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务公开 渝快办 互动交流 专题专栏
首页 > 部门动态

2009年早籼稻价格预计将承压运行

日期: 2009-02-24
字体:
    稻谷是我国产量最大的粮食作物,我国稻谷产、消量居世界第一。自古以来,稻谷就是我国的主要食物来源,稻谷市场的波动历来牵动着国家的政策走向,也牵动着市场人士和百姓的目光。
             
    多重因素主宰市场沉浮

    纵观我国大米市场20多年来的走势,可谓跌宕起伏。从相关统计资料看,自改革开放以来,稻谷价格除1984年、1990年和1996年出现了三次较大的下跌行情外,基本上是不断上涨的。1984年是我国农村改革后第一次粮食供给周期的起始年,这一年全国粮食总产量突破4亿吨大关,稻谷产量突破了1.8亿吨,出现了粮食涨库、农民卖粮难的情形。1986年至1989年,伴随着通货膨胀加剧,我国稻谷市场价格进入一轮强劲上涨周期,其中价格的最高点出现在1989年,这一年我国的通胀率达到18%。1988年末,国家开始整顿经济秩序,宏观调控实施“硬着陆”。

    随着粮食产量的提升,我国稻谷产量在1990年又创出历史纪录,第二次粮食供给周期形成,稻谷市场走向低迷,农村再一次出现卖粮难的情形。这种状态给农业生产带来了极大打击。国家为了改善稻谷市场供大于求的状况,从1990年开始加大了出口力度。1992年和1993年大米出口量都达到140万—150万吨。1994年,由于日本大米供应短缺,又有大量粳米出口至日本。其实从1993年开始,由于农业生产遭到破坏导致的不良效应就已开始显现。谷贱伤农致使农村耕地大量撂荒,加上出口增多和政策调整(1994年年初,我国政府推出了计划、财务税、金融和外汇四大改革,外汇并轨使官方汇率贬值50%)的影响,东南沿海省区1993年年底开始从内地抢购稻谷,增加储备。稻谷市场再次拉开了牛市序幕。

    此后,稻谷价格就像一匹脱僵的野马,失去了控制。此轮上涨的顶峰出现在1995年。稻谷价格的高涨又导致国内大米进出口量猛增,1993年大米进口量达到200万吨,比1992年翻了一倍。在这一轮粮价上涨过程中,中国在国际市场上不仅进口大米,还进口了小麦和玉米,这一情形甚至被当时的国外媒体形容为“抢购”。值得提醒的是,从1993年开始,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已经开始好转,这为农产品市场,包括稻谷市场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当时,我国航运价格已出现连续上涨,石油、铝、铜和钢材等能源和基础商品价格也均在上涨。总之,经济的转暖为稻谷牛势的确立提供了有力支撑。

    从1996年开始,我国稻谷市场又发生逆转。我国水稻产量在1993年和1994年出现减产后,从1996年至1999年连续增产,其中1998年和1999年的产量再一次创纪录,供大于求的格局再次出现,这是第三次粮食供应周期。在这次周期中,稻谷价格经历了最漫长的熊市历程,直到2000年第四季度方见底,其间只有1998年下半年,因受政策和遇特大洪水灾害影响出现过一次反弹。

    1998年,我国进行了粮食流通体制改革,通过行政手段使粮食市场封闭运行。在政策力量的影响下,稻谷市场价格有所回升,加上当年发生了50年一遇的特大洪涝灾害,稻谷价格反弹力度较大,但由于受影响的时间较短,供求关系并没有改变,熊市根基也没有动摇。此后,稻谷市场很快便继续走向萧条,价格也创出自1996年下跌以后的新低。据统计,当时江西南昌早籼稻车板价只有0.35元/斤,而从田间地头的农户手中收购,早籼稻不到0.3元/斤。1998年后尽管有政策推动,但市场最终还是回到由供求关系起主导作用的基本面上,市场规律仍决定着价格走势。相比其他稻谷品种,早籼稻价格的跌幅最大,因为市场不堪承受其沉重的市场库存压力,这似乎也反映出早籼米随着消费结构的变化逐步受到冷落的趋势。在1999年5月举行的全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工作会议上,政府决定,早籼稻将在2000年新粮上市时起,退出保护价格收购范围。

