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重庆农资价格形势及影响分析
日期:2008-04-30
大中小

一、近期农资价格运行特点及成因
(一)近期农资价格运行特点
一是全面上涨。这是近两年来农资价格运行从未有过的,统计的国产尿素、过磷酸钙等8种农资产品价格环比和同比全部呈不同幅度的上涨。二是上涨幅度较大。是继2006年之后又一次大幅上涨,多数产品价格涨幅达到近年最高水平,如育肥猪饲料、过磷酸钙、25%复合肥环比涨幅分别达到21.51%、36.95%、20.15%,同比涨幅分别达到76.49%、40.92%、36.19%,明显高于上年各季度涨幅。三是持续时间长。总体来看,农资价格运行处于持续上涨的区间,尤为突出的是部分农资产品自去年下半年开始大幅上涨至今,相比以往较大幅度上涨持续时间更长,呈现“淡季不淡、旺季更旺”的特征。
(二)近期农资价格高位运行的原因
总体来看,本次我市农资价格上涨是在全国乃至全球性的因素影响下形成的,因此带有全国以及全球客观共性,从市内自身分析,也存在一些固有因素。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生产成本推动。国际石油、天然气、煤等生产原料价格持续高位运行,国内运输、劳动力价格大幅上升,导致化肥等农资生产成本大幅上涨。二是国际市场价格拉动。因粮食生产及生物能源增加化肥需求,导致化肥供需矛盾突出,以及受原料成本上涨等因素的拉动,国际市场化肥价格大涨,带动国内化肥出口额大增,国内市场供需趋紧,价格大幅上涨。三是短期季节性因素以及长期供求关系作用。从农资供求规律来看,其需求主要集中在春耕和秋冬播两个时段,分别约占全年消耗量的67%和26%,因此,当前价格上涨本身有季节性。但从长期看,随着种养技术和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农资需求量呈持续增加态势;而生产供给又受原料不可再生、使用成本增大的趋势影响,供求两方面作用必然推动农资价格总体保持上涨态势,难回“廉价时代”。四是农资产业结构不适应市场需求,抵御市场风险和严重冰雪等灾害能力不强。我市农资生产企业大多数是小规模企业,其产量约占农资总产量的1/2,这些企业抵御成本上升等市场风险因素的能力较弱,容易影响生产积极性。特别是年初包括我市部分区县在内的我国南方地区的冰冻雨雪灾害,致使部分农资生产企业由于缺煤、缺电,一段时间陷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削弱了农资的生产能力,影响了市场供应。五是农资“淡储旺供”机制、流通体系建设滞后。农资供求的季节性特征使其必须依靠“淡储旺供”机制来稳定价格,但我市尚有90%的区县还未完全建立淡储机制。我市承担该项工作的经营企业普遍存在自身实力弱、融资困难大等问题,加之近年农资储备周期呈拉长的趋势,资金占用更大,严重影响了“淡储旺供”对稳定农资价格的作用。同时我市农资流通中间环节过多,各个环节都容易搭“成本上涨”便车层层加码,导致终端市场销售价格大幅上涨。
二、农资价格上涨对农业生产、农产品价格及农民增收的影响分析
(一)直接增加农业生产成本
农资价格上涨直接增加农业生产成本,对农业生产影响较大。经有关部门对几种农产品生产成本调查显示:2007年我市中籼稻、小麦、玉米、油菜籽每亩化肥消耗折纯量分别为15.16公斤、9.31公斤、19.13公斤、9.83公斤,按此消耗参数和当前主要化肥品种农民终端用肥价格计算,每亩化肥消耗成本将分别较上年增加8.87元、6.74元、12.37元、7.42元。以上述农产品年播种面积估算,全年将增加成本约2.31亿元;上述农产品年播面占全市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约47%,估算全市农作物仅化肥一项农资价格上涨所增加的成本将达到4.88亿元左右(平均每亩增加成本约9.3元)。如加上种子、农药、农膜、柴油等,平均每亩估计增加成本约为15-20元,致使农作物总成本增加约10亿元以上。
(二)减弱惠农政策实效,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免农业税、粮食直补、良种、农资综合直补等一系列惠农措施,切实增加了农民收入。据测算,这些政策效应约直接增加农民人均收入50-75元左右。但需重视的是,由于当前农资价格大幅上涨导致的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并未完全从生产环节转移到农民的产品销售环节,农民承担部分涨价成本后已致使国家惠农政策实效被逐步抵消。以种粮为例,由于从农民手中购粮的收购价基本未受农资价格影响变化,因此,种粮农民承担的成本为全部农资价格上涨,按上述成本测算,农民人均减收约45-65元(仅农作物),基本抵消了惠农政策对农民收入增加的实效,严重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据农口部门对部分地区农户调查,有25%的农民因农资价格上涨不愿意从事粮油生产;农情调查中有89%的农民尚未准备肥料,存在等待观望的心态。
