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务公开 渝快办 互动交流 专题专栏
首页 > 部门动态

开发开放:内陆重庆的全球视野

日期: 2009-12-08
字体:
构造战略平台:彰显内陆勃兴新境界
内陆城市开放崛起不乏成功经验。如,美国中西部最大城市芝加哥,凭借优越的水陆空运输条件,崛起成为仅次于纽约的美国第二大金融中心。印度南部城市班加罗尔发挥良好的交通枢纽作用,逐渐成为全球第五大信息科技中心。德国鲁尔区拥有全世界最大的内河港口、繁忙的内河航道和欧洲最密集的铁路网,高速公路四通八达,成为新兴产业“样本”。西安作为六朝古都,不靠边,不靠海,从2003年开始筹建“国际港务区”,规划投资过100亿,规划面积近10平方公里,GDP贡献过500亿,志在打造欧亚大陆桥上最大的物流集散地。重庆突出培育竞争优势,谋建重大战略平台,探索内陆开放新模式。
建设内陆保税港区,打造内陆开放“政策高台”。重庆两路寸滩保税港区是全国12个保税港区中唯一地处内陆,唯一集“水港”、“空港”双功能的保税港区,经济腹地广阔,面向长三角等东部开展跨关区大协作,面向中西部腹地建立“无水港”,提速要素集聚、产业转型和内陆开放,必将成为新一轮经济成长引擎。
建设两江新区,铸造内陆开放“核潜艇”。改革开放以来,深圳特区、浦东新区、滨海新区成功带动了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的高速发展,推动中国经济成功走出了一条“新区开发——极点牵引——超级增长极”的新路径。但是,在广袤的西部内陆地区,却缺乏类似的新兴功能区。设立重庆两江新区,就是在西部建设新的发展极,引领西部腹地开发开放。两江新区建设,就是要争取中央支持布局重大战略性项目或功能,力争到2020年建成示范内陆开放的“中国第四区”,经济总量上再造一个重庆。
建设西三角经济区,打造中国经济新增长极。沿海地区迅速崛起了长三角、珠三角等大经济中心,但西部还缺乏类似的超级增长极。顺应城市关系迈向战略合作伙伴时代,开始朝制度化安排迈进的新趋势,重庆着眼“内联西部”,联合川陕携手打造西三角经济区,链接成渝经济区与关中—天水经济区。假设西三角GDP年均增长13—15%,到2020年约占西部的50%和全国的15%,与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经济区相呼应,共同支撑全国60%左右经济总量。建设西三角,对重庆可以扩展经济纵深,借势将万州发展为西部重镇和辖区副中心;对四川可以贯穿秦岭,使北大门畅通无阻,解决北向交通瓶颈;对陕西可以解决西安南 下的交通问题,为陕北能源、关中制造业提供巨大市场空间。
建设“一江两翼三洋”国际贸易大通道,重构内陆开放经济走廊。通过长江连接太平洋;沿渝兰铁路、由新疆阿拉山口出境、经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德国—鹿特丹港连接大西洋;沿渝黔铁路、由贵阳—昆明—大理—瑞丽出境、经缅甸中部城市曼德烈—石兑港连接印度洋。 “一江两翼三洋”国际贸易大通道建设,将中国传统的“郑和下西洋”、“丝绸之路”、“茶马古道”三条通道完美编织,将极大缩短中西部与国际贸易交流的时间和减小成本,货物运时可节省15天,运距缩短6000公里以上,对打造西部国际物流通道,加快内陆开放开发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建设武陵山经济协作区,合力攻坚集中连片贫困发展难题。武陵山区是全国18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之一,规划建设武陵山经济协作区是国家战略的重要布局,是促进区域经济协作和功能互补,加快老、少、边、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探索。在新一轮区域结构调整中,通过优势资源合理配置,武陵山区有条件建成全国扶贫开发示范区,成为全国首个生态经济协作区,为我国贫困地区实现跨越发展、科学发展提供新样本。
打造东西部联动开发基地:发现阿基米德支点
从内在动力来看,产业转移主要分为辐射力扩大的自然转移、产业结构升级引起的转移、市场战略引起的转移和产业链拓展引起的转移。其中,第一种模式,承接地一般与转移源较近;而后三种模式,则不以空间距离的远近为转移的标准,具有较大的空间跳跃性。据专家测算,最近2年,东部沿海转移的产业超过2万亿元,这是在外需锐减、产业升级、市场竞争加剧和资源要素价格上涨等多重压力下形成的,多属于后三种转移模式,可见构建东西部联动开发基地是大势所趋,可为重庆突破空间界限,承接产业转移创造大好机会。重庆建设东西部联动开发基地优势突出:国家战略聚焦点,有沿海没有、西部独有的西部大开发政策,有西部其它省市没有、重庆独有的内陆保税港区和三峡库区优惠政策,还有国发﹝2009﹞3号文件给予重庆的65项政策措施;承接产业转移从蓄能聚势转向跨越发展,近3年吸引东部投资年均增长70%左右,东部地区投资约占重庆利用内资的80%;产业集群优势凸显,中石油1000万吨炼油、长安福特三工厂、海装风电成套设备、惠普2400万台笔记本电脑等一批重大项目落户。建设东西部联动开发基地,就是打造一批功能性平台,成为东部产品西进中转站、产业转移首选地、要素西流集聚区,推进优势产业、企业和资源向重庆集聚。如,推广成功举办佛山周、宁波周等经贸活动的经验,再选择上海、大连、苏州、温州、厦门、深圳等沿海重点城市,每年在重庆开展3—5次以“合作共赢”为主题的沿海城市·重庆周活动;依托惠普产业园、台湾产业园,建设台湾·重庆信息产业城;依托北部新区,共建大连·重庆装备制造基地;依托重庆空港轻纺工业园建设无锡·重庆轻纺城;打造3—4个温州小商品城,把重庆建成小商品商业航母;建设寿光·重庆蔬菜产业化基地,推动重庆蔬菜加快进入“大户时代”、“大产业时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