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务公开 渝快办 互动交流 专题专栏
首页 > 部门动态

全面承接 产业转移“大军”兵临城下

日期: 2008-05-30
字体:

  陕西省和广东省就产业转移问题展开深入磋商,陕西将做好全面对接广东部分产业转移的准备。

  5月16日,为应对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并积极做好各方面准备,西安市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组织召开了座谈会。

  此前不久,5月7日,陕西省和广东省就产业转移问题展开深入磋商,陕西将做好全面对接广东部分产业转移的准备。广东省产业转移除了资源性产业外,还有地产开发以及有区域性优势的制造业等。

  作为产业转移的一个重要承接地,西安各方面就相关问题早已开始进入了准备状态,“各方面准备工作基本上都已展开。”西安市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相关负责人崔佩琴向记者表示。

  “因目前还都在准备阶段,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政策,不便对外透露太多消息。”西安市开发区处处长任焰显得极为谨慎。

  实际上,西安市早在2005年就已开始了此方面的工作,战绩也逐年呈上升趋势。同样,自2005年我国东部部分企业开始“内迁”以来,一场轰轰烈烈的产业转移“大军”正在向西安袭来。

  陕西机遇

  无论是在政府官员看来,还是在专家学者眼中,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对西安来说,都是一个莫大的机遇。

  为了全面对接粤产业转移,近期,陕西省有关地市将分别派团赴广东考察,进行优势对接和互补。陕西省政府与广东省政府将大力支持,其中广东省将出台产业转移目录,陕西省拟制定支持承接东南部产业转移政策,两省还将制定产业转移合作的框架协议。

  由于市场、政策和资源的变化,东部产业向西转移成了一个重要的趋势,最近几年,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来支持产业转移。目前,正在从企业松散转移过渡到两地政府按照集群进行转移,东部产业转移更需加强两地政府之间的协作,按照地区产业亟需进行产业转移。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近三十年来广东省的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但随之也带来一个问题,那就是资源枯竭。

  以陶瓷生产为例,广东省是我国陶瓷生产原料高岭土的探明储量最大的省份,也因此成为世界最大的陶瓷砖技术装备生产基地。广东省副省长佟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指出,目前高岭土正逐渐成为广东各大陶瓷企业竞争的稀缺资源,生产成本越来越高,不利于产品在市场的竞争。在广东省调整产业结构的战略中,资源性产业的生产将逐步转移到其他合适的省份,陶瓷生产就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

  陕西省副省长景俊海亦曾表示,陕西的渭南等地也盛产高岭土,如何与广东进行对接,是省政府及有关地市政府要考虑的重要工作。据悉,在陕西省每年的招商引资资金中,东部、南部资金占了大多数。今后,省政府引资的重点也将放在吸引东南部资金上,而对接东部、南部省份产业转移也体现出陕西经济发展的新思路。

  东部机械、水泥陶瓷、服装皮革等产业中的部分生产加工等环节转移到中西部欠发达地区,这对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来说是一个发展的机遇,但同时对于西部的资源能耗环保也是一大挑战。

  “经济国际化水平的高低决定着一个国家和一个地区的经济竞争力。”西安市对外贸易合作局有关领导向记者表示,“加工贸易向西部转移为西安加快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最难能可贵的是,能够有效缓解陕西经济发展资金和消费需求不足两大瓶颈问题。”

  加工贸易的西迁,不仅能够带来广阔的市场、先进的技术和利润空间,更进一步促进了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能够有效提高区域的国际竞争力。

  据了解,陕西省省内产业区域布局格局明朗:关中地区重点发展高新技术、装备制造业、航空航天、现代服务业、文化旅游等产业,吸引外资,促进发展;陕北依托丰富的矿产资源,打造能源重化工基地,加快推进与陶氏集团等大型企业的合资开发项目;陕南绿色资源得天独厚,重点在中医药、绿色植物等方面吸引外资,建设绿色产业基地;渭北高原以其独特的地理气候优势,重点吸引外商投资与农业种植及农产品加工业。经过近两年的努力,陕西各具特色的引资格局已经形成。

  古城优势

  “西安在承接加工贸易转移方面,具有突出的优势。”任向记者表示。

  据悉,西安外贸于1987年起步后以一般贸易为主,进入上世纪90年代,通过进一步发挥区域优势、制造业优势和劳动力等优势,实现了加工贸易的迅速发展:进出口总值从1993年的1107万美元发展到2007年的6.65亿美元,年均递增46.4%,逐步成为推动西安外贸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此外,外商投资企业作为加工贸易的主体地位更加突出,进出口总值占加工贸易的3/5,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比重达到90%左右。

  陕西省商务厅厅长李雪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在现有产业结构方面,陕西省的产业格局非常有利于承接东部产业的转移。“在工业门类方面,陕西有几个支柱产业比较占优势。一个是机械装配制造业,如汽车零部件、机床、高压输变电、鼓风机等等。这些产业国有企业比较多,我们将重点扶持产能比较好的,比较容易做大做强的企业,同时发展非公企业为之配套,形成以国有企业为龙头,民营企业为配套的产业链。”

  此外,电子产业在全国范围内已有了相当大的影响力,依托煤炭、石油等能源发展起来的能源化工产业与农业的先天优势一起,共同构建起了陕西特色的产业格局。

  同样,作为我国航空业的集中区域,航空航天资源占到全国1/3以上的陕西,西安北部的阎良航空产业基地,有飞机制造厂、发动机等航空零配件企业,国家大飞机制造中的运输机有关项目亦在阎良。

  专家指出,从陕西的优势看,科研力量雄厚,制造业基础良好,拥有一批技术领先、市场影响力良好的优势企业,技术工人供应充足且就业稳定性好,水、电、汽保障有力,在北方西部地区处于综合交通枢纽和人才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集散地,城市处于工业化加速发展的初期,未来潜力巨大。

  “陕西处于中国的中心,到任何一个地方都是等距离的,面对国内市场来说,我们的物流成本是比较低的。而对国际来说,比起沿海的成本要比较高一点。”陕西省某政府官员表示,“另一个方面是我们的矿产、电力比较丰富,资源优势明显,煤、天然气、水的供应,都有优势。比如,陕西是南水北调的水源地。资源、能源的优势,为工业生产和工业的再加工提供了很好的保障。如果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话,原材料就不需要运输。”

  当然,从劣势和不足看,陕西劳动力成本低廉的比较优势日益削弱,劳动力供应充足但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区位优势明显但远离港口,不利于吸引交通运输成本在产品成本中占比较高的行业。

  分析人士指出,陕西虽然产业集聚、企业集聚的态势初步显现,但产业配套能力不强,以市场作用为基础的社会化分工协作格局还没有形成,大多数产业产品零部件配套率低,不少园区项目之间协作关联度不高,生产性服务业跟不上,难以满足转移企业的配套要求。同时,土地资源供给的压力较大,承载产业转移项目的空间不足。


来源:城市经济导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