群体的边际消费倾向高于高收入群体。尽管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收入水平稳步提高,但总体收入仍大大落后于城镇居民,农民在全国中低收入群体中占了绝大部分。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1978年的133.6元发展到2007年4140.4元,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7.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43.4元增长到13785.8元,年均实际增长7.2%。确保农民增收无疑是扩大农村消费的前提。目前,我国城市的边际消费倾向大约为0.7,农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大约为0.8,即收入每增加100元,城市居民约有70元用于消费,农民则消费80元左右。因此,通过努力保持农产品价格合理水平、逐步加大农业补贴力度、积极促进农民就业创业和大力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等措施来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对当前扩内需、保增长具有特殊意义。
但农民增收只是形成了潜在消费需求,要转化为有效需求,还需要进一步消除农民花钱的后顾之忧,也就是减轻农民在医疗、教育等社会公共品领域的支付负担。实际上,这种减负更具长远和现实意义,既稳定了农民消费预期,也间接增加了农民可支配收入。
目前,教育和医疗支出占农村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例比较高。中国社会科学院2008年的调查显示,农村家庭医疗支出、教育支出分别占消费总支出的12.4%、12%,高于城市家庭的9.4%和11.2%。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尚未普及使得农民前半辈子为后半辈子挣钱、存钱的现象大量存在。同时,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下,农村家庭在交通、电力等其他公共服务领域的消费支出也要高于城市家庭。这种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长期滞后使得城乡消费结构与消费水平形成“倒挂”,制约了农村消费市场的进一步扩大。
因此,加强农村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缩小并抹平这种城乡差异是当务之急。比如,将去年已基本覆盖全部农村家庭的医保体系的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在完善义务教育免费政策的基础上,加大对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和农村生源高等教育的支持力度;创新制度模式,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等。
当然,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给农民减负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可喜的是,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已对此作了诸多部署,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等诸方面建设的征程又将迈向一个新阶段。
中国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