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发展的根基,在我国要推进实体经济的发展,必须排除影响实体经济发展的因素,创造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环境。目前,七大因素制约着实体经济的发展。
首先是负利率。马克思曾经指出,过低的利率会助长投机。在我国,长期的负利率带来了诸多的消极后果:几乎每一个人都担心存在银行的钱会贬值,都思考着让手里仅有的钱怎样才能保值升值。在比较中人们选择了放高利贷、投资股市和房市,而不是实体经济,这些领域更有利于投机。
其次是实体经营经营成本的提升。税负高、最低工资标准上调以及融资难等加大了经营成本,特别是民营企业。中小企业不仅负担的税负多,各种费用也多。加之各地纷纷出台最低工资标准,提升了人力资本。由于“4万亿”带来的通胀而实行的紧缩政策,加大了中小民营企业的融资成本。
第三,一些高利润行业的示范和吸引,弱化了人们从事实体经济的冲动。土地财政以及其他原因,使得房地产无疑是一个利润率高的行业,吸引了更多的投资、投机和炒作。因为资本会逐利而生,资本会流到回报率高的领域,不对这些领域加以限制,实体经济难以发展。
第四,不能有效地平等进入。平等地进入才能形成有效的竞争,进而让利润平均化。而利润平均化正是市场经济成熟的表现。在我国当前的情况下,国企凭着垄断地位和行政保护,获得垄断利润。民营企业却难以进入,甚至难以获得基本的利润,垄断影响了实体经济的发展。虽然有民营经济平等进入的两个“36条”,但至今在很多领域还是“玻璃门”。虽然有些部门,如铁路、电信等也制定了允许民营经济平等进入的细则,然而有权制定细则的却不是民营企业。
第五,在片面追求GDP和形式主义的城市化的推动下,忽视了农业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一些地方片面地追求GDP,农业成了经济发展的短板。农业受到的冲击还来自形式主义的城市化,误以为所谓的城市化就是消灭农民身份,把农民转移到城市。需知农业是典型的实体经济,是实体经济的基础。
第六,创新能力不强,难以在更高层次上找到实体经济发展的兴奋点。实体经济要提升创新能力,一国基础科学的发展、科研体制的改革、创新的文化都是其重要因素。就我国当前的经济状况而言,经济政策应当力推实体经济的发展,力推实体经济领域的创新。
最后一点,如果经济社会氛围浮躁,有利于投机,那就同样不利于实体经济的发展。当今中国社会确实存在着浮躁的现象,一切向钱看,希望短时间内成为富翁,甚至不择手段。这种价值取向和社会氛围不利于实体经济的发展。
为了我国实体经济扎实有序、有创造性的发展,为了实体经济能够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有一系列的世界知名品牌,我们必须努力克服不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因素,创造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体制和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