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务公开 渝快办 互动交流 专题专栏
首页 > 部门动态

西藏藏族企业家队伍不断壮大

日期: 2008-05-07
字体:

45岁的慈仁尼玛是拉萨企业界有名的"救火厂长",在1995年之后的十年内,他先后被委派到拉萨市工业品批发公司、服装公司、医药公司、农机修造厂、地毯厂等多家企业任厂长或经理,使这些陷入困境的企业迅速扭亏为盈。

如今,已是西藏拉萨地毯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的慈仁尼玛说,自己并非"妙手回春的神医",只是自己比别人更善于学习,更善于用市场的理念去经营企业。

跟慈仁尼玛一样,35岁的多吉罗布也是一位精于市场之道的"高手",作为西藏自治区唯一一家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主业的上市公司生产经营负责人,他所在的西藏天路交通股份有限公司目前的资产总额已达19.63亿元,较公司成立时增长了848%;共分配给各股东现金红利1.04亿元。

多吉罗布说,只有市场的手段,才能让"钱生钱,利滚利"。

在西藏,市场经济的理念正逐渐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走向市场,投资创业。藏族企业家队伍也随之不断壮大。

据西藏自治区工商局统计,到2007年底,西藏有私营企业4236家,从业人员8.1万人,注册资金139.6亿元,分别比2002年增长210%、313%和350%。这些私企中,90%以上是藏族老板。

西藏自治区工商联会员处副处长李岩说,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激发了西藏人的创业热情,他们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如藏医药、藏毯、藏餐、手工艺、旅游产品等"颇有建树"。

"藏族人更了解西藏的文化传统与资源禀赋,他们比汉族人更有天然的优势去经营和管理西藏的一些特色行业。"李岩说。

他认为,西藏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的改善及需求的增加,也为创业者提供了很多商机。

统计显示,西藏自治区的国内生产总值已连续6年保持12%以上的增长速度,2007年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实现可支配收入11131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也达2788元。西藏经济正由过去单纯国家投资拉动的外援型发展进入国家投资、自我消费和进出口共同推进发展。

另外,随着西藏交通条件的改善,特别是青藏铁路建成通车所带来的人流、物流和信息流的增加,打破了西藏的封闭状态,使西藏融入了全国大市场。

今年43岁的多拉原是西藏日喀则市曲美乡宗村的木工,1982年他贷款购买了汽车开始跑运输,起初专为日喀则百货大楼从上千公里外的青海格尔木拉货。"那时道路不畅,非常辛苦。"他说。

随着市场经济在西藏的发展,尤其是限制私人经营农机的禁令解除后,多拉开始专营农机生意,从青海等地运农机到日喀则卖。1994年,多拉成立了"西藏日喀则市珠峰农机有限公司",并担任公司总经理。

"青藏铁路通车后,货物运输更便捷了,企业的业务量也更多了。"多拉说。目前,他的公司已在日喀则、拉萨、江孜等地设立了多个门市部,并在青海等省市设立了办事处。

多拉说,他的企业发展壮大离不开党的政策。

对于年轻人创业,西藏更出台了不少优惠政策。如为鼓励大学毕业生创业,西藏工商部门降低了他们设立私营有限责任公司的注册资本,最低可降至2万元,首期最低出资额可为1万元。从事个体经营的高校毕业生,免交3年的登记类、管理类和证照类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从事农牧区经纪人职业的毕业生,免交5年的工商管理费用。

获得硕士研究生学位的多吉罗布则认为,西藏人敢于创业的最重要原因是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掌握了新知识和技术、具备较强经营和管理能力的西藏人是创业的主力军。

统计显示,西藏民主改革之前,95%的青壮年是文盲,而到2007年底,西藏"普六"人口覆盖率达到100%,"普九"人口覆盖率达到90.2%。西藏大学现有在校生1.19万人中,主要是藏族学生。

李岩说,目前正是西藏创业的最好时期,不少藏族企业家脱颖而出。但他也指出,西藏的个体、私营企业还处于发展的阶段,企业规模还比较小,主要从事一些科技含量较低、适用性强的行业和西藏特色行业,企业的创造性还不够。

"但事物都有个新陈代谢的过程。"他表示相信,善于学习的藏族企业家一定能培育出闻名中国乃至世界的大企业。

来源:新华网西藏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