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继续深化,国内经济继续下行,重庆经济运行又出现一些新矛盾。面对极其特殊复杂的环境,全市上下坚持“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一心一意抓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各项经济工作取得明显实效,经济逆势而上,稳中有进。
一、上半年经济运行总体平稳
在全国经济增速逐季回落情况下,重庆始终保持高于全国6个百分点以上,未出现大的回落。全市GDP增长14%,比全国平均高6.2个百分点,增速居全国第二(天津14.1%)。财政一般预算收增长18.4%,比一季度提高2个百分点,比全国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高4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分别增长13.3%和17.6%,经济运行质量总体良好。
(一)“三次产业”稳定增长,结构不断优化
工业企稳回升,逐月走高。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从前2月增长16.1%,逐月拉升至上半年增长16.5%,高于全国6个百分点。前5月实现利润总额146亿元,下降20.5%,降幅较一季度收窄4.4个百分点,经济综合效益指数达到244.9%,提高15.5个百分点。一是电子信息产业保持快速增长,弥补了冶金、建材行业下滑的影响。产值增长81.9%,占工业总产值的13.6%,提高6.3个百分点,净增产值占全市工业产值增量的42%。笔电产量1991万台,增长1.7倍。二是汽摩行业止跌回升,汽摩制造业产值增长7.8%,汽车产量从一季度下降3.7%回升到上半年增长8.4%,提升12.1个百分点。长安汽车鱼嘴千亿汽车城一期建成投产,小康菲亚特动力汽车等项目加快建设,福克斯新车型上市。三是装备、化医行业发展势头好,分别增长16.4%,17.6%。
金融和现代物流加快发展,带动服务业升级。金融中心加快建设,银证保金融机构新增5家达159家,小额贷款公司等创新型金融机构新增42家达455家,金融要素市场实现交易额182亿元,增长30.8%。金融业增加值增长18.5%,占GDP比重从去年的7%上升到10%左右,6月末,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1.81万亿元、1.45万亿元,增长18.8%、16.3%,存贷比超过80%。物流业稳步发展,重点物流园区建设有序推进,渝新欧(重庆)物流有限公司挂牌成立。货物吞吐量增长24%,其中国际货物吞吐量增长1.6倍。实现旅游总收入761亿元,增长31.4%。房地产总体平稳健康,刚性需求开始释放,6月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金额环比分别增长30.2%和20.7%。
特色农业显效,农村经济形势稳定。柑橘、生态渔业等特色产业发展良好。克服早春干旱影响,“米袋子”产量增加,小春粮油总产158万吨,增长1.4%。“菜篮子”供应充足,蔬菜产量增长6.3%,肉类总产量增长3.5%。
(二)“三驾马车”协调拉动经济增长,形成动力新结构
投资稳中有升,结构优化。各月增幅均在20%—24%区间波动,全社会投资完成3735亿元,增长23.1%,比全国快2.7个百分点。三大类增速分别为33.2%、26.7%和19.7%。重点项目顺利推进,完成投资925亿元,占全市投资的24.8%,资金到位率94.6%。60项计划新开工项目开工45项;60项计划完工项目 5项完工或基本完工,由于完工项目集中在下半年,全年目标能够实现;40项市级重大招商项目成功签约23项。九大基础设施项目进展良好,完成投资391亿元,为年度计划的40%,万州新田港、重庆—广安高速公路、中卫—重庆—贵阳天然气管道、南川金佛山水库等开工建设,长寿500千伏变电站扩建、玉滩水库大坝枢纽工程等完工或基本完工。主城十大片区建设步伐加快,完成投资147亿元,为年度计划的47%,除九龙半岛片区和朝天门片区尚未动工外,其余均已动工建设或开展征地拆迁。十大产业项目有序推进。
消费需求稳步增长,环境改善。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30亿元,增长15.9%,同比有所回落,但比全国快1.5个百分点。商品销售总额达到5837亿元,增长22%。商贸市场主体增多,限额以上商贸单位突破1万个,增长17%。推进“三都”建设,出台加快商圈建设的意见,累计建成100亿级商圈6个,商圈聚集能力增强,实现零售额980亿元,超过全市社零总额的一半。举办各类展会318个。对接国家节能产品补贴政策,启动实施“汽车惠农”和“家电惠民”政策。餐饮业提档升级,建成 “早餐示范工程”和“便民午餐工程”网点384个。
笔电放量,带动外需动力明显增强。在全国外需疲软、进出口仅增长8%情况下,重庆进出口250亿美元,增长1.7倍,连续12个月保持全国第一,其中:电子信息产品100亿美元,占39.8%。出口明显快于进口,分别增长2.5倍、77.4%。口岸高地加快成型,西永保税港区突破70亿美元、两路寸滩保税港突破50亿美元。
(三)“三足鼎立”,构建经济发展新格局