    2000年2月国办7号文件再次重申了上述政策。价格的低迷和政府发出的信号使生产者意识到早籼稻是不受市场欢迎的粮食作物,一时早籼稻成了市场的“弃儿”。早籼稻种植面积在进入新千年后继续下降,年产量也不断下滑,由4000万吨以上减至3000万吨。

    而早籼稻市场随后的表现,却充分映证了经济学的一般规律——物以稀为贵。由于早籼稻产量的不断萎缩,其占稻谷产量的比重一直下降。而另一方面,早籼稻尽管适口性不如晚籼稻,但用于饲料、工业、食品、酿造等方面的优势难以替代,而且早籼稻的储藏性又优于晚籼稻,出口也有需求,这些早籼稻特性逐渐被人们认识。

    因此,早籼稻价格在进入新千年后重新受到提振。稻谷市场迎来转机是在2001年,这一年,我国正式加入WTO,这一事件也成为稻谷市场出现拐点的历史见证。但真正凶猛的上涨势头出现在2003年下半年和2004年,此时早籼稻与其他粮食作物的比价也回到了合理水平。2004年以后,早籼稻价格见顶后,与我国其他农产品价格一样,又经历了一波下跌行情,到2006年回稳。从期货市场的视角看,这一波下跌的低点远没有回到2000年的水平,只是一次较为充分的调整而已。此后市场继续拓展向上空间,2007年下半年,受原油价格飙升的影响,国际市场大米价格在供应超紧的基本面下出现了暴涨行情,泰国大米和越南大米出口报价半年翻了一番,达到1000美元/吨。而CBOT稻谷价格在2006年至2008年间上涨了144%。

    反观国内市场,尽管早籼稻价格也创出了新高,但就涨幅来讲,不能相提并论。国内早籼稻市场在此期间的价格走势只能用“温和”二字形容。国内早籼稻市场走势落后的特征表现在:一是涨幅低于其他粮油商品,如大豆和玉米等;二是远远落后于国际价格上涨水平。其原因就在于国内稻谷生产的恢复——充裕的库存使政府拥有坚实的调控资源。相对于其他农产品而言,稻谷市场成为一片风平浪静的港湾。

    而在2008年,伴随着大宗商品市场泡沫的破裂,国际大米价格也随之暴跌。不管是CBOT的稻谷,还是泰国和越南的大米出口报价,都“从哪来回哪去”,回到2007年上涨时的起点。在与国际联动之下,国内市场农产品价格跌幅也十分惊人,即使是玉米和小麦等相对独立的品种也出现相当的跌幅。而此时我国早籼稻市场价格却只是在高位有所回落,在国内农产品价格倾覆之时,唯有早籼稻独善其身,表现最为抗跌。

    2009年早籼稻市场展望
   
    2008年,与原油等工业品一样,农产品市场演绎了经典的过山车行情。国内外大豆、玉米、小麦以及油脂类等农产品期货上半年延续了2007年的牛市,期、现货价格频频刷新历史纪录,泰国大米口岸价甚至达到令人难以置信的1000美元/吨的天价。而当人们期待着更大的涨势之时,市场风云突变,受作物丰产压力以及金融危机爆发的影响,几乎所有商品都出现了史上最大的跌幅,农产品当然也未能幸免。而这种情形出现的原因在于泡沫的破裂!从中国的普洱茶、上海和孟买的房地产,到沙特阿拉伯的石油、巴西的大豆和嘉仕得拍卖行的现代油画,这些商品价格普遍存在泡沫。而当泡沫破灭时,所有商品的价格便同时暴跌,其速度之快、范围之广,大大超出政府、企业、投资者和学者的意料。2008年第四季度起,世界各国政府的救市力度不断加大,尤其是我国政府对小麦、玉米、稻谷、油料品种的直接托市,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市场信心。
   
