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工业总量翻一番——再造一个工业宁夏

5年工业总量翻一番——再造一个工业宁夏
“工业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加快宁夏发展的战略选择”,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建国在九次党代会上一语中的。全区上下把发展壮大工业总量作为第一要务,使“工业强区”战略快马加鞭。
结构调整进展神速产业产品优化升级
5年前,宁夏工业结构不合理,“原字号”产业比重仍然很大,精深加工程度低,新兴产业发展不快,经济增长仍在粗放型的轨道上奔跑。对此,宁夏通过技术改造、产品创新、集约经营等方式提升传统产业,发展优势产业,培育支柱产业,淘汰落后产业,积极推动工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呈现出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非公有制工业比重不断提高和重点工业行业集中度增强的良好发展态势。2006年,宁夏一二三产业增加值比重由21.2∶41.6∶37.2调整为11.2∶49.2∶39.6,三大产业结构出现了以工业为主导的历史性转变。
通过实施“品牌战略”,增强企业的自主开发和创新能力,促进了传统产品的升级换代,提升了工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钽、铌制品,子午胎轮胎,电解铝,双氰胺,活性炭,石灰氮,化学原料药,羊绒及制品,枸杞制品等,成为全国产量较大、质量较好、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产品。目前,宁夏已拥有3个中国名牌产品、15个国家免检产品、2个中国驰名商标和154个宁夏名牌产品。仅占全区规模以上企业14.9%的名牌产品生产企业,销售总额和出口额分别占全区工业企业的19.6%和64.9%,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7.2%,拉动工业增长6.7%。
骨干企业快速成长循环经济初露峥嵘
宁夏从抓大做强和扶小扶优两个方面入手,使一批强优企业迅速发展壮大,成为宁夏工业经济的龙头企业;中小企业在政策扶持下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
对石化、冶金、电力、煤炭、机械、建材、医药、轻纺等8大行业、30户骨干企业重点“关照”,在技术改造、技术创新、资源配置等方面予以倾斜,扶持其做大做强,实施“双十工程”战略,鼓励支持企业进行跨地区、跨所有制和跨领域的并购重组,使神华宁煤集团、宁夏建材集团、中冶美利纸业等产业集团横空出世,对工业的支撑和带动作用十分明显。形成了宁夏电力公司、长庆采油三厂、青铜峡铝业集团有限公司、神华宁夏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一批销售收入过20亿元、30亿元、50亿元甚至100亿元的大企业。去年底,长庆采油三厂和宁夏电力公司年销售收入双双突破100亿元,改写了宁夏没有年销售收入过百亿元企业的历史。
按照“增加数量、提高质量”的目标,实施扶优扶强措施,选择一批成长性中小企业予以重点培育,使中小企业成为工业经济增长的生力军。据统计,2005年全区中小企业共完成工业总产值421亿元,占全部工业的65.67%;实现利润21.6亿元,占92.23%,分别比“九五”末增长66%和238%。
面对市场和环境巨大压力,宁夏坚持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强对电力、冶金、建材、有色、造纸、化工等高耗能行业的资源消耗和节能管理,积极探索和实践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培育了一批资源消耗少、利用效率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先进企业,治理达标了一批工艺技术落后、高消耗、污染严重的企业,初步实现了废弃资源“减量化、再利用、可循环”。2000年到2005年,每亿元工业产值能耗下降3.18%,电力消费量下降4.76%;同时消耗单位能源创造的价值在逐年提高,2005年每吨能源消费实现工业总产值比2000年增长46.53%。
技改扩建强筋壮骨工业园区招财引凤
工业经济增长要实现从粗放型发展模式到可持续发展模式的“蝉蜕”,技改创新是最为有效的引擎。宁夏先后组织实施佳通轮胎公司150万套全钢载重子午胎、小巨人机床公司高档数控机床、青铜峡铝业集团公司一二期和四期环保节能改造等一批重大技术改造项目,有效增强了工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2001年至2006年,全区工业累计完成投资800多亿元,其中工业技术改造完成投资近250亿元,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对工业的贡献率达50%以上。
全区各地、有关部门以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为突破口,以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为着力点,园区建设稳步推进,基础设施基本完备,进驻企业日益增多,产业集聚态势初显,已成为推动全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目前,宁夏已建成国家级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1个,各类开发区、园区21个,入园企业1561户,引进外来投资企业113户,占全区外来企业的68%。
宁夏工业发展脚步矫健:全区完成工业总产值由2001年的327.3亿元增至2006年的706.98亿元,增加值由102.2亿元增至288.32亿元,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由84.8提至150.91,工业对GDP贡献率由2001年的33.7%提高到2006年的60%以上。短短5年,宁夏工业总量翻了一番,相当于再造了一个工业宁夏。
来源:宁夏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