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居住区和产业集聚区拔地而起,布局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加快建设宜居宜业之城,成为外环时代新课题。新增500万城市人口和500公里建成区,将催生庞大需求。如,城市道路,按密度4m2/km2或人均4m2估算,约增加2000万m2;公共停车场按城市人口0.8—1m2/人估算,约增加400—500万m2;按居住用地设置公厕3—5座/km2,公共设施用地设置4—11座,约增加公厕1500—1800座;按托儿所每5000人、幼儿园每7000人、小学1万人、中学每2万人需布局1个估算,约增加托儿所1000所、幼儿园700所、小学500所、中学250所;按每20万人设1所800床的综合医院,每4—6万人设1座文化馆,每10万人设1座电影院,每30万人设1处体育场估算,约增加综合医院20所、文化馆80座、电影院50座、体育场15处;按1处养老院、儿童福利院、殡仪服务站服务人口10—30万人估算,约增加20—50处。从便民利民考虑,尚需设置派出所、工商所、税务所等行政服务。
——强化基础设施功能。基础设施是城市建设的先行官,城市生存发展的生命线。随着城市不断扩大,基础设施功能需要不断强化。如,深圳、珠海等特区,仅用10余年就从边陲小镇发展成为现代化都市,主要得益于开发初期的大规模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外环时代的基础设施建设必须兼顾时间和容量“双超前”,按城市一定时期发展规划和总体要求一次建成,或按最终规划分时建设或预留空间,否则会妨碍城市持续发展。如,北京地铁,1965年设计每天人流量20万人次,现在平均每天人流量170万人次。如果城市规模快速扩张,而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将产生严重的城市问题。如,欧洲在城市化初期,没有充分的垃圾处理、工业污染控制以及适宜的住房,城市人的健康状况极差。城市必要的基础设施缺乏引致城市病还创造了“城市处罚”这个专用名词,尤其是在19世纪前50年,霍乱等一系列流行病席卷欧洲及北美,导致一个城市数千人受感染而死亡,促使各国相继采取有力的行政干预来改变城市的环境。正面的经验也有,如天津滨海新区制定加快基础设施建设3年计划,启动实施总投资3200亿的道路交通、水资源、能源、环境整治四大系统工程,为经济腾飞提供了坚强基础支撑。为此,制胜外环时代,要着眼满足城市可持续发展对基础设施发展的需求,科学规划,加快建设适度超前、功能完善、结构合理、高效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服务体系。同时充分考虑产业布局、社区分布、人口流动规律,促进各类城市基础设施均衡协调发展。
——完善公共服务配套。公共服务设施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具有同步性,公共服务设施只有与城市基础设施同步,才能实现最佳投资效益。要考虑城市发展和人的发展需求,做好商务区、住宅区功能设施配套。充分考虑人口的多层次、多元化发展,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创造舒适、优美、方便和宜人的人居环境,使之成为宜居中心。分层次、有重点提高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能力。教育设施,目前外环以内区域集中了包括重庆大学、西南大学等数十所高校的主要教育资源,49所重点中学过半在此,要根据城市发展新形势,合理布局各类学校。文体设施,大型设施是一个城市的名片,更是一个城市文明程度的象征,在城市拓展中,要高标准规划建设必要的大型文体设施,同时完善社区设施,为群众提供必要的休闲、娱乐、锻炼场所。社会福利设施,尤其要重视老龄社会的需求。强化居住及商业设施建设,目前西部新城、茶园新区、渝北空港、北碚蔡家等区域的房地产发展已然风生水起。2009年九龙坡出让的土地,90%集中在西彭、中梁山、走马。适应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适时建设与房地产开发相适应的商业设施,为人口集聚区提供便利。
——别让“二环现象”在重庆上演。纵观国内部分城市走过的路,一条地理上的二环路往往成为城市生活“内外有别”的“鸿沟”。如,石家庄曾走过一段饱受诟病的旅途,二环路就像一条地理意义上的“分割带”,二环路以内建设日新月异,公共设施配套齐全;二环以外就道路交通、给排水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医疗、教育等配套设施缺乏,发展相对滞后,这就是所谓“二环现象”。步入外环时代的重庆,在加强外环以内区域硬件建设的同时,也要重视关联区域的规划建设,为城市化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