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民营经济大会召开以来,我委深入领会大会精神,坚决贯彻落实“1+3”文件各项政策,对民营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进行了全面梳理,并在资金调配、市场开拓、运行保障等各个层面作出努力。主要抓了几方面工作:
抓政策落实。一是牵头对市政府《关于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的意见》确定的各项任务逐项分解落实,代市政府起草《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任务分解表》,已印发实施。二是按照市政府每两月汇总落实情况的要求,及时收集、梳理截止8月底的各部门支持发展民营经济的情况报市政府。目前正在梳理截止10月底的情况。三是积极营造氛围,向区县、商会和行业协会、民营企业宣讲政策。
抓资金统筹。为帮助发展前景好、带动性强的中小企业解决资金短缺的燃眉之急,我们积极地向国家和有关部门争取资金,并大力推动有条件的企业进行市场融资,改变以往单一拨付资金的方式,使用多种手段、多种途径对中小企业进行扶持。一是统筹安排财政专项资金。争取国家中小企业专项资金9000多万元,支持300余家民营中小企业技术改造。设立4000万元市级小微型企业创业孵化平台建设投资补助资金,支持40个带动性强、示范作用大、孵化效果明显的小微型企业(单个平台补助50-200万元)的办公房屋(含新建、改造、租用)和环境整治、培训、设备购置等。安排500万元市级统筹预算内产业结构调整专项资金,重点扶持工业园区内41家中小企业项目。正在协调整合统筹城乡建设专项资金、产业结构调整专项资金支持民营中小企业。二是积极协助民营企业融资。配合相关部门做好银企对接工作,协调落实企业建设资金。涪陵爆破发行西部首笔中小企业私募债,融资1.4亿元;隆鑫通用完成上市,融资5.3亿元;宗申动力再融资9亿元。配合相关部门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加强与市银监局、市物价局、消费者协会等部门的监管合作及联合执法,督促银行做好检查准备、及时沟通信息,推动市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微型企业融资服务工作的通知》,积极落实微型企业创业扶持贷款相关政策。
抓要素保障。面对能源供应压力大的现状,我们积极谋划,加强调度,加快电网、储煤基地、天然气管道等设施建设,增强与各市级部门的配合,制定各项保障政策。会同市经济信息委、市财政局出台电煤补助资金细则,协调三峡电入渝增加20亿度,尽量安排在枯水期和用电高峰,1-9月电煤、电力保障充足。积极支持地方电网建设和改造,大力推进15亿元农网改造升级工程组织设计、施工谈判和设备材料采购进度。在西油公司自产气大幅下降的严峻形势下,通过协调,天然气供应达到51.5亿方,增长15.9%,其中工业用量31.4亿方,增长20.5%,50户重点工业企业天然气需求满足率90%左右,其它企业总体供应形势好于周边省市。抓紧推进天然气“县县通”工程,覆盖黔江、彭水、酉阳、秀山、武隆等渝东南区县的天然气管网建设进度较快,建设工程全面向民间资本开放。价格改革方面,配合物价部门开展价格改革,坚决落实“1+3”政策文件“对待各类所有制企业一视同仁”的精神,按照国家发改委总体部署,做到各类所有制企业一律平等对待。
抓招商引资。我市民营企业存在着规模小、名牌少、管理方式落后的问题,面临国家产业西进的历史机遇,我们引进更多沿海民营企业入渝发展,既推动本地经济增长,又推进民营企业与沿海先进企业开展战略合作,提升重庆民企竞争力。前三季度全市区域合作引资实际到位3600亿元,增长30%。经过前期多次对接,江苏省政府带领企业来渝对接,投资签约产业项目20个,总投资166亿元。国家发改委授牌重庆为全国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示范区,杜鹰副主任为重庆授牌,并强调要引导沿海转移企业首先向示范区集聚。
促民资“走出去”。 我市近几年民资对外投资发展迅猛,但仍存在投资渠道少、创新能力弱、风险抵抗力差等问题,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加快审批流程,简化审批程序,着手建立外贸企业后援体系,鼓励开展商情传递、政策咨询、金融支持、法律援助等服务,增强外贸风险抵御快速反应能力。加强对出口企业的服务,搭建平台,帮助企业增强风险防范能力。以力帆、隆鑫、博赛为标杆的民企境外投资日趋活跃,增速加快,核准总投资占全市一半以上,成为我市企业“走出去”的重要力量。
抓民营企业培育。积极培育民营物流企业,指导组建了重庆及时达国际物流有限公司、重庆飞力达供应链管理公司及重庆物流与供应链协会等平台公司。支持民营房地产企业发展,认真落实国家房地产调控政策,帮助一批项目协调落实了开工条件,保障性住房建设向民间资本全面开放。生猪(奶牛)规模养殖场标准化改造、大中型沼气工程等农业项目直接下达到项目业主(包括个体户、民营企业、合作经济组织等),使民间资本权益得到进一步保障。
我委将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1+3”政策文件精神,服务民营企业,助推民营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