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为区域合作倾力构建“三基地一中心”
潮起北部湾,弄潮看广西。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推动下,顺潮而起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使拥有独特区位优势的广西迅速跃上潮头,逐潮赶浪,挥写参与和推进中国与东盟大开放大合作的雄浑新篇。
其间,一个被表述为“三基地一中心”的全新词汇,频频见诸于媒体并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顺应多区域合作需求
“三基地一中心”浮出水面
位于北部湾顶端的广西,在秦汉时期就借潮出海,那时连结着东盟以致更远的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北部湾广西沿岸就是重要发端。
当北部湾再度起潮时,历史就不是简单的重复了。先是西南各方合作、泛珠三角合作,继之是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中越“两廊一圈”建设,终于,更大范围的合作――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及与之相伴随的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呼啸而来。特别是一年一度的中国―东盟博览会从2004年花落南宁后,广西在各方瞩目中开始亮相!
广西与东盟海陆相连,地处华南、西南和东盟三大经济圈结合部,区位独特因而使命与责任也非同一般,因此,中央高层明确指出:广西要抢抓机遇,努力建设成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区域性物流基地、商贸基地、加工制造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
“三基地一中心”,是中国与东盟的共同需要。
事实上,在“三基地一中心”正式提出的前不久,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刘奇葆便于去年7月在首届“环北部湾经济合作论坛”上,提出了中国―东盟“一轴两翼”的区域合作战略构想。
这个战略构想,显示出广西决策者的前瞻思维与宽广视界。有了这样的思维与视界,便能更好领悟中央“三基地一中心”的战略要求,进而更好地实施“三基地一中心”的战略性建设。
潮起浪涌
“三基地一中心”建设如火如荼
中外媒体都已注意到北部湾开放合作的风生水起。
在一定意义上说,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曾长期处于后发展状态的广西,就一直为改变现状而在基础建设方面奋起追星赶月:在崇山峻岭中修建成由桂林直达大海的桂海高速公路,扩建和提升北海、钦州、防城港三个海港的档次与规模,加上此前建成的连接着大西南的南昆铁路,构成了广西海陆并举、路港一体的西南出海大通道。这成为“三基地一中心”战略性建设的演练与前奏。
如果说,广西上个世纪对路港交通的建设更多是出于不甘落后的激情,那么,近两年来,广西对沿海建设的整体强力推进,便是体现着服务中国与东盟合作的时代理性和抓住机遇发展自身的清醒认知。
广西近两年筹措100多亿元完善沿海基础设施,同时着手推进体制创新。在去年春成立了广西北部湾规划建设管理委员会,统筹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的资源组合和整体运作。今年春又将沿海三港整合而成广西北部湾国际港务集团有限公司,并组建了广西北部湾开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
成立被称为“湾办”的广西北部湾规划建设管理委员会,目的是办好广西北部湾区域的事情。一年多来,“湾办”活跃在中国与东盟、广西与邻省、商界与媒体等之间,努力催生并服务于“基地”与“中心”。
不妨看看商贸与物流基地建设。为推进这一建设,设立保税物流中心至为重要。在作为中国―东盟博览会举办地和重要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南宁,已着手为中国与东盟合作打造“无水之港”,目的是将南宁、北海、钦州和防城港四市物流实现联动,提供完善的进出口货物订舱、报关、仓储、中转、配送等功能,实施“口岸分拨、多点申报、一次放行”的新型物流大通关模式,从而带动整个广西北部湾新区的全面开放开发,成就中国与东盟“物流基地”。
