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务公开 渝快办 互动交流 专题专栏
首页 > 部门动态

重庆市2010年区域经济合作发展报告

日期: 2010-05-18
字体:
2009年,全市上下按照扩大对外开放,建设内陆开放高地的要求,充分运用国务院3号文件及一系列“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促就业”政策效应,改革开放取得新突破,区域经济合作取得新成效,招商引资迈上千亿新台阶,成为推动重庆经济“率先复苏”的重要动力之一。
一、2009年区域合作成效显著
(一)“开放高地”招商引资好戏连台
实际利用内资迈上千亿级新台阶。全年实际利用内资到位资金1468亿元,增长74.2%,超过年度预期增速49.2个点。
引资产业高端化。一是重大招商项目排浪推进。一大批技术含量高、带动性强的行业龙头项目成功落户,为重庆先进制造业增添“砝码”。涪陵PTA项目试车成功,908重型汽车、方正集团PCB产业园、云天化年产6万吨聚甲醛项目、中冶建工西南最大钢结构生产制造基地、云河集团与中国重汽专用汽车生产等项目投产;长安福特三工厂、东方希望20万吨聚酯、霍尼韦尔朗能LED照明、上海重工PVC一体化、东方光大集团通信级塑料光纤产业园等项目顺利开工;2009市级重大招商项目顺利签约41个、总投资600亿元,黔江PVC一体化项目、綦江齿轮产业链、永川纸制品下游系列产品生产、万州太阳能电池片及组件、吉利年产30万套自动变速箱等项目落户。二是现代服务业引资“几何级”增长。公共设施管理、计算机服务和软件、金融业分别比上年增长9.5倍、2.9倍和1.4倍。江苏赫乾集团来渝建设西南最大现代化钢材交易市场,由重庆、东莞两地资本组建的股份制村镇银行开县泰业银行开业。中融国际信托有限公司建设职业教育基地项目开工建设。
引资平台多元化。一是“年度十大经贸活动”彰显带动效应,成功举办“2009新十大经贸活动”,签约项目456个、总投资3700亿元。其中“渝洽会”签约项目289个、总投资1362亿元;首届“重庆·台湾周”签约渝台企业合作项目49个、总投资383亿元,重庆台资信息产业园、渝台信用担保公司揭牌,中华映管、长兴电机、晶元光电等多家光电企业有意移师重庆;“重庆国企开放发展高层论坛”签约35项合作协议、总投资1487亿元,中国通用国际汽车工程技术研发基地、中船重工西部科技中心等8个区域性总部或功能性中心落户重庆。二是产业园区承接能力大提升。万州工业园区、长寿化工园、西永微电园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涪陵李渡工业园机电示范园等11个区县产业园被商务部命名为全国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示范园。三是对口支援引资促“造血”。市政府代表团相继出访沪粤鲁辽四省市,库区区县签约企业合作项目42个,总投资90亿元;上海党政代表团访渝签订对口支援合作项目21个;“2009支洽会”签约企业投资项目118个、总投资542亿元。
区县引资各展所长。区县建立结对招商制度,全市40个区县与沿海92个区县成功结对,派出招商专业组常年蹲点沿海招商成效明显,大渡口区引入河北宝丰电缆投资6亿元电缆生产项目,江北区引进上海虹口区上海华腾软件投资3000万软件开发项目,彭水县与上海杨浦区开展定向劳务培训输出合作,荣昌县利用与广东开平市结对机会引进8000万投资项目落地,浙江桐庐县3600万针织服装项目落户开县。永川探索“循环路径”,依托辛格再生铝等企业着力打造循环经济示范园和再生资源产业基地。荣昌“以龙引凤”,锁定照明灯饰与水暖卫浴两大产业,以广东雷士照明为主导打造灯饰产业链,吸引30多家配套企业和灯饰相关产业企业竞相落地生根;以广东地中海卫浴为主导打造“中国西部卫浴水暖基地”,已投产企业1家、在建4家、已签约或将开工10家、签订意向协议30多家。璧山推出“定量化招商”模式,要求“一年以上不竣工的项目不要、每亩每年10万元税收以下的项目不要”,引进英国安东诺夫、金卓等汽摩生产企业,成功获得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授牌成为全国第六、中西部内陆地区首个“中国汽车(摩托车)零部件制造基地”,3年内基地将实现年产值360亿元。潼南围绕产业规划和重大项目大力开展“上门招商”,借助“重庆·佛山周”和“潼南·重庆招商周”等大型经贸活动,54个项目成功签约、总投资73亿元,22个项目同时开工、总投资31亿元,与佛山顺德区政府达成合作协议共同规划建设“潼南顺德工业园”。酉阳实施“百日招商”大会战,引进内资“井喷”增长近10倍,开工项目260个、到位资金23亿元。