    对于2009年稻谷市场的走势,首先应该看到的是,当前国际、国内大宗商品市场基本面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2008年年末,联合国粮农组织等国际权威组织不断调高2008/2009年度粮食产量,稻谷产量更是达到创纪录的水平。该年度,我国粮食总产量达到创纪录的5.285亿吨,比上年增长5.4%。我国早籼稻产量也接近历史纪录。与此同时,全球经济出现衰退以及我国经济增长放缓却导致国际大宗商品需求明显下滑。全球经济在经历了半个世纪的增长后首次收缩,最大的问题是负财富效应,这次金融危机导致约5%的财富(2.5万亿美元)损失殆尽。其次是信用危机导致金融机构惜贷或者无力提供贷款。第三是由于亏损的企业不得不解雇工人,失业率的上升导致需求收缩,因此总消费量的继续下滑在所难免。在这种形势下,我国粮食总体紧平衡的状态也发生了改变。应该说,世界经济危机对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制约是长期的,而不是短期的。从早籼稻的需求看,其作为口粮的消费也将随着我国沿海开放城市农民工数量的减少而减少。稻谷总体消费的下降将使2008/2009年度的库存结余增加。

    粮食价格的涨跌轮回有其自身的规律,人为的价格干预并不能改变这种规律,但对价格的过度波动有熨平效应。对于农产品市场来说,产量增加,消费减少,价格自然会下跌,这是铁的定律。农产品市场要进入下一轮牛市,就必需经历价格的充分下跌,目前的早籼稻价格仍处于高位,相比其他农产品价格的下跌,还谈不上调整。

    目前,各市场主体对新年后出台的各项粮食政策备加关注,尤其是已经出台的2009年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更是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但我们不应该对国家大幅度提高收购价政策的托市作用抱太大期望。事实上,这仅仅表示收入国储的粮食价格提高了一些,而真正能够代表市场价格、反映供需状况的是私营加工企业的购销行为,这个市场的价格是低于托市价的。春节过后,随着节日效应的消失、临时收储任务的结束和各地储备稻谷开始大规模轮出,稻谷市场的供应量又会增加。目前阶段,需求疲软和粮食丰收可能导致国内供应出现阶段性过剩的局面,而在国内粮食价格已经高于国外水平的情况下,政府还要大幅提高保护价,是在向生产者发出信号,这个信号可能继续刺激来年的粮食生产。

    从近几年来的早籼稻种植收益分析,以江西为例,按照今年的早籼稻保护价计算,每亩产值可达720元,减去成本466元(按照2008年的种植成本计算),收益254元,加上各种直接补贴68元,每亩总收益为322元。考虑到2009年成本下降的因素,收益还将提高,超过0.4元/斤。笔者认为,相对于今年的宏观经济形势,上述收益对农业生产仍然具有正面刺激作用。如果天公作美,则今年粮食将继续增产。但指望增产又增收,是不符合经济学逻辑的。

    2009年虽然是牛年,却难见牛市。但是,由于投资者在去年十月份后已经足够悲观;而且受天气影响,农产品供应还有一定不确定性;同时,尽管稻谷产量已接近历史最高水平,但库存绝对量仍在较低水平,供需平衡较脆弱;加上需求的刚性增长和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的作用,价格难以进一步深跌。我们认为2009年早籼稻价格的总体趋势是:承压运行,一定幅度的下跌不可避免,早籼稻市场价格在1700—1750元/吨一带有较强支撑,2000元/吨一带则是上限。

    经过了去年的大涨大跌,农产品市场需要一段时间的休养生息,经济危机影响的消除也不在一朝一夕。很明显,2009年不是轻松之年,尤其对粮食中间环节而言更是艰难的一年。因为政策的作用会托高粮价,同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拔高生产者售粮价格的预期;而另一方面,终端消费却难以受到政策提振。这种产销格局是历史上没有过的,在这种情况下,中间环节的生存空间必然要受到挤压。所以,市场主体在关注国家出台的各项粮食政策的同时,关注和研究稻谷期货上市带来的市场机遇才是明智之举。

信息来源:中华粮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