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粮食局:国际米价“发烧”四川米价未“感冒”
“尽管国际米价风起云涌,但尚未波及到我省”。昨(1)日,记者在省粮食局看到的《四川省粮油价格监测周报表》显示,截至3月25日,标一中籼米零售价格为3.05元/公斤,比2月同期增加1.94%。“这是一种合理涨幅”。省粮食局调控处处长王海林表示。
口粮有余无须惊慌
在成都的伊藤洋华堂、王府井、百盛等商场的超市内,记者看到,琳琅满目的大米摆满货架,普通散米3.1元/公斤,东北珍珠米3.8元/公斤,在国际市场上价格涨势最猛的进口泰国香米11.4元/公斤。售货员说:“大米的货源充足,价格没有什么变化。”
“会受到国际市场影响,但不会太大。”——省农业厅总农艺师牟锦毅这样预测我省米价走势。我省每年口粮消费约280亿公斤,而去年我省粮食产量达到345亿公斤,今年力争达到346.5亿公斤。他认为,由于我省口粮供应充足且有富余,米价不会有太大波动。
王海林也表示,从供给看,我国、我省大米基本以自产自销为主,只有少部分的泰米进口。“泰米面对的是中高档市场,老百姓的生活用米不会受到太大影响”。从政府储备方面看,国有储备粮能确保全省城镇居民3个月的口粮,“只要不出现大的抢购潮,我省粮食维持到产新没有问题”。
省内最大的大米加工企业川粮米业总经理贺绪军告诉记者,该企业目前的库存与往年同期基本持平,市场供给批发商的2007年的新米价格也保持在每公斤2.74-2.76元,并未出现大幅上涨。
抓生产强监管
有专家预测:未来几个月,国际米价有可能继续上涨40%。那么,我省粮价能否稳得住?如何减轻本轮国际市场米价上涨对我省粮食市场的影响?“当务之急是抓好生产”。省农业厅粮油处处长杨祥禄表示,目前我省小春生产形势较好,但仍然面临病虫害高发的威胁,在农资价格上涨、“拉尼娜”气候等众多不利因素的影响下,大春形势也较为艰巨,“所以,各级农业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农业生产,把春耕生产作为压倒一切的任务来抓”。
“还要加强市场监管”。牟锦毅表示,目前正处于“青黄不接”之际,农民手中的大春余粮有限,小春尚未产新,粮食基本集中在商家手中。即使粮价上涨,农民也受益有限,因此,“必须严厉打击商家的投机行为,避免引起消费恐慌”。
来源:四川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