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辖以来,我市相继建成了重庆图书馆、中国三峡博物馆、城市规划展览馆、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体育场和游泳跳水馆、重庆大剧院等一大批大型社会公共设施,国泰艺术中心、川剧艺术中心、重庆自然博物馆等一批重大项目正在建设之中。社会公共设施作为满足人民群众公共服务需求的重要载体,它的建设和使用直接影响到公共服务供给的数量和质量。好的公共设施运行机制可以有效改善公共服务提供效率,提高公共服务供给能力,甚至可以带动消费并促进就业。随着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不断加强和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建立行之有效的公共设施运行机制是当前公共服务领域的一项重要课题。近年来宁波市结合部分大型文体公共设施的建设运营作了一系列改革试点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也为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公共设施运行机制提供了经验。
一、宁波市创新大型社会公共设施运行机制的若干尝试
(一)创新投入机制——宁波大剧院的国有企业融资经营模式
宁波大剧院建成于 2004年,总投资 6.2亿元。为解决政府资金不足的问题,项目引入了宁波广电集团作为融资主体。由于大剧院定位为市民提供高雅艺术,公益性比例较高,项目建设兼顾了文化功能与现代化城市商业活动的结合,配置了部分商业用房,为以后的正常运行奠定了基础。
大剧院成立了独立的固有企业法人,经营内容分两大块,一是政府购买服务部分,文化演出享受6万元/场的高雅艺术补贴; 二是市场化运作部分,商业用房出租资金单独核算,收入用来支付广电集团的本金,另财政给予贴息补助。目前大剧院每年可完成演出 100-110场,设施利用率较高,财务基本实现平衡。
该模式的成功之处,一是实现了投入主体的多元化,解决了财政资金不足的问题;二是采用企业化管理,降低了运行成本,市场化运作,实现了剧院财务平衡;三是政府给予高雅艺术资金补贴实现了票价控制,扩大了受众范围,实现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二)创新运营主体——宁波北仑体艺中心的事业单位企业化运作模式
北仑体艺中心下辖体艺馆、体育训练基地和体育公园三大部分,是中国女排、中国乒乓球队、中国篮球队的签约训练基地。中心既承担竞技体育、体育训练等公益性服务,同时也提供商业赛事、展览、文艺演出、会务接待等市场化服务。项目由财政出资建设,体艺馆内设训练馆与比赛馆,两馆里分外合,最大限度地适应多功能使用。既可承办赛事,又可举办展览、文艺演出等,是我国为数不多的体育艺术合一的综合性场馆。
体艺中心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一是挂体艺中心牌子,为差额拨款事业单位,二是在控股公司下设立一有限公司,采取事业单位企业化运作模式,实行“用人社会化、管理企业化、运作市场化”。中心有 38名员工,除3名高层管理人员保留事业单位编制外,全部采取企业用工形式,所有员工实行一职多能。中心通过赛事冠名、主场标识、吉祥物使用和平时场馆对社会开放等手段积极创收,实现盈利。
该模式的成功之处,一是场馆设计采用一馆多能的理念,大大提高了设施利用率;二是运营主体为有限公司,员工采用企业用工形式,充分利用市场手段经营,不需财政再拨钱,减轻了政府负担;三是经营紧紧围绕文体这根主线,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三)创新管理方式——宁波市游泳健身中心的公办民营托管模式
宁波市游泳健身中心总投资1亿元,由政府出资建设。中心采用委托经营的模式,通过招标选择外资专业机构经营,双方通过协议明确权利义务,经营期6年。协议规定了保障场馆功能用途、免费开放天数、全年开放天数和时间、对特殊人群实行低收费、价格限定等公益性条款,并规定中心每年上缴财政一定利润。中心运行三年多来,基本完成了每年的公益性任务和上缴利润指标,设施利用率较高。
该模式的成功之处,一是委托专业化公司进行管理,提高了运行效率; 二是不需财政再投入运营经费,并实现每年利润上缴,减轻了财政负担。
二、宁波市大型社会公共设施运行机制创新对我市的启示
近年来,我市大型社会公共设施的运行管理基本延续了以事业单位为主的体制,在运行过程中也暴露了一些缺陷:
一是资金结构单一,来源不足。建设投入以财政资金为主,缺乏相应的补偿措施和激励机制,民营资本投入公共设施建设的积极性不高。虽然近年来财政投入逐年增多,但设施建设仍相对滞后,无法满足人民群众快速增长的需求。
