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甘肃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GDP年均增长达到9.5%,人均GDP由1978年的348元上升到2007年的10346元,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宏观经济效益大幅提升。与甘肃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相伴随,甘肃的产业结构、需求结构和所有制结构都发生了一系列意义深远的巨大变化,在甘肃经济发展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
一、改革开放以来,甘肃省产业结构的变化与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甘肃省产业结构摆脱了改革开放以前那种"农业基础薄弱,工业大而全,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的局面,经过市场洗礼,形成具有甘肃特色的支柱工业体系,同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取得了突出的成效,甘肃省产业结构调整取得实质性进展,并向优化和升级的方向发展。
1978-2007年,甘肃经济总量及其各个产业都有了较快的发展,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5%,其中第一产业年均增长5.5%,第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8.9%和13.1%。三次产业增加值在宏观经济总量中的比例关系,由1978年的20.4:60.3:19.3,演变为2007年的14.3:47.5:38.2,第三产业上升18.9个百分点。
从年度间的连续变化上观察,三次产业增加值在GDP中所占比重的变动规律互不相同。第一产业比重自改革初期到80年代初期保持上升趋势,此后基本呈稳步下降趋势;第二产业比重自改革初期到2000年呈逐年下降趋势,2001年止降转升,近年来呈快速上升趋势;第三产业比重自改革初期到2003年基本呈上升趋势,近年来呈下降趋势,但相对稳定,接近40%。
从产业内部调整情况看,特点突出:
第一产业: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各业的比例关系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改变了"种植业独撑天下"的局面,种植业产值比重下降,林牧渔业比重上升。在1978年的农、林、牧、渔总产值中,农业、林业、牧业、渔业分别占80.39%、2.74%、16.86%、0.01%,到2007年,农业、林业、牧业、渔业分别占72.53%、2.96%、24.32%、0.19%,农业下降了7.86 个百分点,林业、牧业、渔业分别上升了0.22、7.46、0.18个百分点,农业经济多种经营、特色农业蓬勃发展。
第二产业:第二产业比重主要表现在1978年至2000年呈下降趋势,由1978年的60.3%下降到2000年的40.1%,2000年之后呈上升趋势,2007年第二产业比重达到47.5%。甘肃第二产业结构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工业结构变化方面。改革开放以前,甘肃工业发展得益于国家战略布局考虑,甘肃工业占甘肃省经济比重大,1978年工业比重为53.5%。改革开放以来,甘肃工业发展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轻工优先发展和重工业加快发展的变化过程,改革开放初期至80年代末,为尽快满足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的需要,甘肃省积极扶持轻工业发展,轻工业结构上升。1978年甘肃轻工业比重为18.7%,至1989年轻工业比重为29.8%,1989年较1978年轻工业比重上升了11.1个百分点。90年代以来,由于全局性的轻工业持续发展,出现消费品过剩,市场疲软,居民消费数量扩张潜力不大,注重产品质量、注重服务等新的消费观念逐渐形成。由于甘肃工业企业受到地缘、信息、技术进步等诸多因素的制约,甘肃工业产品特别是轻工产品质量没有及时跟进,甘肃工业发展遇到严重挑战,工业比重持续降低,工业增加值占甘肃省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53.55%下降至2000年的31.11%,之后甘肃积极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甘肃工业比重下降颓势得以扭转,重工业发展加快,甘肃工业比重呈逐年上升趋势,至2007年甘肃工业比重上升到39.5%,较2000年上升8.4个百分点。与此同时,甘肃轻工业结构比由1989年的29.8%变为2007年的12.5%,重工业比则由1989年的70.2%上升到2007年的87.5%。经过市场竞争、淘汰,甘肃形成了以电力、有色、冶金、石化、机械、食品等六大特色的支柱工业体系,工业调整呈现明显的重工业型特点,2007年电力、有色、冶金、石化、机械、食品比重分别达到13.05%、23.61%、9.71%、28.33%、6.83%、7.87%。
