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部门动态

建设新青海 喜迎十七大之经济篇

日期:2007-10-08
建设新青海 喜迎十七大之经济篇

建设新青海 喜迎十七大之经济篇

工业“领跑”全省经济快速发展

  如果说青海工业在上个世纪只是奠定了基础,那么我们可以说从本世纪开始,工业正在起飞。

  从党的十六大以来的五年,我省工业增加值由2001年的90亿元提高到2006年的263亿元,年均增长17%以上;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不到30%提高到41.2%;规模以上工业利润由5.3亿元提高到120亿元;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从2001年3.2个百分点提高到2006年的7个百分点。特别是2006年,工业经济实现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三个突破,一是工业增加值占全省经济总量的比重首次突破40%,达到41%;二是工业企业实现利润首次突破100亿大关,达到120亿元;三是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首次突破100亿元,创造了新纪录。工业的重要地位进一步显现,成为推动全省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项目建设是增长引擎

  五年来,是青海工业发展史上投入力度最大的时期。从2002年开始,我省坚持“抓大、扶强、活小、退劣、减负”的原则,加大国有企业改革和国有资本战略性重组力度,加快优势资源开发,一大批重点工业项目相继投产。公伯峡、拉西瓦、尼那、直岗拉卡、康扬、苏只等大中型水电站、百万吨钾肥、涩宁兰天然气输送管道、90万吨纯碱、铝电联营、盐湖提锂及资源综合利用、30万吨天青石采选、赛什塘铜矿、庆华集团100万吨煤化工、桥头铝电二期等资源开发重大工程相继建成或开工建设,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形成。

  企业改革深化,效益猛增

  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我省加快国有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国有企业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及企业经营机制发生了根本性转变;特色产业不断壮大,一批优势企业快速成长;以资源性产品精深加工为重点的制造业有了飞跃式发展,支柱和优势产业占全省工业的比重明显提高,大企业战略初显成效。

  2006年,全年四大支柱产业创造增加值142.10亿元,比上年增长17.7%。其中,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46.81亿元,增长5.5%,水力发电业21.52亿元,增长23.8%,有色金属业54.45亿元,增长22.0%,盐化工业19.32亿元,增长31.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20.25亿元,比上年增长70.9%。在32个行业中有27个行业保持盈利,利润过亿元的行业有7个,青海油田、西部矿业、中铝青海分公司、盐湖集团、桥头铝业、西钢等6户企业实现利润103.5亿元。

  循环经济成新“亮点”

  2005年11月,我省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被列入国家第一批13个循环经济试点产业园区之一,试验区发展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在做大做强钾肥产业的同时,延伸“油气-盐化工”、“煤-焦-盐化工”、“煤化工-盐化工-建材”、“有色金属-天然气-盐化工”和“铁矿-焦炭-钢铁”五大循环产业链,促进钾、钠、镁、锂、硼等盐湖资源的深度开发。

  以此为契机,全省资源开发进入转型期,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正在被摈弃,实行低消耗、低排放和循环使用正在成为全社会新的经济观、价值观、生产观和消费观。

  招商引资注入活力

  工业经济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招商引资环境进一步趋好。几年来我省通过搭建招商引资平台,先后引进中信国安、浙江玻璃、江苏远东集团、亚洲硅业等一批国内外大型企业参与青海优势资源开发和结构调整,为工业经济的发展带来新的观念和管理、资金、技术、人才,带来新的活力。

  成功打造的“青洽会”、“环湖赛”以及“藏毯节”已成为我省招商引资的重要战场。五年来,吸引外资呈现数量增多、项目增多的趋势。从2001年到2006年累计引进省外到位资金427亿元。特别是去年,实际到位资金首次突破百亿元,达到109.3亿元,较上一年增长16.8%;同时,全省外贸进出口总值创历史新高,达到6.52亿美元,五年年均增长25.4%。(作者:张月环)

