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安徽省发挥区位优势,抢抓国内外产业结构调整机遇,承接产业转移成效显著,助推经济社会发展步入快车道。去年,全省实际利用内资(1亿元以上项目)外资分别达4177亿元和43亿美元,分别增长51.4%和57%。
打国字号“牌”。一是争取国家“帽子”。2009年获批成为全国首个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2010年国务院出台《皖江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二是放大“帽子”效应。配合国家政策,省人大出台“示范区促进条例”,省政府成立省主要领导挂帅的领导小组,出台“示范区建设意见”(皖发〔2010〕10号)、“示范区建设考核评价体系”,省级职能部门分别编制基础设施、开发区、职业教育、城镇体系、人力资源、系统性融资等一批专项配套规划。自2010年起连续6年安排不少于10亿的财政专项资金用于示范区建设。三是争取央企落地。2009年开始建立央地合作长效机制,省、市及各相关省属企业成立专门工作班子,去年省委、省政府率先全国各省出台“加强与央企合作意见”, 今年5月再度与121家央企签约一批重大项目,兵工集团等27个项目集中开工。目前,全省已累计签约央地合作项目887个、总投资2.2万亿,实际完成投资3453亿。
打长三角“牌”。抓住国家出台长三角规划机遇,大力实施融入长三角战略,构建起沪苏浙皖四省市决策层、协调层和执行层三个层面合作机制,每年共同推进《长三角重点合作专题及重点事项》,在高速公路ETC互通、能源合作、创新体系、信用体系、社保体系等领域推进一体化合作。四省市政府签订《共同推进皖江示范区建设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积极打造长三角地区转型发展的天然“战略后方”与“扩张平台”。去年全省实际引进沪苏浙资金约2300亿,占全省55%。
打园区共建“牌”。探索推进省际合作园、省内结对共建园等模式,并在利益分享、支持政策等多方面大胆创新试验,如皖发〔2010〕10号规定“在省级以上开发区中设立合作园区,吸引海内外地区政府、开发园区和企业等整体开发。园区新增增值税、所得税市县留成部分2010年起连续6年全额返还”。目前皖江示范区已有在建、签约和洽谈的各类合作园区85个。如,“苏滁产业园”已开工。安徽滁州市与苏州工业园中新集团合资成立中新苏滁开发公司,注册资本8亿(双方各占44%和56%),在滁州规划35k㎡园区,发展高科技产业园、现代工业园、商务园、文化创意园和现代商贸物流园。公司统一负责园区投资建设和运营,并按股权比例分享园区土地增值和税收留成等收益。省政府成立常务副省长挂帅的协调推进领导小组,赋予园区管委会省辖市经济管理权限,2012—2015年每年计划单列5000亩建设用地指标并安排1亿专项支持资金。又如,今年出台《合作共建皖北现代产业园区实施方案》(皖办发〔2012〕9号),合肥、芜湖、马鞍山分别与阜阳、亳州、宿州共建产业园区。每个园区成立一个资本金30亿的投融资开发公司,由省财政、援建方和受援方共同出资;土地收储纳入园区投融资平台,成立专业化土地整治机构,园区建设用地指标单列。园区管理运营以援建市为主、受援市配合。
打绿色承接“牌”。一是拒绝“四高”项目,近两年已拒绝高污染、高能耗、高物耗、高水耗项目100多个,涉及投资300多亿。二是提高投入产出门槛,示范区内省级开发区投资强度由每亩100万提高到120万,县区级园区由每亩80万提高到100万。三是发展“高端制造”,合肥依托京东方TFT-LCD六代线,打造国家级新型平板显示产业基地,陆续引进彩虹高世代液晶玻璃基板、乐凯光学膜、蓝光LED、海润光伏电池等国内自主创新型企业,及法国液化空气集团、日本住友、法国威立雅等世界500强企业投资建设平板显示屏配套企业。芜湖初步形成以三安光电和德豪润达为代表的光电、以奇瑞及汽车零部件配套企业为主的装备制造、以方特为代表的、以美的为代表的家电等四大支柱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