(三)推动农产品价格上扬,不利于抑制物价过快上涨
尽管受市场总体供求的作用,农资价格对农产品价格的直接影响不大,但在一定的时期内,仍将通过对产量、供求关系等变化,间接或滞后地影响推动农产品价格上涨。如畜禽、蔬菜等农产品,农民为保持收益,可能采取降低产量或提高售价等手段消化农资价格上涨的影响,势必带来农产品市场供给紧张,以及经销商、终端市场的提价的连锁反应及传导,并对相关产品价格产生连带影响,最终推动农产品价格整体上扬。这对抑制当前以猪肉、粮油等主要食品价格上涨为主导的居民消费价格过快上涨十分不利。根据近期农资价格变动与普通大米、小麦、玉米等主要农产品价格变动弹性分析,农资价格上涨1个百分点,普通大米、小麦、玉米约平均分别上涨5.5、3.8、2.3个百分点,因此粗略估计农资价格对农产品价格上涨的间接拉动作用约为20%-30%之间。
(四)增大了保障春耕保证农资供应的压力
一是由于“淡储”机制建设滞后,部分农资经营企业出于风险考虑,对价格上涨较大的产品不敢大批进货,导致如磷肥等产品货源相对紧张,储备不足,部分区县如合川、万盛、梁平、黔江等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农资春耕供应困难。二是国内农资产品市场总体供求比较紧张,各地均加大力度采购库存,加之资金筹集等因素约束,我市外购农资产品的困难加大。
(五)挤压农村市场消费
近年来,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对农村市场消费恢复增长形成较大的拉动作用,但当前农资价格上涨将产生一定的挤出效应,阻碍农村市场消费的持续增长。农业成本的增加迫使农民将部分可供消费的现金收入转为生产投入,或者预留作为生产投入的准备金,使得本可用于扩大消费的能力减弱,加之食品价格快速上涨增加居民生活消费支出压力,农民的消费行为更加谨慎,消费倾向可能进一步降低。
三、上半年农资价格运行趋势分析
二季度,我市农资供求紧张局面将有所缓解,农资价格总体仍将保持高位平稳运行态势。尿素、碳铵等部分农资价格将有望出现一定程度的回落,钾肥、磷肥、饲料等部分产品可能仍将居高不下。预计主要农资价格平均环比涨幅可以控制在5%以内,同比涨幅仍将可能在20%以上。
尽管油价、运价、劳动力价格等成本上升,国际化肥市场对国内市场价格的拉动作用等推动农资价格高位运行的因素仍然存在,但预计农资价格可以保持平稳运行,支撑因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进入4月后,国家及地方储备农资如尿素将大量投放市场,市内生产企业也将正常生产保证产量,有利于缓解市场供求紧张局面,减缓农资价格上涨趋势。二是随着4月春耕大面积播种结束后,对农资产品的需求将有所降低,减弱农资价格上涨的动力。三是国家将启动化肥等农资生产流通优惠政策,包括免征化肥生产增值税、落实对化肥生产用电和天然气等各项价格优惠政策等,有利于降低农资生产企业成本,扩大供应。四是农资价格监管将进一步推进,农资进销差率和经营差率价格政策有利于保持农资价格运行平稳。
四、对策措施建议
(一)完善农资价格直补制度,加大直补力度
今年中央财政将新增206亿元农资综合直补资金,全年对种粮农民的农资综合直补资金规模达到482亿元,比上年增长75%。我市应积极对接国家农资综合直补资金,落实国家对农民的农资价格直补标准。同时,增大市级配套补贴资金额度,完善农资价格直补制度,建立农资价格直补标准与农资价格上涨的联动机制,针对农资价格上涨情况,加大对农民的直补力度,确保种粮农民收益不因农资价格上涨而有所降低。
(二)强化农资淡储,加大对生产经营企业支持力度
尽快完善农资商业储备机制,指导督促有关区县建立化肥淡储机制,增加化肥商业储备规模和品种。建议市级商业储备量由4万吨增加为8万吨,并将碳铵纳入储备范围,各有关区县根据实际需求落实淡储数量。有关部门要进一步研究制定办法,最大限度地落实国家对农资生产企业在税收、运输等方面的政策优惠。同时,加大资金扶持力度,通过贷款贴息、储备贴息等方式,支持农资经营企业增强实力,切实起到承担淡储责任,平抑农资价格的作用。
(三)加强农资价格监管和调控,稳定价格水平
在全市范围深入开展农资价格专项检查工作,严格执行国家的农资进销差率和经营差率价格政策,销售的农资商品必须明码标价,严禁囤积居奇,哄抬价格,牟取暴利。加强尿素等有关农资产品的政府指导价格管理,对化肥主要品种实行提价申报和调价备案制度,并对磷酸二铵的出厂指导价水平进行调控。启动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针对种子、农药、肥料、兽药、饲料和水产苗种等重点品种,重点检查农资批发市场和县乡农资集散地,坚决取缔非法制售假劣农资黑窝点。
(四)推广农资科学使用技术,减少用量提高效率
各级农业部门、供销社、协会要加强对农民的施肥指导与技术服务,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指导农民合理用肥,鼓励农民增施有机肥,尽可能地减少用量,提高化肥使用效率;在农药施用上,要严格按照用药程序,掌握用药时机,避免浪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