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重庆吸收外资的困局与机会

世界金融危机持续深化而不确定性增强,全球跨国投资大幅萎缩,受此影响,我市吸收外资持续走低。前8月FDI合同外资下降54.4%,仅比上半年收敛3.6个点;实际外资下降39.2 %,比全国多降21.7个点,其中8月下降42.4%,而全国增长7%。受全球流动性不足、市场布局调整等因素影响,玖龙和理文造纸、国际复合材料等在渝外企放慢增资,普洛斯物流园、矿业科技纳米硅等在谈外资项目进展缓慢或取消。而中部省份与东部地缘优势突出,生产和贸易成本较低,对西进资本“拦截效应”明显。前8月,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实际吸收外资分别增长51.4%、13.1%、13.1%、10.9%和10%,成效惹眼。
我市吸收外资之所以呈现如上特点,除了去年增幅较快、基数较高外,金融危机下国际资本的财富缩水和投资谨慎是重要原因,足见目前的低迷形势只是暂时的困难,随着世界经济回暖、主要发达国家经济企稳、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浪潮形成,以及我市落实国发﹝2009﹞3号文件效应持续释放、西部大开发进入第二个十年、两路寸滩保税港区封关运行、两江新区获批等一波又一波的积极因素的强劲推动,重庆吸收外资形势将会触底复苏、持续走高,成为外资西进、东资西移的桥头堡。主要判据有三:
(一)国际资本依然青睐中国,重庆引资环境趋好。上半年我国吸收FDI下降17.9%,远低于全球40%的跌幅。中美商会《2009年中国商务环境调查报告》显示,91%在华美资企业选择继续扩大在华业务。联合国贸发组织《2009年世界投资报告》显示,中国仍是对全球FDI最有吸引力的国家。一是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有利于推动中国新一轮产业升级。发达国家着手刺激实体经济以应对危机,但此轮“再工业化”不是简单的复兴传统制造业,而是发展以新能源产业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这就意味着世界范围内的制造业转移趋势不会减退。以汽车制造业为例,通用宣布2010年前在中国的产能将增加1倍,大众表示3年在华追加投资24亿欧元,福特决定将亚太区及非洲区总部由曼谷迁至中国。诸多迹象表明,金融危机已经加速了发达国家制造业的转移步伐,重庆作为国家重要制造业基地也将分享更多投资机会和市场份额。二是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转移加快带给中国产业崛起新契机。在新一轮全球产业调整中,发达国家逐渐将高新技术产业的加工组装、物流、营销等环节外移。比如,在新能源领域,美国太阳能电池制造商Solar将在鄂尔多斯建设全球最大的太阳能发电厂,英国将在重庆投资10亿英镑建全球最大低碳工业园;在医药领域,日本制药巨头安斯泰来落户成都,拜耳先灵医药将投资1亿欧元在北京建全球研发中心;在服务业领域,联邦快递、德国DHL、荷兰TNT等世界物流巨头陆续抢滩大陆,可口可乐3年在华直接投资20亿美元、超过之前30年的总和,沃尔玛在中国扩店速度超过40%。三是跨国公司在华投资集团化趋势有助于中国产业链再造。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经历了两个阶段,分别以销售产品、转让技术为主和以转移制造业和服务业、研发为主。目前进入第三阶段——集团化投资,开始整合在华各项业务, 提升在全球产业链条中的竞争实力。比如,夏普将在南京建设第一条海外生产线,生产“第8代”高效率液晶面板,采用“地产地销”战略,从生产到销售的整个海外液晶面板业务均在当地统一完成,在业界尚无先例。这种集团化趋势对承接地的产业链完整度要求越来越高,重庆2—3年将形成电子信息、综合化工、装备制造等3个5000亿产业集群,与外资的新趋势不谋而合。
(二)东资西进加速,重庆大有可为。东部沿海迈入工业化高级阶段,与中西部的产业级差日益扩大,部分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日益增强,转移步伐也日渐加快。一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大转移。多数劳动密集型产业属“候鸟产业”,在东部要素成本激增、环保压力扩大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纷纷选择向中西部转移。据香港工业总会2008年调查数据,37.3%的港资加工贸易企业拟将全部或部分在珠三角的产能转移到中西部。以纺织业为例,仅河南纺织服装玩具洽谈会就签约项目102个,投资总额180亿元,其中投资额上亿的占48%,沿海地区占签约总额的94%,可见,“西锭东进”步伐日益加快。二是高端产业大转移。在国际出口受阻之后,国内外资本逐渐将目光投向消费市场巨大的中西部。比如,德国麦德龙将在安徽建农副产品全球生产基地,德国博世集团在长沙建现代物流中心,中外创投机构酝酿大举进军中西部。三是集群式大转移。目前,东部企业的外迁,已经从单一企业向同一区域、同一行业结伴外迁、整体外迁转变,初步形成“龙头”带“配套”、“配套”引“龙头”的发展格局。比如,在奥康带动下,原在东莞为巴西鞋业巨头派诺蒙配套的20余家鞋厂集体迁入璧山“西部鞋都”。又如,浙江化医企业向江西整体迁移,浙商占同期江西引进内资的35%以上,其中化医类项目占30%以上,杭州冠亚投资、浙江钱江生化、浙江龙达集团等大批化工企业纷纷入驻。再如,继东莞家具整体入驻汉口中国家俱CBD之后,今年8月深圳家具行业也与其签订整体入驻协议,将形成集生产、销售、展示、研发、培训、服务为一体的家具产业集群。
(三)台资蓄势西进,重庆成为新目标。自1980年代以来,台资用了三个十年由珠三角“独秀”→ 实现了珠三角、长三角“并驾”→进而发展成长三角“主导”的地域迁徙。近年来,沿海进入城市功能和产业能级“双提升”阶段,对部分台企形成“挤压”之势,加之金融危机冲击,台资“西进”步伐加快。据台湾电电公会“2009年中国大陆地区投资环境与风险调查”显示,重庆在“城市综合实力”排名从第61攀升到第23,而西三角经济区也成为台商高度关注的新高地。自吴伯雄先生访渝后,重庆打造台资“聚集地”的呼声日渐高涨,经贸往来迅速升温。首届“重庆•台湾周”签订合作项目49个,总金额383亿元。随着惠普笔记本电脑出口制造基地、富士康产业基地2个龙头项目落户山城,全球半导体巨头日月光西进重庆等,台湾在重庆IT业的投资跃居西部第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