  农家日子越过越舒心

  ●2001年,全省农牧民人均纯收入1610元,2006年,已经增加到了2358元。预计2007年农牧民收入能够保持7%的增长速度。

  ●自2002年起,累计为农牧区群众办实事70余件。2004年,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阳光工程。2005年,我省免征了农业税,提前三年实现了中央提出的农牧民农业税零负担目标。

   五年前的秋天,西宁城北区二十里铺镇石头磊村的鲍玉花建了两个塑料温棚种鲜花,春节期间,娇艳欲滴的香水百合、唐菖蒲俏销西安、上海等外省市,短短数月两个温棚竟给她家赚来了1.2万元。现如今,西宁市郊、湟水谷地如鲍玉花般种蔬菜、鲜花、中药材,搞特色种植的农民越来越多。这个国庆节,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倒淌河乡的牧民尕保怀揣牛羊贩运的八千元钱到省城西宁买家电,“嚓嚓嚓”一张张百元钞从尕保手中滑过,这美滋滋“数沓沓”的感觉好似在诉说着“环湖地区高效畜牧业”的魅力……

  十六大以来的五年,我省紧紧围绕“三农”主题,进一步深化农村牧区各项改革,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扩大,农牧业基础地位不断加强。特别是围绕特色搞调整,依靠调整促特色,全省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经济作物占总播种面积的比重提高到六成以上,川水地区的设施农业、浅山地区的避灾农业、脑山地区的效益农业蓬勃发展;在东部河湟地区、环青海湖地区、柴达木盆地和青南小块农业地区四大种植业区内,以春小麦、青稞、春油菜、蚕豆、豌豆和马铃薯六大作物效益丰厚,互助、湟中、大通等县成为我省杂交油菜、优质蚕豆生产基地;东部干旱地区形成重要的马铃薯和中藏药材生产基地;民和、乐都、化隆、贵德、尖扎、河湟沿岸成为杂果生产基地;西宁、乐都、格尔木形成反季节蔬菜生产基地。如今,全省现已初步形成了3大高效农业产业带,一批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和城郊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相继建立。

  五年来,传统的牧业生产方式正在向现代牧业生产方式转变。全省突出以奶牛、肉牛羊、猪为重点的畜种改良,藏羊品种选育和牦牛复壮,加大种畜冻精引进推广力度,畜牧业生产结构进一步优化。畜牧业合理确定了区域布局,全省现已形成7个优势畜产品产业带,“西繁东育”、“自繁自育”规模不断扩大,贩运牛羊交易频繁。牧区六州在种草养畜和牛羊育肥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农区畜牧业发展迅猛,牛羊贩运育肥规模不断扩大。全省初步形成了青南以藏羊、牦牛为主;环湖以改良羊为主的现代高效畜牧业生产格局,牦牛存栏数为全国第一位,畜牧业生产保持稳定发展。

  这五年,也是我省农牧区群众增收最快、最得实惠的五年。贯彻“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相继出台。全省300余万农牧民不仅享受到了免征农牧业税的实惠,而且培育壮大特色经济、加快发展温棚经济、拓宽提高劳务经济、优化提升龙头经济成为四大增收亮点。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许多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中介机构,带动千家万户农牧民发展特色农牧业,产生出可观的经济效益。五年来,全省劳务输出如火如荼,“阳光工程”培训高歌猛进,知识型、技术型农牧民不仅拓展着自己的挣钱渠道,还在不断提高与影响着自身与他人的素质,通过劳动技能培训等措施,平均每个外出劳动力年新增收入300元。(作者:韩惠朋)

  旅游,尽显青海大美

  今夏,王先生在电视上看到青海湖沙岛国际沙雕节的新闻后,专程从郑州飞到西宁。这样的行动也是为了证实自己三年前对青海湖沙岛旅游前景的预言:只要规划开发好,沙岛的吸引力不亚于别的王牌景点。走近沙岛国家4A级旅游景区,王先生忍不住感叹:青海旅游大发展,年年都有新感觉!

