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作为国民经济基础性原材料,与基本建设、经济景气度正相关。但是作为矿产资源加工业,与我市产业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也息息相关。去年以来,海螺、华新、冀东和昌兴等国内大型水泥企业纷纷来渝,本地企业也积极扩建,出现新一轮的投资热。为做好水泥产业的宏观调控,我们对水泥行业的特点和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思考。
一、水泥行业特点和发展趋势
(一)区域性产品
水泥生产所需原材料(石灰石)及产成品的运输成本较高,因此水泥厂选址一般靠近生石灰资源地,其销售半径在工厂周围300公里范围内。未来五年内,随着国家加大对重点水泥集团的扶持力度,全国10强大型水泥企业将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战略布局。
(二)寡头垄断型企业
世界前6大水泥企业已控制除中国之外世界水泥市场42%份额,行业特征表现为典型的寡头竞争格局。而2005年我国排名前10位的企业集团水泥总生产能力只相当于世界排名第一的拉法基集团一家的产能,集中度仅13.68%。未来五年到十年期间,全国前10强企业在完成战略布局后,将加速行业洗牌,通过兼并重组及市场竞争方式淘汰缺乏竞争力的中小水泥企业,实现产业整合。
(三)逐步提高市场集中度
未来十年后,大型水泥集团将加大力度收购兼并下游粉磨站、搅拌站,提高水泥行业的市场集中度。从更长期来看,水泥企业最终形成的盈利模式将是通过掌控上游的矿山资源和下游搅拌站的城市物理网点资源,以保持长久的盈利。
二、我市水泥产业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30年,我市水泥工业取得长足进步,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我市水泥工业设计产能增长到2008年的4008万吨,实际水泥产量3382万吨,其中:新型干法水泥产能1960万吨/年,占比48.9%;产量1720万吨,占比51%。
但对比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该行业仍然面临突出的结构性矛盾,具体表现为:(一)落后产能占比较大。2008年立窑及其他落后产能2048万吨,占比51.1%。(二)行业集中度低。现有水泥企业160户,10户在100万吨以上,85户在20万吨以下。
三、推进我市水泥产业健康发展的工作思路
随着在建水泥项目逐步建成、释放产能,我市水泥行业从质量和数量上已能满足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水泥行业发展的重点转为进一步提升产业结构和优化产业布局。
(一)积极支持大企业、大项目,提高行业集中度
优先支持和鼓励国家发展改革委核定的全国或区域性重点企业,以先进的技术装备和优异的生产工艺,通过新建、收购、兼并等形式在我市建立大型水泥熟料基地,推进我市水泥行业提档升级。
(二)严格技术标准,提高行业准入条件
新建水泥项目必须达到吨水泥综合电耗小于95KWH,熟料热耗小于740千卡/千克;必须有可开采30年以上的资源保证,必须采用平台式开采方法,同时做好矿山开采后的沉降区治理和复耕规划;必须配套建设余热发电装置,与生产线同步建成使用。
(三)优化区域布局
水泥项目布局上向两翼地区倾斜,积极推动我市工业欠发达地区工业经济发展,进一步优化我市水泥产业布局。
(四)加强资源综合利用
鼓励利用新型干法水泥窑综合处置工业废弃物、污泥和生活垃圾,积极推进水泥行业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利用,把水泥工厂同时作为处理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的企业。
(五)加快淘汰落后产能
考虑到我市尚有近2000万吨落后水泥产能,对于今后拟建新项目,将考虑进一步提高标准,等量同步淘汰市内落后产能应作为前置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