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变化较大。改革开放以来,甘肃省金融、保险、房地产等新兴第三产业发展迅速,改变了传统第三产业的"量小、单一"格局,2007年甘肃省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037.11亿元,是1978年的700倍。传统产业比重下降,新兴产业发展迅速。2007年交通运输业、批发零售业增加值占全部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分别由1978年的26.3%和36.5%下降为2007年的17.5%和16.1%,而房地产业、保险业、移动通信业从无到有,保持良好发展势头,2007年甘肃省房地产业、金融保险业、现代电信业占第三产业比重分别为8.1%、5.9%、6.3%。现代服务业快速崛起,成为甘肃省第三产业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回顾甘肃产业结构调整历程,我们可以说改革开放以来,甘肃产业结构调整基本符合产业结构演变规律。从增加值的比重变化上看,甘肃三次产业结构在改革开放9年后发生了标志性的变化,第三产业比重于1987年开始超过第一产业,甘肃国民经济增长主要由第一、二产业带动转为主要由第二、三产业带动。三大因素力促甘肃产业结构显著改变。一是以市场配置资源为导向的起支配作用的产业结构调整;二是甘肃省委、省政府政策导向因素的作用;三是包括投资等要素投入的作用。从总体上判断,改革开放以来,甘肃产业结构基本上实现了产业结构调整合理化阶段的任务,开始进入产业结构升级并向高级化方向发展阶段。
二、甘肃需求结构的变化与特点
自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进程,投资需求稳中有升,消费需求相应地逐步下降。2007年,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为59.78%,比1978年下降了6.64个百分点;资本形成总额占GDP的比重为48.94%,比1978年上升了1.47个百分点。从甘肃需求结构的变化看,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从经济增长动力来看,消费需求居首位。1979-2007年,消费需求的贡献率为59.6%,投资需求的贡献率为49%;
二是存货变动占固定资本形成比重下降。1978年,存货变动占固定资本形成的比重为8.4%,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体制的转轨,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作用日益增强,存货比重曾一路上扬,1990年存货占固定资本形成的比重高达35.9%,之后逐年下降,2007年为7.6%,较1978下降0.8个百分点。从某种程度上讲,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甘肃的宏观经济运行质量在逐步提高。
三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投资率和消费率基本上分别围绕50%和60%上下波动,并且波动幅度有逐步缩小之势,表明投资与消费比例关系渐趋稳定。
四是消费率下降原因主要是农民费率降低。2007年甘肃农村居民消费占甘肃省居民消费比为32.9%,较1978年的56.36%下降 23.46个百分点。
五是政府消费上升。2007年甘肃政府消费占甘肃省总消费的比重为30.89%,较1978的26.02%上升4.87个百分点。尤其是近几年来,为解决民生问题,政府进一步加大公共财政支出,加大医疗、教育等投入力度,甘肃政府消费比重上升较快,甘肃政府消费占甘肃省总消费的比重由2003的22.59%上升到2007年的30.89%。
三、甘肃所有制结构变化特点
改革开放前,甘肃经济所有制结构和全国形势一样,基本上是纯而又纯的公有制经济,"资本主义"的根子和尾巴铲除殆尽。改革开放以来,通过鼓励和支持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甘肃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之间的关系得以调整和改进。公有制经济在甘肃省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有所下降,非公有制经济比重迅速上升,形成了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
公有经济比重下降,但其主体地位不变。2007年,甘肃省公有经济实现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63.4%,与1978年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绝对优势发生了显著变化。但总体上看,公有制经济仍居主体地位。国有经济仍具有绝对优势和较强的控制力,2007年国有经济比重为46.8%。
非公有制经济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2007年甘肃省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占全部经济总量的36.6%。较1978年微不足道的非公有制经济比重有了很大程度地发展。
来源: 甘肃统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