  这五年,先不说“青洽会”、“环湖赛”等大型节会对旅游业的拉动,单看看街头林立的星级宾馆,报纸媒体大规模的旅游信息广告,互助、循化、贵德的特色“农家乐”,还有那热热闹闹开来飞去的旅游专列与旅游包机……青海人已然置身于旅游业大发展的“包围”中。

  的确,从第三产业的优势产业,到第三产业的龙头产业地位的确立,再到“打造高原旅游名省”战鼓的擂响。这五年,旅游业作为青海的一个优势产业,进入蓬勃发展、生机无限的春天。这其中,最大的引擎就是观念先行,全社会对旅游业这一朝阳产业的前景有了统一的认识,举全省之力全民办旅游的高潮迭起。五年来,我们以青海湖、鸟岛、沙岛为支撑,以三江源生态旅游区为延伸,着眼于构建青藏铁路世界顶级旅游带,打造了一大批具有青海特色的旅游品牌。全省A级景区已经发展到13个,其中有6个4A级景区,3A级景区4个,2A景区3个。全省现有旅游直接从业人员3.1万人,间接从业人员15.5万人。国际旅行社达到17家,国内旅行社有158家,建成旅游星级宾馆103家,初步形成了包括食、住、行、游、购、娱等要素为主体的旅游产业体系。特别是乘着2005年全省首次旅游发展大会的东风,在“抓旅游就是兴产业、抓就业、调结构、促开放、抓文化”主导思想引导下,加大投入,科学规划,加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旅游外宣营销力度,加快了优势旅游资源向优势旅游经济的转变。

  有数据显示,全省的旅游总收入从2002年的15亿元上升到2006年的35.69亿元,游客人数由2002年的百十万人次,到2006年超过800万人次。2006年,全省接待入境旅游者4.2万人次,接待国内旅游者810.34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1325万美元,国内旅游收入34.63亿元。而今年1月—8月份,全省接待入境旅游者3.61万人次,同比增长18.7%;接待国内旅游者828.56万人次,增长23.4%;旅游外汇收入1159.65万美元,增长20.8%;国内旅游收入36.89亿元人民币,增长33.4%;实现旅游总收入37.8亿元人民币,增长33.1%。旅游业促进和带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日益凸现。打造旅游名省高瞻远瞩的决策,也正在将全省旅游业带入一个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少了误把青岛当青海的尴尬,多了“大美青海”的自信。自2002年一路踏歌而来,旅游业的发展极大地张扬了青海的名气。今天,您只需随便进入一个网站,关于游青海、骑行青海的照片、文字目不暇接,也让我们对青海向高原旅游名省的迈进充满信心!(作者:韩惠朋)

  特色经济精彩纷呈

  在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上,省委书记强卫提出:要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必须坚定不移地发展特色经济,这是我们扬长补短,发挥比较优势,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选择。这段话引起了与会代表的共鸣,也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没有特色,就没有生命。”基于这个共识,在过去的五年里,我省充分利用地处青藏高原自然资源富集、生态环境独特、民族文化多元等优势,构建了特色经济发展雏形,盐湖化工、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藏医藏药、高原特色农牧业的发展开始进入新的阶段。

  特色工业势头强劲

  五年来,青海着力发展特色经济,不断壮大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通过结构调整和多元化投资,构筑五大产业链,形成了特色经济的基本框架。在盐湖钾盐开发的基础上形成了镁、锂、锶、硼等资源综合开发相结合的盐化工产业链;将水电资源开发与有色、冶炼工业相结合形成了高载能工业产业链;油气开发和油气化工形成了产业链;将高原生物资源保护、种养与加工增值相结合,形成了以中藏药、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物制品为主的生物资源开发利用产业链;将旅游资源开发与食、宿、行、娱、购结合起来,形成了旅游经济产业链。如今,我省特色工业已有一定基础,石油天然气、电力、有色金属、盐湖化工等产业已具有一定规模,部分产品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以高原生物资源加工为主的轻工业、医药工业也在逐步兴起。

