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深入推进为民服务体系建设

昆明市深入推进为民服务体系建设
昨天,在昆明市深化为民服务体系建设新闻发布会上,市委组织部副部长曾令衡通报了近年来昆明市深化为民服务体系建设的情况。
一、全市“为民服务中心”建设基本情况
(一)建立了覆盖广泛的为民服务网络体系
2004年,在全省实施“云岭先锋”工程中,市委组织部在借鉴外地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昆明实际,提出在各乡镇(街道)建立“为民服务中心”,把它作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践行党的宗旨、扎实做好联系和服务群众的一个有效载体,来深入推进。初步计划是“一年试点,两年推广,三年普及”,计划第一年在全市建立3个试点,第二年14县(市、区)各建立1个试点,第三年全面推广。实践结果出乎意料。2004年全市就建立了112个“为民服务中心”,2005年达到144个,2007年达到136个,实现了乡镇(街道)全覆盖;全市1586个村(社区)建起了1476个“为民服务站”,覆盖率达到93.06%;同时,各乡镇(街道)、村(社区)均组建了各种形式的“党员为民服务队”, 基本形成了以县(市、区)便民服务中心为节点、乡镇(街道)“为民服务中心”为枢纽、村(社区)为民服务站(点)为延伸、为民服务队为触角、社会力量为补充的为民服务网络。
(二)“为民服务中心”为人民群众办了大量实事
接件数多,办结率高。截止2007年底,全市“为民服务中心(站)”共为受理群众服务事项达613506件,共计办结603271件,办结率为98.33%,开展民情恳谈次数57292次,收集民情民意64655条。从统计情况看,全市“为民服务中心”为群众办理的各种服务事项逐年呈递增的趋势,2005年比上年增加45.08%,2006年比上年增加27.33%,2007年比上年增加28.88%;同时,“为民服务中心”每年具体办理的各种事项也保持了高办结率,2004-2007年办结率都保持在98%以上;民情恳谈的次数及收集到的民情民意数量每年也有所增加。
“为民服务中心”办理的事项关系民生,涉及群众利益的方方面面。“为民服务中心”为群众服务的各种事项中,主要有咨询服务(例如法律咨询、农业科技咨询、办事指南、劳务信息咨询等)、矛盾纠纷调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以及其它综合服务(例如办证服务、土地管理、公益事业、计划生育、农村低保、临时救济、自来水安装、有线电视安装调试、合作医疗、法律援助等等)。其中咨询服务和综合类服务最多,占到了所有服务的90%以上。小到提供信息咨询,大到调处矛盾纠纷,全市各乡镇(街道)“为民服务中心”为群众办了大量实事好事,关系民生,涉及群众利益的方方面面。
二、“为民服务中心”的组织结构、运作特点、服务方式和工作成效
组织结构。一是打破乡镇职能部门条块分割格局,把与群众办事密切相关的部门全部纳入中心,变分散办公为集中办公,做到人员进中心、公章进中心、所有手续进中心。乡镇党委书记兼“为民服务中心”主任,乡镇长兼副主任,乡镇党委、政府其他班子成员轮流值周带班,负责中心日常运转。二是根据群众需求和工作需要,在为民服务中心设置信访接待、农林科技、信息咨询、计划生育和民政服务等各类窗口,并结合实际需要,适时合并或撤销没有服务业务的窗口。三是以乡镇职能部门业务骨干为核心,以乡镇其他党员干部为补充,广泛组建文化、科技、医疗卫生、法律援助等各种类型的“为民服务队”,定期不定期进村入户开展民情恳谈、提供各类服务。
运作特点。一是整合行政资源。“为民服务中心”着眼于调动和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组织优势,整合政府行政资源和社会服务资源,通过直接或代办等方式为群众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形成了开展为民服务工作的合力。二是办事公开透明。“为民服务中心(站)”采取发放服务指南、公布服务电话等方式,把服务内容、标准、程序、时限、责任等事项向社会公开,全面推行服务承诺、首问首办、全程代理、限时办结、及时反馈等制度和做法,不断提升服务的质量和效能。三是服务范围广泛。适应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为民服务中心”不断把公共文化、医疗、法律援助等服务引入为民服务中心,为群众提供更多的服务。同时,努力培育、扶持和引导各类社团、行业协会、中介组织等社会组织健康发展,积极引入社会力量参与为民服务工作。
服务方式。一是窗口服务。对于群众的服务需求,实行“一窗式受理、一站式办结、一条龙服务”,做到简单问题直接办、复杂问题协同办、原则问题请示办、遗留问题分类办、突出问题督查办,变群众办事跑多道门为进一道门、多次跑为一次跑。二是上门服务。适时派出“为民服务队”,深入群众提供服务,实行“六到户”,即:党的政策宣传到户、民事纠纷调解到户、移风易俗教育到户、群众意见听取到户、农业科技帮扶到户、扶贫济困慰问到户,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
工作成效。通过四年的实践,“为民服务中心”已成为群众满意的“民心工程”,其工作成效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解决了社情民意表达不顺畅、群众上访不断的老大难问题。“为民服务中心”上拓机关,下延村社,横联站所,三级联动,大力推行“一线工作法”,使无人过问的事有人主动办,群众不知怎么办的事有人牵头办,基本上做到了事事有落实、件件有答复,有效畅通了社情民意的表达和协调机制,赢得了老百姓的欢迎。以嵩明县杨桥乡为例,“为民服务中心”工作开展至今,全乡未发生一起群体性越级上访事件,而这之前全乡曾经是出名的上访户,集体上访、越级上访频频发生。从无到有,一前一后,二者形成了鲜明对比。二是部分解决了一些基层组织服务越位、错位、缺位的问题。随着农村税费改革和乡镇综合改革的推行,一些基层组织职能转变缓慢,在生产指导、结构调整上“越位”,在政事、政企关系上“错位”,在公益服务、社会保障上“缺位”,服务“三农”的主要职能有滞后或弱化的现象,由此带来许多不和谐因素。“为民服务中心”通过整合资源、优化流程、重心下沉、主动服务,变单纯的“便民”服务为综合的“为民”服务,一定程度能够解决基层组织服务越位、缺位和错位问题。
通过几年的实践,加强“为民服务中心”建设、构建为民服务体系这项工作得到了群众的认可和好评,“为民服务中心”已成为我市基层党员、干部践行党的宗旨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有效途径,成为各级党组织深入开展“云岭先锋”工程的重要抓手,成为我市的一个党建品牌。4月7日,市委常委会对于深化为民服务体系建设工作进行了研究部署,省委常委、市委书记仇和要求以市委市政府文件制定和下发《关于深化农村为民服务体系建设的规定》,大力推进农村为民服务体系建设,让其成为方便群众、服务群众的永久性实事。今后,我们将按照市委优化软环境建设、建设服务型政府等方面的要求,坚持不懈地深入推进为民服务工作,进一步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先进性,切切实实让人民群众得到实惠。在此,也真心希望媒体更多地关注和宣传党建工作,特别是深化为民服务体系建设这项工作,帮助我们总结经验、改进不足,切实把这项工作做深做透做实做好。
来源:新昆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