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8日,国家民航局在贵阳召开了全国民航规划及机场工作会议,认真分析了“十二五”民航业面临的重大机遇和挑战,指出了未来发展的方向和目标任务,提出了加快民航业发展的重要政策措施,就全国民航“十二五”规划及机场发展工作进行了总体部署。各省、市、自治区政府分管领导、发改委负责人及民航系统有关单位负责人参加了会议。国家民航局李家祥局长、王昌顺和夏兴华副局长分别作了重要报告。
一、会议主要精神
(一)李家祥局长作了“更好地发挥民航业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中的战略作用”的重要讲话。
家祥局长从改善投资环境、促进对外开放,从优化经济结构、带动产业升级,从拉动经济增长、促进城市发展,从区域协调发展、富民固边等四个方面论述了“我国民航业将长期处于黄金发展期,其战略地位和作用也将更加凸显”。也指出了当前和今后较长时期民航业发展存在五对基本矛盾:一是社会需求巨大与关键资源不足的矛盾;二是行业快速发展与安全基础不牢的矛盾;三是战略地位凸显与体制机制不顺的矛盾;四是国际航空运输自由化与整体竞争力不强的矛盾;五是行业可持续发展与创新能力不强的矛盾。同时还有四个方面的结构问题:一是东中西部民航业发展不平衡,亟待提升支线航空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二是民航业与其他交通运输方式联动发展不足,亟待建设以机场为中心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三是民航企业不同运营模式和分工合作格局尚未形成,亟待提升大网络型客货航空公司和大型国际客货枢纽机场对全行业整体发展和综合竞争实力的带动作用;四是通用航空滞后于运输航空发展亟待满足现代社会经济对通用航空快速增长的需求。
为此,李家祥局长要求以行政推动转变民航业发展方式、以市场引导调整行业经济结构。一是要引导航空公司逐步形成差异化战略定位,打造具有不同运营模式的高品质航空公司,形成2~3家大型网络型航空公司,大力发展支线航空,推进低成本航空发展;二是要鼓励各省成立统一的机场管理运营机构,依托大机场带动中小机场发展,发挥集团化经营管理的规模效应;三是要支持各地区发展通用航空、兴办通用航空企业,依托通用航空建立空中应急救援体系;四是要建设以机场为中心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不断扩大机场服务和辐射区域范围。各级政府要落实机场建设发展和安全保障的投入责任,切实保障机场的安全运行。
李家祥局长在讲话中多次对重庆民航业的发展给予了充分肯定。一是在民航带动地区产业升级方面,为促进和保障笔记本电脑产业集群发展,重庆及时将江北机场第二跑道由3200米调整为3600米,满足了B747等大型飞机直航欧美的需要,并投资12亿元建设专用货机坪、IT专用货站、分拨中心及空港保税港等配套设施,正加快建设西部最大、功能最全的现代化综合航空物流园区;二是在民航拉动经济增长方面,重庆等机场开始规划发展临空经济区;三是在规划发展通用航空方面,重庆已明确提出要以直升机制造和应急救援为主体发展通用航空;四是在确保机场日常安全运营方面,重庆市2003年就出台了《重庆市民用机场保护条例》;五是在政府落实机场发展政策方面,重庆市政府2008年出台了《重庆市促进民航运输业发展暂行办法,在航线补助、税费优惠、用地等方面制定了具体的支持政策。
(二)会议发布了民航局关于《中国民用航空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王昌顺副局长为此作了“认真实施民航发展十二五规划,为建设民航强国打下坚实基础”的专题报告。
昌顺副局长指出,“十二五”我国民航发展面临的形势具有7个方面的阶段性特征:一是需求快速增长期,要求加快航空运输和通用航空发展;二是国际竞争强化期,要求着力提高国际竞争力;三是建设投资高峰期,要发挥各方面积极性,完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四是技术应用密集期,要求创新驱动发展;五是综合运输转型期,要推动多种交通方式优势互补、有效衔接的综合运输体系建设,突出民航的功能作用;六是互动合作发展期,要求民航与航空制造部门紧密合作、共同发展;七是资源环境约束期,要推进节能减排,走内涵、绿色发展的路子。要坚持5条基本原则:一是安全第一;二是积极主动;三是统筹协调;四是创新驱动;五是节能环保。
《规划》确定了“十二五”民航发展的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一是安全水平稳步提升,初步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行业安全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二是保障能力整体提高。实施枢纽战略,建设现代空管系统,缓解空域瓶颈制约,运输机场从175个增加到230个以上,其中改扩建机场101个(含重庆、万州)、新建机场70个(含巫山、武隆),建成55个以上,覆盖全国83%的人口和81%的县级行政单元。支线机场建设原则上采取全额资本金方式。三是运输能力显著增强。机队规模从1597架增加到约2750架,1000万人次以上的枢纽机场间全面构筑起空中快线网络,大力扩展国际航线,积极发展支线航空,推进航空货运物流化,旅客和货物运输量年均分别增长11%、10%,航班正常率高于80%。四是通用航空规模快速扩大。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扩大通用航空规模,初步建立通用航空标准体系,新增通用航空飞机1000架以上。五是节能减排全面推进。吨公里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平均比“十一五”下降3%以上。通过体制机制改革、科技进步、人才培养和政策资金支持,为实现“十二五”目标提供有力保障。
二、我市民航业发展情况与“十二五”打算
“十一五”期间,我市民航业发展取得了重大突破。江北机场第二条跑道建成投用,成为西部地区率先拥有双跑道运行的国际机场,并跻身全国十大、世界百强,奠定了西部枢纽机场的地位。黔江机场竣工通航,全市形成了“一大两小”机场格局。5年完成投资41亿元,较“十五”增长3倍。到2010年,全市旅客吞吐量、货邮吞吐量分别达到1604万人次(江北机场为1580万人次)、20万吨,五年平均增速分别达到19%和14.9%。推进支线机场运营管理体制创新,全权委托重庆机场集团专业团队管理黔江机场。不足的是,江北机场虽然成为全国8大区域性航空枢纽,但在客货运输量、国际航线开辟等方面与成都、西安、昆明等西部枢纽机场还有不小的差距。
“十二五”期间,我市民航业要抓住发展新的机遇,重点解决以下问题:
(一)做大做强江北机场,大幅度增强枢纽功能。一是投资260亿元,开工并建成第三跑道及东航站区(中咨公司已完成项目预可研评估),形成4500万人次、110万吨的客货吞吐能力,成为中西部规模最大的机场。二是为从根本上解除江北机场的空域瓶颈制约,争取实施白市驿机场搬迁。三是与南航、海航等国内大型航空集团合作,把江北机场打造成为其战略枢纽;四是抓住江北机场今年进出时刻每天增加100个左右的机遇,结合全市一线六片重点旅游资源的开发,加大投入力度,大力开辟至欧美等国际航线,构筑至上海、广州等国内枢纽机场的空中快线网络,大幅度增加高原航线和航班密度,增强江北机场的辐射能力和枢纽功能。
(二)开工并建成巫山机场,新建武隆机场,完成万州机场扩建,形成“一大三小”机场格局。加强几个支线机场与江北机场的空中联系,依托江北机场与北京、上海、广州三大枢纽连接起来,发展中转运输。
(三)继续推进支线机场运营管理体制改革,委托重庆机场集团全权负责境内支线机场的运营管理,不断扩大支线机场的市场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