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空前的上海世博会,场馆设施和服务保障运转良好,活动、接待、安保平稳顺畅,经受住了55万以上大客流、高温和暴雨等考验,未发生一起重大责任事故和食品安全事故,一百多天保持了良好的运行势头,在城市发展和管理中不乏成功的经验。
先进的科技手段大幅提升了世博园区建设管理水平。为确保上海世博会高效、便捷的管理和运营,世博组织者一开始就将信息技术应用于世博建设,并使信息化服务支撑渗透世博会组织、建设、展示、运营、管理和后续利用的全过程。在建设阶段,引入园区建设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对世博园区工程的建设投资、施工进度、质量、安全、文明施工、合同、文档等要素的全过程数字化管理。比如,丹麦馆的施工现场旁竖有高达12米的天线塔,每隔半小时塔上的摄像系统就将施工情况拍摄并传回丹麦,用于施工管理和制作纪录片。信息技术在园区建设中的大规模运用,是传统工程项目建设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一大创新,也为其他大型工程项目建设提供了借鉴。在运营阶段,视频监控、GIS平台、票务管理系统、交通管理和游客引导系统、数据交换平台、能源与环境监测系统等高新技术的大量运用,堪称本届世博会的亮点。比如,世博园区新开发的地理信息系统平台和数据库系统,能以统计图表和电子地图等多种形式,自动生成世博日报。从6月20日首次发布至今,客流量预测的平均准确率达96%以上,超过了世界杯上大出风头的“章鱼保罗”。同时,上海借助举办世博会,全市基础通信网络大幅升级,全面实现了核心网智能化、承载网IP化、业务网综合化、接入网宽带化、终端多样化,服务于世博会运营的智能交通系统和电子支付系统的建设与完善,也大大提升了上海的城市公共服务能力。甚至,世博信息化建设也推动了包括北京、天津、青岛、武汉、广州在内的20余个城市的“无线城市”建设,全面促进了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比如宁波就出台了迎接上海世博会加快推进信息化重大工程建设的相关政策,从六大方面对接世博带来的信息化建设机遇。未来十年,重庆将成为一个千万人口级别、千万城市面积的大都市。这样的超大规模和充满流动性的城市,将给城市管理带来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使城市能否真正地“让生活更加美好”成为突出的难题。从世博看来,信息化不失为解决这一难题的重要锁匙。比如,在城市社区建立社区人口信息和统计体系,建立人口信息平台,集成人口和住房信息,动态掌握楼房的人口数、户籍数、流动人口数,加强社区人口管理,并通过和教育、卫生、计划生育信息的整合,及时提供各种更直接的公共服务。
高效的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确保世博园区有序运转。办好世博会是对上海政府服务能力的一场考验,目前看来,无论是以安检和志愿服务为特色的高效社会动员,还是积极引入最佳城市实践的做法,以及面向全国乃至世界的更高的管理标准等,无不体现了上海政府高效的服务能力。比如上海世博局运行指挥部,一座半旧的三层小楼,却是指挥园区运行的神经中枢。每天21点到22点,都要召开一次联通32个二级指挥平台的多方视频会,汇总当天问题,讨论解决办法,立即制定改进和变动措施,连夜落实到每一个园区岗位。次日晚,再对改动做出评估。依靠这条复杂而高效的神经系统,世博园区的运营才日益顺畅,并获得一致好评。伦敦市副市长理查德·巴恩斯在参观世博后由衷赞叹:“上海世博会主办方的组织、掌控能力令人惊讶。安全保障、排队管理、票务销售等方面,都值得2年后的伦敦奥运会学习”。又如,世博局建立“一门式”服务中心,全市行政部门派驻专人在此集中办公,为参展方提供人性化的服务和良好的参展条件,所有需要办的手续都可以在“一门式”服务大厅里解决,大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在世博园区内,无论工商部门、还是卫生、检验、海关等部门,都用一流的服务,为上海政府服务创造出了新效率,并在世博园区展示给了全世界。可以讲,世博会带来的不仅是绿色、低碳、环保等理念,还改善了政府的效率意识和服务态度。
全民参与营造出共建“平安世博”的良好社会环境。平安世博,是世博会成功、精彩、难忘的根本前提。世博会能够平稳有序运行,是实行群防群治,充分发动基层组织、人民群众,共同打响平安世博的“人民战争”的结果。比如,上海开展了争创“平安世博.平安卫士”主题实践活动,每月评选30名“世博安保先锋”,激发群众参与平安世博建设;成立上海市平安志愿者总队,启动世博安保志愿服务。成立以来,这支拥有百万市民的志愿者队伍全情投入到世博会的筹备、举办的安保工作中。在静安区静安寺街道,著名的“老娘舅”柏万青组织起了4000多人的平安志愿者队伍,一个个红袖标、一个个“心”形世博志愿者标志,跃动在地铁、街道、弄堂口;公安部消防局多次召集江苏、浙江、上海消防总队,召开灭火救援跨区域增援协调会,并制定了上海世博会灭火救援跨区域增援预案;上海周边的浙江、江苏两省,也为世博安保工作投入了巨大精力和人财物。仅浙江绍兴就投入了6000万元进行安保设施的全面改造。世博能取得百日平安运营的成果,离不开全国的统一部署、上海的全力以赴和市民的踊跃参与,共同营造出“人人参与世博、人人奉献世博”的良好氛围,“平安世博”的实现才有了坚强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