非公经济乘势而上,活力增强。召开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大会,出台“1+3”政策文件,制定20亿元专项资金分配使用管理办法。各区县、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全社会创业热情高涨,民营市场主体累计达到119.6万户,比去年底增长10.9%,其中私营企业26.1万户、个体工商户93.5万户,分别比去年底增长14.3%、10%。6月新增私营企业3797户、个体工商户21329户、微型企业5749户,分别比前5月月均增量多1460户、8536户和4130户。
国有经济做大做强,新添新活力。市属国有企业资产达到1.68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9%,实现利润102亿元。与央企合作取得新成效。在张德江书记亲自推动下,与央企签约合作项目72项,总投资3500亿元,今年计划投资455亿元,创建国以来央企支持重庆之最。一大批项目落地,既拉动当期和未来投资增长,上半年完成67亿元,除30万千瓦风电场、涪陵储煤码头等4个项目推进困难外,16个项目实现开工,其余项目有序推进;又解决长远的能源瓶颈问题,万州神华电厂开工在即,天然气纳入制度化保障,“县县通”工程启动。
外资逆势而进,区域合作增强。在全国实际利用外资下降5.5%的情况下,我市实际利用外资35.2亿美元,增长20.3%。外资结构继续优化,工业外资翻番,占全市58.6%,同比提高28.8个百分点。两江新区利用外资10.3亿美元,占全市近1/3。世界500强落户重庆达到225家,保持西部第一。企业“走出去” 步伐加快,境外投资协议总额21亿美元。国内合作积极推进, “云博会”、 “高交会”、 “渝洽会”等重大经贸活动成功举办,完成区域合作引资2145亿元,增长44.4%。
(四)社会民生改善、重大改革推进与经济发展同步
民生在加快发展中进一步改善。一是公共服务继续加强。开工528所农村中小学改扩建项目,扩大中职学生资助范围。确定10个区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新开工57个、竣工32个基层医疗机构标准化建设项目。新建街道综合文化站20个,实现乡镇综合文化站设备配置全覆盖。二是就业创业扩大。城镇新增就业38.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4%。应届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86.8%。引导外出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30万人。三是社会保障水平提高。完成城镇职工医保市级统筹,惠及480万城镇医保参保职工;实现农民工医疗保险与职工医疗保险并轨;城乡居民合作医疗财政补助标准由每人每月200元提高到240元。四是物价回落明显,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3.6%,同比回落1.8个百分点。阶梯电价正式实施,将二档确定为400度,与东部地区相当,高于中西部地区,低收入阶层获得了实惠。
重大改革措施稳步实施。一是农民工户籍制度改革常态化。转户进城新增4.6万户16.3万人,累计达到87万户338万人,住房、就业、子女入学等转户政策兑现到位。二是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深化。启动地票价款直拨工作,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建设试点新增9个区县。三是农村金融改革深入推进。累计发放农村“三权”抵押贷款225亿元,较年初增长25.2%。四是公租房建设有序推进。累计开工公租房2943平方米,配租10.2万套,加上园区和远郊区县配租量,惠及13万户、35万余人。
上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保持了良好势头,这种好形势是在严峻复杂的宏观经济环境下取得的,是在重大特殊事件冲击下取得的,是在新矛盾新问题增多、调控难度加大的背景下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市委市政府科学决策、综合调度的结果,是各区县、各部门和全市上下团结一心、共同奋斗的结果。针对去年以来内外需持续萎缩、宏观经济持续走低的严峻形势,市委总揽全局,市政府见事早、动作快、措施准、工作实,年初启动九大基础设施、十大城市片区、十大产业等一揽子重大项目计划,出台提振实体经济等一系列刺激政策,综合运用资金、用地、能源、运输等一整套措施加强调度。能源方面,50亿元专项资金支持推进“百万千瓦”热电联产项目,在建规模220万千瓦,新增发电装机容量35万千瓦;安排12亿元专项资金补贴购电购煤,确保外购电200亿度,煤炭储备保持300万吨,满足两个月需求;三峡电入渝增加20亿度,尽量安排在枯水期和用电高峰来“救急”;协调天然气供应,供应量增长12%。用地方面,争取2012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12.4万亩,其中农用地11.1万亩,占比提高12个百分点,保障了发展。资金方面,争取中央财政性投资300亿元(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81亿元),发行企业债券131亿元(创同期新高);新增银行贷款1328,其中小额贷款公司新增融资70亿元;市财政对工业等实体经济投入18亿元,对微型企业发放补贴5.2亿元。人力方面,通过实施职业培训、提供公租房、户籍改革进城、农民工子女入学等政策,吸引一批外出劳动力回流和外地劳动力入渝,建立人力资源储备网络,储备2.3万人,保障了重点行业用工需求。