引资“硬件”强化。一是产业规划蕴蓄引资势能。对接国家研究东西产业互动政策动议,成功入选国家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对接国家产业振兴规划,策划形成包括53条产业链、53类新兴产业产品目录、100户龙头企业、130户成长型小巨人企业、100个重点品牌构成的重点产业发展体系。二是政策优势凸显。国务院3号文件赋予13个“黄金定位”、18项全国首创性或先行先试政策,市政府出台区县主体功能定位和投资强度及鼓励产业的意见、保税港区优惠政策、对台企业“八条政策”等,以及三峡库区、产业发展支持等政策,使重庆成为最抢眼的优惠政策富集地。三是配套硬件完善。我市首家大宗商品中远期电子交易所、全国首家汽摩配行业电子交易所开业;内陆首个国际贸易仲裁机构落户,西部企业国际贸易纠纷无需远赴北京解决;市级招商项目库启动运行,市和区县招商项目库、中国重庆招商网站实现双融合,库网一体、网络招商功能更强大。
(二)“重庆特色”区域合作多向推进
与周边及东部省市强化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务实合作,促进资源整合和优势叠合。签署渝桂、渝鄂、渝粤等省级双边战略合作协议4项;市领导率团赴疆、粤、沪、辽等兄弟省市开展合作交流6批次;国内沪、湘、鄂、粤等省市党政代表团(地级以上)来渝开展合作交流16批次。
联手川陕启动“西三角”经济区战略。与川陕共谋构建“西三角”经济区,旨在贯通中国西南与西北,联结成渝和关中—天水两大西部重要城市群。西三角经济区发展思路、交通规划研究、川渝毗邻地区综合交通规划初步完成,成渝第三高速公路、成渝城际铁路开工建设,重庆—西安高速铁路等项目前期研究启动。川渝协同配合国家加快编制成渝经济区规划,四川出台《关于加快“一极一轴一区块”建设推进成渝经济区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实施“环渝腹地经济区块”发展战略,第二届成渝经济区高层论坛成功举办。渝陕推进落实“1+6”合作协议,深化交通对接和陕煤入渝合作,双方旅游部门商定共建西部金三角旅游合作区。渝川蓉联合滇黔五省市发展改革部门共同建立投资工作长效合作机制。
携手周边腹地合作升温升级。广安、资阳、遂宁、达州等周边地市抓住新一轮川渝合作机遇,竞相启动“融入重庆”合作战略。渝广(广安)推进“1+10”合作协议,广安将借助两路寸滩保税港区发展开放型经济,前三季度渝企赴广投资项目298个。资阳与我市相关部门分别签署区域合作、重点产业战略合作、旅游产业合作协议。渝南黔北十区县共聚武隆举行区域合作暨经贸洽谈会,深入商讨进一步加强产业链、综合交通、能源开发、生态环境及市场开发等合作,签约招商引资项目17个、总投资150亿元。
协同鄂湘黔共建“武陵山经济协作区”。《武陵山经济协作区发展规划(2010—2015年)研究》初稿完成,成功举办发展武陵论坛暨武陵山区党政领导座谈会,各成员单位就进一步加强在产业链、综合交通、能源开发、生态环境以及市场开发等方面的合作进行了深入交流,同时举行“投资武陵”洽谈会,东方希望PVC一体化项目等51个项目成功签约,引资154亿元。国家发改委西部司将在渝召开座谈会,全面启动武陵山协作区规划编制工作。
四省市围绕构建武陵山经济协作区,拓展深化双边合作。渝黔资源合作取得突破;渝鄂签署全面合作协议,明年开始联手举办中国长江三峡国际旅游节,教育部、国务院三峡办、渝鄂两省市政府四方在京签署《共建三峡库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试验区协议》;渝湘党政高层共商合作,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武陵山经济协作区、共建无障碍旅游区、加强文化旅游产业合作等方面达成一致。
牵手东部沿海搭建产业互动平台。相继成功举办重庆·佛山周、重庆·宁波周、重庆·广东经贸活动等系列大型合作活动。签约合作项目405个、总投资885亿元,与宁波缔结友城,签署加强经贸合作框架协议,重庆—宁波“海铁联运”集装箱班列将于明年底开通,宁波产品重庆直销中心开张,广东佛山名优产品重庆直销中心加紧筹备,重庆潼南、巫山等县与佛山市相关区县部门达成战略合作协议,渝粤两省市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旨在加强两地间经贸、教育、旅游等方面合作。
二、2010年区域合作思路和重点
明年是“十一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二五”规划编制关键之年。总体看,重庆区域合作“四大机遇”与“四大挑战”并存。“四大利好”:改革开放新征程,国家区域指导政策进入细分新阶段;西部大开发新起点,“重点+难点地区”双轮推进成为新突破;后金融危机时代,城市关系突破传统交流式合作,迈向构筑战略合作伙伴新阶段;产业转移新“趋势”,区域合作成为产业互动的新纽带。“四大挑战”:招商引资竞争激烈,川桂湘鄂赣等省竞相推出承接产业转移新政;部分区县产业特色不突出、承接配套能力弱,开放引资步伐缓慢;区域合作面临拐点,需要探索务实合作的利益协调机制和具有约束力的监督体系;部分区县对突破行政区划界限跨地区开展资源整合思路不明晰、特色不突出、实效不明显、机制不健全。因此,做好明年区域合作工作,必须紧扣“内陆开放高地建设”重点,围绕承接产业转移这一主线,化危为机、抢抓机遇、乘势而上,抓好规划引导、产业互动、区域联动“三篇文章”,争取全年实际利用内资增长25%以上。
