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务公开 渝快办 互动交流 专题专栏
首页 > 部门动态

2009—2010年经济大势系列之一:刺激经济复苏政策开始调整

日期: 2010-03-19
字体:
全球应对金融危机的前车之鉴。宽松的货币财政政策在推动经济复苏的同时,又带来通胀预期,或进或退,成为困扰各国的命题。如大萧条时期,美联储采用宽松货币政策,1929—1933年基础货币增加20%,1929—1935年商业票据利率从5.9%降为0.8%,大量资金投向房市和股市,金融资产价格和数量急剧膨胀,通胀率超过10%。刺激政策不但没能成为救助危机的有效工具,反而成为绑架复苏的元凶,1937年5月—1938年6月,工业产值下降1/3,价格回落3.5%,失业率高居19%,直到二战爆发,在大量外国订货和国内军工大发展中衰退才消除。又如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日本在1999年实行零利率政策,在2001年3月—2006年3月实行定量宽松货币政策,但货币供应增速没有显著改善,融资需求持续10年负增长。1990—2002年,GDP增加5000亿美元,而工业开工率较80年代约低12%,而同期工业制成品存货则高出近20%。若单纯从有效需求角度看,日本超宽松货币政策每年约造成GDP下降3%。
本次世界金融危机政策负向成本不断加大。危机当前,发达国家通过高杠杆率来支持金融机构去杠杆化,纷纷采取宽松政策,造成央行负债激增。以美联储为例,到2009年底资产负债表总规模由2007年6月的近0.9万亿美元升增至超过2.2万亿美元,美联储潜在的资产风险显著增加。同时,各国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财政赤字问题日益严峻,债务负担大幅增加。过度宽松的财政货币政策,相当于政府把分散于各经济主体的风险集于一身。2010年,欧元区总赤字率预计将超7%;美国联邦赤字率10.6%,为二战以来的最高;到2010年2月,各国负债总额突破36万亿美元,预计2011年将超40万亿美元。从迪拜到希腊,从欧洲到全球,主权债务问题成为2010年共同面临的首要经济问题,这既是刺激政策延续,推动财政赤字扩大的结果,也反映了各国经济复苏的内生动力不足。若此时各国家退出“次贷危机”下的联合救市行动,前期取得的成果也许将荡然无存。
各国政策调整信号频现。2008年底,IMF预测2010年世界经济增长1.1%;到2010年初,调高到3.9%,同时调高美国、欧元区、日本预期。在经济复苏声浪中,2009年10月以来,澳大利亚、挪威、以色列、越南相机加息,2010年伊始,中国连续2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美联储3年来首次调升贴现率,印度宣布部分退出刺激政策,这些调整被解读为政策退出的开始。持续一年多的刺激政策选择与退出争论,从研究者到决策层,从公众到商界,共识似难达成。
中国调控基点从保增长转向建机制。在外需骤减的形势下,中国及时出台一揽子方案,形成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强大合力,成为“2009年显著增长的唯一主要经济体”,以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在抵御金融危机的世界舞台上,彰显全球化影响。但是,中国调控成效难掩经济社会矛盾累积。如30年赶超道路的粗放型增长模式,在人均GDP进入3000美元新时代以后,在资源环境压力难以支撑的时候亟待改变;住房、医疗、教育、收入分配、户籍等项改革呼声日益高涨,也成为后危机时代宏观政策调整最重要的约束变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