在当前经济运行中也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一是企业经营较为困难。中小企业普遍反映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成本超过12%。不少企业订单下降2—3成,企业产销率96.4%,下降1.2个百分点,加上原材料、用工成本增加,企业经营困难加大,1—5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46亿元,下降20.5%。二是财政收入大幅回落,增收压力加大。上半年,一般预算收入增速回落26.9个百分点,其中税收收入回落55.3个百分点,由于实体经济经营困难,企业所得税下降2.6%;受房地产成交量减少影响,占全市财政收入1/3以上的营业税收入下降5.2%。加上结构性减税政策影响,财政增收难度较大。三是电力供求波动幅度加大,调控难度增加。工业用电量增长1.9%,同比回落10.6个百分点。外购电77亿千瓦时,增长34.8%。为保证外购电而关闭市内部分电厂机组,全市发电量下降0.3%。随着下半年生产用电恢复性增长,加上可能出现持续高温天气,预计电力最大缺口将达260万千瓦。
二、全力稳增长,努力实现全年计划
下半年,中央将加大政策预调微调力度,提高针对性、前瞻性和有效性。要按照中央宏观调控的要求,围绕贯彻落实市第四次党代会精神,实施“一统三化两转变”战略,努力推动经济稳中有升。力争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4.5%左右,投资增长25%,消费增长18%,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5%,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13.5%和18%,进出口增长100%,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5%以内。
加强要素调度。资金方面,增加特定行业信贷投放,向民间资本开放投资领域,支持小微企业发展。鼓励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增加信贷投放,落实与开发银行、农业银行等总行合作协议,全年新增2500亿元贷款;做好公司债、企业债等债券发行工作,推进私募债、区域集优债试点,积极发展小贷、担保、信托等创新型融资机构,证券市场和创新型融资机构全年融资1000亿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市级重大招商项目签约落地40项以上,实际利用外资超过100亿美元,区域合作引资增长25%以上;千方百计争取国家资金补助,全年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100亿元以上。能源方面,抓好电力运行管理,统筹需求预测、机组调度、缺口外购,实现内供与外购、水电与火电的协调;确保常态储备电煤250万吨,迎峰度夏、度冬节点储备分别达到270万吨和300万吨。土地供应方面,把握好土地出让节奏,做好储备土地的规划设计和包装营销;抓紧变现重钢、三峡油漆、重啤等国企环保搬迁地块;加大建设用地复垦力度,全年地票交易3万亩以上。房地产调控方面,继续抓好供求平衡、土地价格、税收调控、金融杠杆、双轨配置(市场供应+政府保障)五个关键环节,重点做好保障房和刚需房供给,全面开建公租房1320万平方米,配租10万套;深入推进房产税改革试点。劳动力资源方面,加大 人力资本发展银行储备,保障重点企业用工需求。
稳定投资增长。以九大基础设施、十大片区开发为重点,保持合理投资强度。突出“抓路条、抓审批(核准)、抓开工、抓投产”,在已争取到国家批准或出具路条的15个总投资1153亿元的重大项目基础上,再争取国家批准总投资达2000亿元的9个项目。抓好落实国开行500亿元高速公路贷款,建成投用轨道交通68公里。加快完成悦来新城、九龙半岛等片区规划、设计,开工朝天门片区开发,加快龙兴复盛等片区征地拆迁和安置房建设,有序推进礼嘉片区、龙洲湾滨江片区等建设。抓好与央企合作,协调解决在建项目存在的突出问题,推动一批在谈合作项目尽快达成共识,全年投资超过400亿元。
推动工业发力。结合全市新型工业化大会,研究出台相关政策,制定电子信息、汽车、装备、材料、化工、轻纺、能源行业振兴规划。落实好提振实体经济13条政策。抓好十大产业项目,推动液晶面板产能达到100万台,推进硬盘项目招商洽谈,惠普打印机年内生产1000万台,新加坡太平洋、国富瑞数据中心形成对外服务能力,开工长安铃木二工厂,完工长安福特30万台发动机项目,实质性推进与美国、俄罗斯轻型飞机公司的对接,高效推进MDI工程设计、采购、桩基工程及场外配套,争取熔融炼铁早日获批路条,加快建设合川二期、石柱电厂,力争神华万州电厂近期开工,建成投用中石化重庆—綦江成品油管道,务实推进页岩气勘探和开发。