(一)围绕规划编制,抓好谋篇布局
一是深入落实国务院3号文件,协同鄂湘黔三省按国家发改委要求加快推进武陵山经济协作区规划编制工作,并争取规划成果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总盘子;指导协作区成员有计划开展务实合作,争取率先在旅游领域取得突破,为全国老少边穷山地区合作发展提供经验示范。二是争取国家早日批准《重庆沿江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指导区县加快提升产业承接平台发展水平。三是按照全市“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总体要求,早思考、早调研、早谋划区域合作规划思路和重点。
(二)围绕产业互动,抓好“东西合作”
抓产业链招商,建设一批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基地。瞄准建设“东西合作发展示范区、西部创新发展示范区、西部绿色发展示范区”三大主体功能,重点围绕先进装备制造、化工、新材料、电子信息、轻工、生物医药、农副产品加工、现代服务等八大产业、十六条产业链,梳理瞄准重点企业上门“点对点”对接,吸引能够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关联度、延伸产业链条的企业群聚。
抓平台招商,策划一批“东西联动开发基地”。深入与沿海城市开展战略合作,重点争取鲁、浙、苏等省在渝举办沿海重庆经贸活动,建设沿海产品重庆直销中心,举行产业对接会及项目洽谈、签约,名优产品、新技术展示推广活动等,借市场引观念、引项目、引资金、引服务,培育“销地产+产供销”长链模式,提升产业发展水平。探索通过GDP划转等利益共享新机制共建“工业飞地”,共促产业结构调整。
抓高端招商,大力引进新兴产业。紧扣两江新区等园区建设,重点引进国内外先进装备制造、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服务外包、现代物流、金融服务等知名企业,吸引研发中心、总部基地落户,形成产业层次高、核心竞争力强的产业集聚中心。
抓“后台”策划,做好招商引资基础工作。突出代表性、带动性和示范性,策划并推出2010年度市级百项重大招商项目,协调指导区县加强对外推介,争取全年签约项目40个以上。进一步加强《中国重庆招商》网站建设,充实丰富网站信息内容,完善市和区县招商项目库,提高招商实用价值和投资参考价值。健全和完善利用内资统计和考核制度。
(三)围绕区域联动,抓好“西西合作”
强化腹地经济区合作。重点推进与广安、资阳、达州、遵义等周边地区合作。探索“重庆+腹地”区域合作模式,按“1+N”(1个双边合作总协议、N个专项协议)合作框架;“年初确定合作计划→年中检查落实情况→年终总结”合作流程,深入加快开展道路互通、社保互联、产业互动等务实合作,着力消除行政壁垒,构建要素无障碍流动区。
深化成渝经济区合作。紧扣基础设施建设、市场体系架构、产业分工协作、城市群培育和生态环境建设推进一体化合作。重点落实成渝经济区规划,共同向国家争取布局一批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等重大项目,推进建立社会保障转接机制。在投融资、利益分配、合作补偿、评价激励等方面探索跨界治理合作新机制。
推进“西三角”经济区合作。重点加强交通规划衔接,打通跨省市干线道路瓶颈,共同争取建立区域内综合立体交通网络以及西北陆路国际贸易大通道,提高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流动容量和速度。加强产业协作,促进汽车及零部件、输变电成套设备、数控机床等装备制造业合作,合力搭建创新、研发平台;支持企业、优势资本实施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重组;促进矿产资源开发和能源综合保障合作。加强旅游合作,共同编制旅游发展专项规划,联合构筑跨省黄金旅游线,共筑无障碍旅游区。加强农业合作,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相互投资建设特色农业园区,享受对方的相关优惠政策;联合建立大巴山、武陵山珍稀物种栖息地保护、森林防火联动联防机制等。
加强南贵昆经济带合作。重点推进交通大通道建设合作,特别是与云南加强衔接,共同推进京渝昆铁路前期工作。与滇桂两省区联手打造面向东盟的物流市场和运输系统,充分发挥重庆两路寸滩保税港区的集聚辐射优势,并综合利用广西建设北部湾经济区保税物流体系和云南筹建昆明空港综合保税区的机遇,多方联手共建面向东南亚、南亚的重要出口基地和物流基地。利用“中国—东盟博览会”、“昆交会”、“泛北部湾论坛”等合作平台,组织策划“重庆周”等宣传推介活动。与贵州联手加强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推进渝黔绿色煤电化基地建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