二是运行主体效率低下,缺乏竞争。设施运营主体以公共部门为主,包括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其中以事业单位为最多。事业单位拥有人员、资源及经验优势,但由于体制问题,自身的活力还没有充分释放,效率低下。同时社会主体参与仍存在不少障碍因素,还没有形成多元化的主体,无法形成有效的竞争机制,导致效率低下 。
三是管理手段不健全,行政干预明显。政府在市场准入、服务价格、质量监督、政府公共服务采购、预算管理等方面的管理构架没有建立,具体的管理手段还不完善。行政主管部门和负责运营的事业单位之间权责界定不清晰,行政主管部门通常掌握着事业单位人财物管理决策的审核权,往往对设施经营管理产生行政干预。
四是付费机制不合理,政府负担加重。财政预算拨款为事业单位的主要收入来源。政府付费存在“养人不养事”的现象,反而导致公共服务供给数量不足,结构不均衡。
借鉴宁波市的创新经验,我市在加快推进大型社会公共设施建设时,应在以下几方面加以思考:
(一)大型社会公共设施建设的指导思想
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创新公共设施投入机制、管理机制、付费机制和监督评价机制。鼓励公众参与,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设施建设管理和运行。实现主体多元化、运行市场化、服务社会化。构建政府投入合理、监管制度健全、治理结构规范、微观运行高效的公共设施运行机制。
(二)大型社会公共设施建设应遵循的原则
一是职能分工原则。政府是公共服务的规划者、管理者和提供者,企业、个人等社会力量是公共服务的参与者、投入者和服务的生产者。注重政府和社会在公共设施建设运营领域的职能分工,明确政府职能,鼓励社会参与。
二是分类管理原则。按照公共设施所提供服务的公共性,分为提供公共产品的基本公共设施,提供混合产品的准基本公共设施,以及提供私人产品的经营性公共设施。根据设施属性实行分类管理。
三是运行机制创新与事业单位改革相结合的原则。运营机制创新必须与当前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相结合,破立并举。对具备一定市场,较少承担公益性事务,能够实现转制的要转为企业;需要保留事业单位的,建立和完善包括事业法人制度、人事制度、预算财务制度等各项制度在内的事业单位管理制度,管办分离,提高效率。
(三)大型社会公共设施建设应加强制度创新
1、强化公众参与,建立科学有效的决策机制。进一步完善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决策相结合的决策机制。坚持以人为本,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大型社会事业公共设施规划决策要将切实满足群众需求放在首位。设施的规模、选址、功能、价格等主要方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2、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对基本公共设施从履行政府公共职能、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角度,以政府投入的形式予以保障,加强公共财政投入和管理。对准基本公共设施引入市场机制,放开市场限制,规范社会资金投入的途径和形式,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对经营性公共设施投入主要靠市场解决,通过建设规划和行业政策进行引导,政府不再投资建设此类设施。
3、丰富运行主体,创新管理方式。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会事业公共服务设施运营。对仍需纳入财政预算、事业单位管理的基本公共设施,以事业单位改革为核心,增强运营单位自主性。同时大力发展非营利机构,适时进行法定机构试点,丰富运营主体,形成共同发展、有序竞争的格局。准基本公共设施领域,优先考虑向社会招标运营方,通过服务外包、特许经营等公私合作方式支持公私企业及其他社会组织参与设施运行。
4、完善政府付费机制,保障公共服务供给。改革传统政府付费办法,提高政府公共投入使用效率。对基本公共设施运营单位改革和完善事业单位财政经费供给体制,实行“以事定费”及费用定额制度,引入竞争机制,鼓励运营单位实行企业化管理。通过服务定价、政府购买、财政补贴、政策优惠等方式完善准基本公共设施运营投入回报机制。
5、加强绩效评价,形成良性激励约束机制。针对不同设施制定考核指标体系和考核办法,加强绩效评价,建立有效监督考核制度。对基本公共设施以财政预算管理和绩效管理为重点实施决策失误追究制度、审计和绩效评估制度、信息公开制度,加强对运营单位的绩效评价和监督考核。对准基本公共设施以国有资产管理、政府采购、合同管理为主要内容,以财务指标、服务质量、服务价格、社会满意度等为指标,建立激励约束机制,确保设施服务功能、服务质量,提高运营方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