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生产标准不统一,品牌创立难,无法实现优质优价,是我市农民在增收致富中面临的主要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永川区以水稻生产为突破口,积极推进万亩稻田集中成片流转,推行标准化生产,探索走以规模化为基础,以质量取胜的农业发展新路子。
一、尊重农民意愿,推进土地规模流转
永川区朱沱镇农民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将稻田承包经营权以书面形式委托给村民小组,再由村民小组与业主统一签订流转合同(一年一签),形成“公司+合作组织+农户”的经营模式。公司(种粮大户)统一组织生产,无偿提供种子、肥料、农药等主要生产资料,享受种粮大户补贴及项目建设配套政策。农户将土地流转后,仍然享受国家政策规定的种粮直补和农资综合补贴政策,并收取50公斤/亩干稻谷的租金。通过这种形式,截止2008年12月底,道森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共与朱沱镇涨谷、马道子、新岸山、水渡滩、笋桥、滩子口、四望山等7个村的46个村民小组签订了流转合同,涉及农户2710个、稻田10652亩。
二、依托服务组织,推行标准化生产
耕地集中后,道森农业公司按照“六统一”(品种统一、育秧技术统一、载插规范统一、测土施肥统一、病虫防治统一、收贮加工销售统一)的生产管理模式,将水稻生产过程分解为土地耕整、育秧、栽管、除草施肥、抽水抗旱、病虫防治、收打、晾晒、短转等九个环节,并测算每个环节的劳务价格(九个环节劳务费用合计810元/亩),将育秧、病虫害统防统治等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环节发包给基层农技服务组织,将一般环节发包给专业耕种队、劳务专业合作组织、种田能手或全程代耕大户,各劳务承包组织严格按统一的技术标准实施。通过统分结合的承包方式,农户在不承担任何生产费用的情况下,既保留了政策性补贴,又获得了土地租金收入,还可参加各专业组织获取劳务收入和超产奖励分成,同时保证了稻谷品种品质的相对统一。
三、政策协调扶持,增强发展信心
在发挥市场机制的同时,永川区政府积极协调解决业主面临的问题,出台政策扶持种粮大户发展:按照190元/亩的标准补贴万亩规模种粮大户,并可提前支付。优先支持水稻基地水利、道路、农机、烘干等基础设施建设,及满足农机具购置补贴。优先纳入农业政策性保险和粮食生产巨灾风险防范基金。派驻技术专家蹲点支持,提供无偿技术服务和有偿技术承包等。
四、创新经营机制,力求多模式发展
在“公司+合作组织+农户”的经营模式基础上,永川区因地制宜,正积极探索以下4中模式,丰富农村生产组织的内容:
一是“农场主”经营模式。由业主组建专业耕种队,下设劳务、机耕、机防和机收等专业小分队,建立核心区标准耕种样板片500-1000亩,由业主全程直接统一组织实施,提高耕、插、防、收等环节机械化程度。
二是专业合作社经营模式。对具备一定基础条件、以村民小组为单位依法组建的农民劳务专业合作社,可承接种稻劳务发包。业主无偿提供农用生产资料、适量工作经费和全程技术指导,各生产环节一切劳务由合作社自主安排。每亩交足商品稻谷500公斤,超产部分归合作社所有,业主支付相应劳务报酬。合作社原则上以本组农户为主,以确保农民获得劳务收入。
三是种田能手或代耕大户分包经营模式。对不具备组建劳务专业合作社的地方,采取种田能手或代耕大户承接分包的方式,由业主无偿提供农用生产资料和全程技术指导,一切劳务由种田能手或代耕大户自行安排,实行每亩交足商品稻谷500公斤,超产归己,业主支付相应劳务报酬,形成“业主+能手+农户”的二次转(分)包模式。
四是技术分包服务模式。业主按测算的机耕、机插、机防、机收等技术较强的环节发包给专业耕种服务队;将育秧、病虫测防等专业性强的工种向各基层农技术服务组织公开招标,实现技术服务机制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