  丰富的优势资源形成了在全国领先的产业。目前,我省的盐湖化工产业在全国独领风骚,已形成了独具领先地位的钾、锂、镁、硼酸四大产品系列。钾肥全国消费量是1000万吨,三分之二靠进口,国产的三分之一中98%在青海;中信国安、青海锂业等企业已形成了3-5万吨硼酸生产能力,硼酸产量占全国份额的30-40%,未来3-5年内将达到10万吨生产能力,届时将占全国份额的三分之二以上;由中信国安建设的2万吨碳酸锂项目,是我国惟一的碳酸锂项目,同时,盐湖集团的万吨碳酸锂项目也已开工。柴达木盆地无疑将成为我国锂产业的基地。同时,镁系列产品也已有数家企业进入产品的中间试验阶段。

  以水电为基础的电和高载能产业的发展也成为一大亮点。目前,青海水电装机达到550万千瓦,还有150万千瓦的火电,到2010年,全省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000万千瓦。依托电力优势,高载能行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全省有100万吨电解铝能力,在全国占第三位。

  特色农牧业让农民得实惠

  在过去的五年,我省充分利用冷凉性气候特点,一方面通过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开发高原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创出一批具有青藏高原特色的农畜产品和名牌产品。另一方面不断调整农牧业生产区域布局,积极促进农畜产品加工、储运、保鲜、营销产业发展,形成贸工农一体化经营机制,培育和扶持了一批特色农畜产品加工业,农牧业产业化步伐加快,带动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转变。

  在发展特色农牧业中,我省按照优质化、规模化、品牌化的思路,通过引进、培育、示范、推广农牧业新品种等科技手段,有力地促进了结构调整,以优质的农畜良种取代了低产低效的传统品种。全省共引进、推广农牧业动植物新品种60余个,农作物良种覆盖率接近90%,将杂交油菜推广到了海拔2900米的地区,仅杂交油菜一项就新增收益3亿元,从而为优质高效的特色农牧业发展奠定了科技保障。围绕特色农畜产品经营销售,应运而生的大批农牧业产业化组织带动了特色农牧业的规模化种植、养殖,去年全省杂交油菜的推广面积已经突破了80万亩,脱毒马铃薯推广面积突破了70万亩,设施农业面积突破了5万亩,建成了畜牧业养殖示范小区73个。形成了以“循化线辣椒”、“乐都蔬菜”、“互助马铃薯”、“西宁胡萝卜”等特色种养业为主的专业村、特色村,初步形成了具有特色优势的产业带。(作者:张月环)

  走向科学发展的春天

  十六大以来的五年,是青海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五年来,全省经济保持两位数增长,结构不断优化,效益显著提高,总量实现翻番。全省经济总量比2001年翻了一番,2006年达到641亿元。人均生产总值在2004年突破1000美元后,2006年达到11753元。2006年全省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83.04亿元,比2001年增长1.55倍。

  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明显。作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发展特色经济的首要基础性工作,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投入了大量资金进行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和产业建设发展。“十五”期间,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达到1417亿元,是“九五”时期的2.4倍。

  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能力增强。工业投资连续两年保持强劲增长势头,同时,工业投资的结构得到改善,其主要标志是制造业投资和以节能降耗为主要内容的改建和技术改造投资快速增长,增速分别达到了80.8%和43.9%,占工业投资的比重分别达到30.7%和20.7%;轻工业增速开始大大超过重工业的增速,标志着青海工业经济结构调整已经开始取得明显成效。

  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初步扭转了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长期以来低于GDP增幅的状况,投资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双轮驱动”作用初步显现。

  农牧业结构得到优化。2006年全省实现农牧业总产值69.6亿元,薯、油、豆、药、菜、花等特色农作物种植面积比重由2000年的40%扩大到2006年的78.8%,畜牧业增加值占到第一产业增加值的59%。

  旅游业快速发展。仅2007年上半年,全省实现旅游总收入l7.11亿元,同比增长31.4%,有力地带动了餐饮、住宿、交通、娱乐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来源:青海日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版权所有   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办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洪湖西路16号    邮编:401121    电话:023-67575000

全国粮食流通监管热线:12325    易地扶贫搬迁咨询电话:023-67575148    虚拟货币“挖矿”投诉举报电话:023-67575292

渝ICP备08000498号-10    网站识别码:5000000043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16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