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国际化大都市重要的品牌形象。上海市在向国际大都市迈进的途中,经过十年的历练,打造了上海电视节、电影节等众多文化艺术交流活动的国际国内知名品牌,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现代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综观上海文化建设的历程,有四个方面尤其值得我们借鉴。
一、加快完善标志性重大文化设施体系是塑造国际化大都市形象的重要切入点
一流的国际大都市要有一流的文化设施。步入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与经济振兴“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的跨越式发展相一致,上海在文化设施建设上也石破天惊。据统计,在这之前三十年,上海文化体育设施建设总投入不足20亿元,而短短的十余年间,上海市投入数百亿元巨资修建了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上海博物馆新馆、上海图书馆新馆、上海大剧院、上海体育场、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上海科技馆等一批大手笔文化项目,以超常的速度打造了一批世界级的标志性文化设施,上海世博园、历史博物馆、上海新美术馆等一批重大标志性项目正在建设之中。同时,几十个区域性的文化中心遍布全市各地,已基本形成与上海一流国际大都市相匹配的文化设施网络。
直辖十年来,我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较大成绩,相继建成了红岩革命纪念馆、红岩魂广场、重庆图书馆、中国三峡博物馆、城市规划展览馆、湖广会馆等一批重点文化设施,完成了市杂技团、市曲艺团、市川剧院排演厅、抗建堂等一批文化设施的改造,重庆大剧院、国泰艺术中心、川剧艺术中心、重庆自然博物馆等一批重大项目正在建设之中。但是,由于我市文化设施建设起步晚,与上海对比,我市还缺乏一大批独具特色、规模相当、装备先进、品位高雅、功能完善、能够体现城市文明程度和现代化水平的文化设施。要打造西部文化高地,体现未来的国际大都市形象的标志性文化设施的建设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二、科学的规划布局是树立国际化大都市文化整体形象的重要保证
科学的规划布局是上海市完善的标志性文化设施体系的重要依据。2004年上海市出台了《文化设施空间布局规划》,提出了一轴、两河、多圈、特色文化街区以及文化服务网络的空间布局思路。“一轴”即以人民广场为轴心,西至华山路戏剧大道,向东沿着南京路步行街、东方明珠、世纪大道到浦东世纪广场,形成横贯中心城区的文化主轴线。“一轴”是上海一流文化设施精华所在,上海大剧院、东方艺术中心、上海博物馆、规划展览馆、上海音乐厅等标志性文化设施皆集中于此,它们对上海文化发展起着核心集聚与辐射的双重作用。 “两河”就是黄浦江、苏州河沿岸的历史文化资源以及世博会园区等构成的独具特色的文化空间;“多圈”就是人民广场核心文化圈,徐家汇、花木、五角场、真如四个城市副中心文化圈,以及临港新城、松江、嘉定等新城文化圈;“特色文化街区”就是在历史文化资源和文化产业群落相对集中地段,形成类似于多伦路、豫园老城厢等一批特色文化街区;“文化服务网络”就是按照人口数量和步行尺度,构建一批遍及全市基层社区、村镇的文化服务终端,形成阶梯状辐射结构。
直辖十年来我市虽然建成了一大批文化设施,但是与上海市相比,我市的文化设施建设尚缺乏一个科学的布局规划为指导,新建和旧有文化设施分布较为零乱,留下了较多遗憾。要打造西部文化高地,编制一个统揽全市文化设施布局的规划来指导未来时期设施建设已成为当务之急。
三、加快文化设施管理体制改革是盘活所有文化资源的重要举措
上海文化院团体制改革与文化设施管理体制改革相互融合是上海市盘活文化资源的最大亮点,创造了国有独资、国有多元、混合多元的不同管理模式。以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为代表的国有独资管理模式,通过整合2个剧场、4个院团、2个演出公司,定位于具有公益性、面向市场、集团化管理的创作、演出和经营主体,通过统筹发展战略规划的制定和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统筹机构与产品品牌的维护和重大项目的运作,统筹市场开拓和内部机构改革。国有多元管理模式的代表主要为: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上海越剧院、上海沪剧院等10家国有市属文艺院团的国有资产分别划归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和解放日报报业集团,所有院团国有性质不变、独立建制不变、法人地位不变,资产由市委宣传部直接监管。混合多元管理模式的代表是上海东方艺术中心,通过招标选择了保利文化艺术有限公司为经营管理主体。
我市2003年7月启动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以来,通过政事政企政资分开、管办分离等体制创新,创造性地完成了一批文化事业单位的转制。但是,近年新建的一批文化项目的管理体制和模式仍没得到根本性改变,建一个文化设施就背一个增加财政支出的包袱的现象仍然十分突出。今后几年,我市将相继竣工大剧院、国泰艺术中心、自然馆等一大批文化设施,如何学习上海市建立国有独资、国有多元、混合多元的不同管理模式,充分发挥各项设施应有的社会效益,是当前急需要研究的紧迫问题。
四、加速壮大文化产业是提升城市文化竞争力的重要支撑
上海市文化产业发展水平仅次于北京,位居全国第二。2006年上海文化产业总产出达2349.51亿元,实现增加值581.38亿元,比上年增长13%,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61%。上海文化产业发展具体表现为五个特征:一是广播电视、新兴媒体、数字网络服务等文化具有高科技特征的文化产业和文化休闲娱乐、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等重点产业占据主导,文化产业高端发展趋势明显;二是民营文化产业经济规模已占主要份额;三是文化创意提升文化业态的发展质量,带动文化产业劳动生产率长期保持较高水。2006年上海文化产业人均劳动生产率12.1万元,比全市平均水平高11.4%;四是文化产业进出口逆差逐年缓解,2006年进出口之比缩小到了约1.8:1。五是品牌企业引领市场布局、带动行业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
近年来重庆市文化产业虽然发展较快,但总量仍然偏小,科技含量低。2006年文化产业增加值仅为上海市的15%,全市文化产业人均劳动生产率仅为上海市的30%。重庆市要打造西部文化高地,就必须突破传统思维,高端起步,培育壮大文化企业集团,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发展,增强在西部地区的竞争力和辐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