进一步刺激消费。落实好五大类家电产品节能补贴、“汽车惠农”和“家电惠民”等措施,开展政策绩效评估。优化消费环境,培育一批百亿级商圈、百亿级市场和社区商业网点,着力推进渝中区商贸功能提档升级;支持餐饮企业做大做强,建设一批餐饮原辅材料基地和主食加工配送中心、连锁经营网点;引进一批国内外会展企业和国家级品牌展会。加快推进江北机场三期和“三基地四港区”建设,出台促进物流业发展配套政策。培育旅游消费热点,促进长江三峡旅游上档升级,加快天坑地缝、大足石刻、钓鱼城、天生三硚、白鹤梁等精品景区建设,启动西部旅游文化总部经济园区建设。办好三峡国际旅游节。
发展效益农业。稳定粮食生产,搞好大春粮食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治,及早安排晚秋作物生产。提升柑橘、蔬菜、畜牧等优势产业,培育蚕桑、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启动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工程。培育壮大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快发展一批年交易额10亿元以上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全面推进“农超对接”。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开发整理土地10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100万亩。加快推进“泽渝”工程、大中型灌区、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新开工涪陵红星、永川金鼎寺等中型水库。加强防汛抗旱,周密做 好应急预案。实施武陵山、秦巴山片区扶贫攻坚,完成扶贫移民和生态移民10万人。
扩大对外开放。强化两江新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保税港区、各级开发区服务功能,积极申报内陆地区自由贸易港区试点。力争“渝新欧”通道每周开行3列,加密“渝深”、“渝沪”、“沪渝”班列,争取渝昆缅越国际铁路集装箱试运行。健全重大招商引资项目协调机制。推动境外投资合作,新策划、储备一批重大境外投资项目。保持进出口持续增长,力争全年信息产品外销订单9000万台以上,其中笔电订单5000万台以上。加强与国内外重点城市、大型企业经贸联动,推进渝黔、川渝、长江沿岸中心城市等区域合作,支持周边区域性中心城市融入重庆。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始终把促进民营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作为构建国资、民资、三资协调发展新格局的重要举措,全面落实民营经济“1+3”文件各项任务,切实兑现有关政策,适时开展落实情况大检查。按计划进度下达20亿元专项资金。进一步放宽微型企业经营条件,用好注册资本“零首付”、个体工商户升级微企等政策,适当调高微企和个体工商户纳税起征点。
深入推进重点改革。加快统筹城乡改革试验,着力在构建城乡区域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上探索突破,稳妥推进农民工户籍改革,切实兑现转户政策。发挥兴农担保公司作用,继续推进“三权”抵押融资。开展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培育一批农村新型股份合作社。深化国企改革,力争实现川仪股份、燃气股份等企业国内上市,医药股份H股上市。创新“圈翼”对口帮扶机制,推进“两翼”区县工业园区50亿元再融资落实到位。
着力改善民生。按照“科学发展、富民兴渝”的要求,以创业带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年度计划目标内。推动职业教育布局结构调整、校企结合、产教对接和多元办学,出台中高职学校生均财政补贴和中职学生资助实施细则。加快建设农村幼儿园,加快改造城乡薄弱学校。统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打造城镇“15分钟文化圈”和农村“半小时文化圈”,推动街道和社区文化中心全覆盖,促进基层文化设施达标升级。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县级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加快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年内标准化率达到80%以上。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保体系,年内全面实现城乡居民医保市级统筹。稳妥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及环保收费改革,努力稳定物价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