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了大半辈子枸杞的农民田凤莲说啥也想不到,当地的枸杞如今已经走向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虽然她对此并不是很了解,但是枸杞产业的发展给她带来的好处却是实实在在的。去年她家种了8亩枸杞,亩均收入超过6000元,相当于种粮收入的10倍。
田凤莲所在的宁夏回族自治区地处西北腹地,不沿边、不靠海,国土面积仅6万多平方公里,“老、少、边、穷、小”曾是外界对这个自治区的突出印象。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宁夏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快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推进资源优势转化,自我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转化乏力,优势沉睡
宁夏地域虽小,资源却相对丰富,特色独具。
煤炭已探明储量达309亿吨,居全国第六位。自然地理环境独特,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北部平原水肥地沃;中南部山区土地广阔,发展特色农牧业条件得天独厚。黄河文明、大漠风光、西夏历史、丝绸古道和回乡风情交相辉映,共织神奇“塞上江南”风光。
然而,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宁夏人却“守着宝贝受穷,捧着金碗挨饿”。
“世界枸杞在中国,中国枸杞数宁夏。”宁夏人工栽培枸杞已有500多年历史,出产的枸杞果质上乘,明清时曾作为贡品进献宫廷,也是唯一被载进新中国药典的枸杞品种,当地人骄傲地称之为“红宝”。这样的特色名品一度曾“种了挖,挖了种”。政府无奈,农民伤心。
被誉为“煤中之王”的太西煤具有低灰、低硫、低磷、高发热量等特点,属世界珍稀煤种,而宁夏却有大量储藏。以前,太西煤开采无序,小煤窑、小煤矿与国有煤矿争夺资源,水平低下,浪费严重;尤其因深度开发不够,大部分煤炭当作原料廉价卖了出去。
优势资源大多沉睡山川,经济社会发展明显滞后。“九五”末盘点家底,全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7000元,宁夏还不足5000元;地方财政收入仅相当于沿海发达省份的一个中小城市。面向未来,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全国国内生产总值需要翻两番,而宁夏则需翻三番。
回汉群众过上小康生活的愿望迫切,宁夏党政主要领导深感形势紧迫。新世纪伊始,宁夏积极践行科学发展观,坚持把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大手笔频出,持之以恒,一项项特色优势资源被相继唤醒,民族经济踏上了走出贫困的坦途。
据统计,去年宁夏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46万元,在西部12个省份中位居第四;地方财政收入实现80亿元,比2000年翻了近两番;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181元,分别比改革开放初增长30.4倍和26.4倍。
借船出海,高点起飞
宁夏北倚贺兰山,南靠六盘山。两座名山如屏障,阻挡风沙,抵御寒流,始有“塞上江南”的富庶。
黄河宁夏段东岸地区煤炭资源探明储量达273亿吨,占全区探明总储量的80%,相当于东北三省全部探明储量的总和,远景预测资源量高达1394亿吨,而且煤质优良,开采条件优越。
为彻底结束挖煤卖煤发展经济的历史,2003年宁夏作出一项重大决策,规划用17年左右的时间,投资约3000亿元建设宁东大型能源重化工基地,立足就地转化,拉长煤炭产业链,梯级升值,又好又快地实现优势资源转化,带动经济结构整体优化升级,增强综合实力。
作为驱动宁夏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发动机”,宁东基地的建设前景令人鼓舞:到2020年建成8个大型现代化矿井,建成总装机容量达2630万千瓦的电力基地,煤制油、煤制甲醇、二甲醚等煤化工产成品生产能力达到1350万吨。届时,每年增加值可达千亿元,相当于目前宁夏经济总量的1.5倍,还可新增财政收入180亿元,将使宁夏与全国同步跨入小康。
然而,资金、技术、人才、市场俱缺,能源开发严重掣肘。
宁夏将目光瞄向与国家级优势大型骨干企业的联姻重组,“借船出海、合作共赢”。决策一经付诸实施,便很快“开花结果”。在短短4年间,包括国内五大电力企业在内的众多集团企业齐聚宁东,在这片亘古荒原上奇迹般地投入270亿元,迅速建成一批大型煤矿、电厂和煤化工项目,产业布局初步形成,被列入全国13个亿吨煤炭基地和发展循环经济示范区。
“借船出海”建设宁东基地绝非特例。以丰富资源和各类工业园区为招商主体,宁夏拿出拳头企业,与国内外企业集团重组,寻求工业突破性发展的新路,近年已引进中国神华、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中国有色矿业集团公司以及加拿大铝业公司、埃肯碳素公司等几十家中外企业,涉及资产规模300亿元。
大型企业的品牌、融资能力和最新技术产品,迅速在宁夏创造出奇迹:据对其中7家企业调查,总资产和净资产均比重组前一年增长80%以上,实现利润增长两倍以上。更重要的是,企业发展的资金、市场瓶颈被打开,研发水平提升,资源开发链条不断延长,迅速跃居国内产业前端。
宁夏国资委主任黄宗信说,通过与中外大型企业重组,近5年全区国有企业户数减少近一半,资产总额却增加了近一倍,从700多亿元增至目前的1300多亿元;工业实现利润增长6.6倍,对全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32.3%提高到59%左右。
牺牲眼前,谋划长远
2003年5月1日,宁夏全境封育禁牧,牛羊下山,舍饲圈养。
宁夏境内约有4000万亩天然草场,虽有全国十大牧区之名,却少牛羊满圈之实。粗放生产,年羊只饲养量只有800多万只;信天游式放牧还严重破坏林草植被,加上乱垦滥挖,致使当地天然草场有90%左右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退化和沙化现象。
一纸禁令,牺牲眼前;有所不为,谋划长远。
五年弹指一挥间,如今,宁夏已有3000多万亩天然草原的植被得到有效恢复,100多万亩流动或半流动沙丘变成了固定沙丘;天然草原整体植被盖度比禁牧封育前提高了30%以上,浮尘、扬沙、沙尘暴等灾害性天气明显减少、强度明显减弱。
草场休养生息,牛羊产业未弱反强。据宁夏农牧厅介绍,去年,全区肉牛饲养量超过百万头,肉羊饲养量突破千万只;22家新兴深加工企业致力擦亮清真品牌,宁夏优质牛羊肉产品远销海内外,全区农民来自畜牧业的收入比禁牧前增长了31%。
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后,农业规划一直按山川分类布局,生产也多以种粮为主。经过深入研究区情,新时期宁夏确立北部引黄灌区、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三大区域类型,鼓励“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引黄灌区重点发展优质商品粮和以设施温棚为主的现代农业,中部干旱带集雨节灌发展特色避灾农业,南部山区培育壮大退耕还林接续产业。
一切从实际出发,再辅以高科技勾画出美好前景:以枸杞、滩羊、羊绒、奶牛、马铃薯、淡水鱼为主的传统优势产业迅速振兴,葡萄、避灾压砂瓜、设施蔬菜、设施园艺等新型优势产业也被发现崛起,一批国家级和自治区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应运而生,夏进乳品、宁夏红枸杞酒、西夏五葡萄酒等著名品牌农产品行销全国,宁夏农业终于开启了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的阳光出口。
宁夏传统工业以高耗能、高污染为主,为避免重走老路,近年来自治区痛下决心,果断淘汰小造纸、小化工、小水泥、小电石、小铁合金,同时内联外引,培育技术人才,推进自主创新,大力扶植新材料、生物制药、数控机床、风电设备等高新技术产业,越来越多的“宁夏创造”叫响国内外。
来源:新华网宁夏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