在拥有中国名关友谊关的凭祥,规划面积达17平方公里的中越边境经济合作区,将实行“两国一区、境内关外、封闭运作、政策优惠、管理便利”的运行模式,分为边境贸易区和物流加工区两大部分。中外客商正纷纷入区合作共建。一个投资11亿元规模居西南地区数一数二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凭祥物流园,正展示着现代物流风采。
在地处中越边境建市仅4年的崇左市,物流与商贸日益火爆。建市前,这里交通不便,闭塞偏远,对外往来鲜有人知。如今,法国的康密劳、日本的住友、泰国的东亚和香港中信及海螺等著名企业纷纷进入,国外特别是越南、新加坡、泰国、柬埔寨等东盟国家客商,更是有如穿梭。该市连年外贸出口量居广西第一,去年边境贸易成交总额首次突破50亿元大关。借着面向东盟开放开发,崇左变了。
在加工制造业方面,国内外一批大企业已闻风而动,捷足先登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中石油1000万吨炼油项目和广西与印尼合作的金桂林浆纸一体化项目已落户钦州;首期投资超过10亿元的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公司北海产业园正式开工建设;大海粮油等东盟国家进来合作的现代项目,已在防城港显示生命力……
“三个基地”建设的积极推进,生发出丰富的信息。已举办过三届并将继续举办下去的中国―东盟博览会及商务与投资峰会,成为中国和东盟信息与文化的交流“盛宴”。广西正由往日信息的边缘地区向相关信息的热点地区转变。
这里不仅时刻产生着富于区域性甚至全球价值的经济合作信息,而且,各种媒体的相互活动也频频在这里举行。其中,人民日报社主办的中国―东盟媒体高层研讨会,就连续两届在南宁举行;一批国内权威信息产业问题专家和全球品牌信息技术企业代表,也在新华社参与的《构建中国―东盟(广西)信息交流中心研讨会》上建言献策。
可以预期,当广西真正成为中国与东盟的信息与文化交流中心时,中国与东盟将亲如一家,广西当更加瞩目于天下。
更上层楼
建成“三基地一中心”还需多方支持
正如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还需假以时日一样,中国与东盟“三基地一中心”在广西的建成,也是一项需要众多参与者倾注更多热情与智慧的宏大工程。
可喜的是,相关各方的热情与积极性都在不断提升。
因为东盟看上并认定了正快速发展着的中国,因而也就看上了作为重要枢纽的广西。继越南之后,东盟各国正纷纷在南宁设立领事机关或商务机构,以利交流与合作。
在中国高层,对广西这个“枢纽”作用的高度重视,已广为人知。新近一年多来,中国党政领导多次明确要求广西加快开放开发步伐,并发挥好“三基地一中心”作用;各部委、各省区市政要踏访和视察广西的新闻,更是频频占据着当地报纸的头版。
对于拥有近5000万人口的广西来说,几乎人人都直接间接的为“三基地一中心”建设尽职尽力。为优化开放合作环境和改善民居卫生水平而进行的广西城乡清洁工程,就是一个例证。这个已触及官民心灵并广泛引起好评的“清洁工程”,已超越清洁本身而产生联动效应。人们从一批因“扫地不力”而受到严肃惩处的官员问责案例中,深深感受到广西更高远的文明追求,感受到广西干群为加快建设“三基地一中心”而表现出来的统一意志和坚强决心。
与此同时强力推进的,还有广西机关行政效能建设工程。为对机关行政效能实现有效监督,广西电子监察系统已实行区、市、县三级联网。所有行政许可和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咨询、申请、受理、办结、领证的全过程,都在电子监察网上受到直接监督。超时办结的事项,责任人(承办人)将受到责任追究。
广西协调推进的软硬环境建设,已日益深入人心。一次,打的看到车厢内贴着提醒乘客不要将废弃物丢到窗外的“温馨提示”,便问司机:如乘客不守规则乱丢废物怎么办?他毫不犹豫地回答:我首先会劝说他不要这样做,如乘客丢了,我会设法停车让他捡起来,或帮他捡起来。
连普通出租司机都有这种意识,南宁前不久捧回“联合国人居奖”的荣誉,就不足为奇了。
也是这个司机,当再问他广西能否建成中国与东盟的“三基地一中心”时,原估计他对此会不置可否或模棱两可,没想到他爽快的回答却洋溢着自信与自豪。他说:我相信只要再过几年时间,广西决不会让人失望!
那么,给予广西相应的时间和更大的信任与支持吧。与潮共舞的广西,对此作出高分答卷之日,将是中国与东盟走向更高层面和更大空间的合作之时。
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