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务公开 渝快办 互动交流 专题专栏
首页 > 部门动态

重庆8月经济形势:比较中看复苏路

日期: 2009-09-25
字体:
重庆复苏步伐全国领先。今年以来,多数省份经济相继步入复苏轨道,重庆起得早、走得好,成为国内经济复苏的第一梯队。从经济增幅看,前6月GDP增长12.5%,比全国高5.4个点,位居全国第6,比前3月提升8位。从工业看,前8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4.8%,列全国第8,比前3月提升5位。从地方财政收入看,累计增速半年时就由负转正,比全国早2个月,前8月增长4.4%,比全国高1.8个点。从金融看,8月底,本外币贷款余额增长49.9%,其中人民币增长50.4%,连续8个月保持全国第1;本外币存款余额增长40.2%,其中人民币增长40.8%,连续3个月列全国第2。
京津沪复苏形势好于重庆。京津沪由于发展基础较好,对冲金融危机的能力较强,从受危机影响最深的外经贸和房地产领域来看,复苏进程总体比重庆快。京津沪渝进出口累计降幅均开始收窄,但京津沪的月度走势明显好于重庆,北京进出口增速从1月同比下降41.9%收窄到8月下降27.7%,天津从下降36.9 %收窄到下降25%,上海从下降29.6%收窄到下降18.5%,而重庆从1月下降32%扩大到8月下降32.5%。房地产市场均逐渐回升,从开发投资看,前8月京津沪分别增长44.2%、16.5%和4.2%,比重庆高27.3、低0.4和低12.7个点;从销售面积看,前8月京津沪分别增长134.8%、17.4%和43.3%,分别比重庆高98.3、低19.1和高6.8个点。其中,北京复苏较快,8月开放投资增长3倍,前8月销售商品住宅超过2008年。
“西三角”处于复苏波动期。重庆、四川、陕西三地经济复苏形势总体较好,近2个月均出现了小幅波动,但不会改变经济复苏大势。如工业,重庆汽摩总产值7月环比增速由正转负后,8月继续下滑,环比下降0.6%;四川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月和8月连续下行,分别增长18.8%和18.1%,比6月回落1和1.7个点。
七大综改区重振增长。得益于试验区效应,重庆经济快速复苏,其他6个综改区也步入回升通道。上海浦东新区:经济 “V”型增长,前6月GDP增长6.5%,比前3月提高3.2个点,7、8月回暖势头更为强劲,前8月投资接近2008年规模,主要经济指标逐渐由负转正。顺利完成“两区合并”;国产大飞机项目设计研发中心和总装制造中心落户,风电设备、核电装备等重大装备制造业初显规模效应;确立新的发展目标,到2011年, GDP年均增长10%,3年完成投资1000亿。天津滨海新区:打响“十大战役”,总投资达1.5万亿;引进内外资项目300多个,其中投资总额1000万美元以上的外资大项目近100个;中新生态城加快建设,累计入驻企业85家,完成投资70亿;明确提出2015年初步建成北方航运中心,比上海2020年建成国际航运中心目标早5年。深圳经济特区:经济企稳回升,前8月投资增长15.1%,对GDP增长贡献提高到50%左右;自主创新企业快速发展,如腾讯总产值增长70%、比亚迪汽车增长5倍、中兴通讯增长40%;发展珠三角产权交易市场,构建连接深圳和香港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出台《深圳市综合配套改革三年(2009-2011年)实施方案》,确立“今年起好步、每年有进展、三年大突破”的工作目标。武汉城市圈:全面推进与50多个国家部委的合作共建,资源、环境、科技等改革试验取得突破,城市圈城际铁路、武汉新港、大东湖生态水网等一批重大项目加快建设;制定了《武汉城市圈交通一体化建设实施方案》,到2012年总投资超过2700亿;圈内产业双向互动转移加快,逐渐形成总部经济向武汉集中,武汉相关产业向周边适度转移的产业分工格局。长株潭城市群:增长极作用增强,对全省经济贡献率接近55%。前8月,长沙、株洲、湘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7.6%、15.9%和30.7%,城镇投资分别增长26.5%、48.3%和48.6%,“长株潭”实际使用外资18.65亿美元,占全省的45.8%,是重庆的1.4倍,其中长沙完成13.76亿美元。长株潭通信一体化首开先河,突破行政区域限制,半年内成功升位并网。成都:将扩大内需、改革试验和灾后重建结合,促进经济强势回升,前8月投资和社零总额分别增长40.5%和20.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9.5%,其中8月增长20.1%,分别比重庆高4.7和0.8个点;利用具有优势的IT业和部分工业行业拉动出口,在绝大部分省市出口负增长情况下,前8月外贸出口增长16.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