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梧州市万众一心,克服自然灾害的困扰,沉着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经受了复杂形势的考验,致力于科学发展。国民经济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仍然实现了平稳较快增长,呈现出增长加快、结构优化、质量提高的良好态势。
(一)综合经济实力增强,经济总量突破400亿
初步测算,2008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00.12亿元,首次突破400亿元大关,比上年增长14.9%,自2004年起连续5年保持两位数增长,超过年初确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预期调控目标1.9个百分点,超过全区平均水平2.1个百分点。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完成66.45亿元,比上年增长4.1%,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7%,拉动经济增长0.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完成215.50亿元,增长23.6%,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80.2%,拉动经济增长12个百分点(其中:工业增加值完成191亿元,增长24.9%,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74.2%,拉动经济增长1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完成118.17亿元,增长7.0%,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5.1%,拉动经济增长2.2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由2007年的18.7:51.6:29.7调整为16.6:53.9:29.5。工业在全市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继续提高,主导地位进一步增强。
(二)县域经济和园区经济成为新的发展亮点
作为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今年梧州市县域经济呈现出经济总量增加、竞争能力提高的良好局面。2008年全市4个县(市)GDP占到全市总量的66.0%,除苍梧县外,其余三个县(市)GDP增速均超过全市平均水平,全市县域经济发展迈上了新台阶。
为更好地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梧州市加快工业载体建设,以128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建设为抓手,大力发展园区经济,工业的园区化程度提高,产业集聚度提高。目前已按产业布局形成了岑溪市家电产业聚集区、藤县钛制品产业聚集区、铝加工产业聚集区,蒙山县蚕丝绸产业聚集区,市工业园的纺织产业聚集区,苍梧县工业园区的机械产业聚集区及进口再生资源加工园区等一批产业布局合理、产业分工明确的产业聚集区,产业聚集效益开始显现。全年园区工业总产值达到94亿元,完成税收达4亿元。
(三)经济运行的整体质量不断提高
1、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突破10亿元。随着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意识增强,经济运行的质量不断提高,一些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和高市场份额的产业和企业脱颖而出。今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总额达到10.34亿元,突破了10亿元大关,比2007年增长18.5%。
2、财政收入总量突破30亿元。随着全市经济运行质量的提高和经济结构的优化,财政收入也取得了可喜成绩。全市财政收入在连续几年较大幅度增长的基础上再攀新高,完成32.4亿元,增长14.9%。财政收入总量由去年的第8位上升为今年的第7位,赶超了北海。
3、城乡居民生活继续改善。2008年,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长。据对全市580户城镇居民调查结果显示,2008年梧州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13000元,达到13268元,比2007年人均增加了1906元,增长16.8%。从收入来源看,城镇居民人均工薪收入9279元,增长17.7%;人均经营净收入1426元,增长15.6%;人均离退休金或养老金收入2337元,增长37.5%;人均财产性收入226元,下降43.8%。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854元,比上年增长18.6%。全年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00.8亿元,比年初增长17.8%。
(四)工业经济综合竞争力增强。虽然今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外需不足造成部分工业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外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但由于梧州市工业经济外向度不高,出口交货值仅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4.3%,工业生产仍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全市389家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84.41亿元,增长48.9%。全市完成工业总产值582亿元,增长34.2%,当年增量达到150亿元。完成工业增加值191亿元,增长24.9%,由全区第6位上升到第5位,赶超了百色,排在前面的分别是柳州、南宁、桂林、玉林。
企业规模不断发展壮大。2008年全市产值超亿元企业达到87家,比2007年增加了24家。市区37家重点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65.7亿元,实现利润4.5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的43.5%。
增量经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增加。市委、市政府这几年把工作主要放在抓工业,抓承接产业转移上,显见成效。随着招商引资力度的加大,新增企业增加,增量企业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加大。全市2008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89家,比上年增加了44家,44家新增企业共完成工业总产值38亿元,对规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0%,拉动规上工业增长15个百分点。
从轻重工业看,基本实现同步发展。2008年,全年全市规模以上轻工业总产值95.4亿元,增长40.5 %;重工业总产值289亿元,增长51.9%。至12月止,轻工业比重占全市的24.8 %,重工业比重占全市的75.2%。
(五)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增强。2008年梧州市农业、农村工作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突出重点,大力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培育壮大优势特色产业,克服了低温冻害、暴雨洪灾和“两迁”害虫等自然灾害影响,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2008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110.26亿元,增幅由一季度的-3.94%恢复到四季度的增长4.14%。
1、粮食种植面积增加、粮食总产量基本持平。在国家增加种粮补贴,粮食价格整体向好等多重积极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大灾之年粮食生产仍稍有增长。全年粮食总产量81.1万吨,增长3.6%,超过自治区下达的计划任务,确保了粮食生产安全。
2、经济作物面积持续扩大,优势产业加快发展。全市经济作物种植面积200.87万亩,砂糖桔、六堡茶、蚕桑、木薯等特色优势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全市新增名优水果种植面积5.36万亩,其中新种砂糖桔3.5万亩,全市砂糖桔面积已达20万亩。全年水果总产量27.1万吨,增长59.5%;新增桑园1.17万亩,全市桑园面积达12.49万亩;木薯种植面积达63.06万亩,比上年同期增1.78万亩;新种六堡茶0.5万亩,全市六堡茶面积已达3.0万亩。
3、农业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目前全市已有国家级、自治区级和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6家,全市有142.6万亩农产品种植基地通过自治区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认证,9个砂糖桔生产基地通过产品出口基地认证,33个养殖基地通过自治区无公害标准化生产认证。以农田水利建设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全年完成水利投资8.9亿元。
(六)消费市场繁荣稳定,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超过20%。初步统计,2008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43.36亿元,增长24.0 %。
分城乡看,城市市场实现零售额76.7亿元,增长23.8%;县以县以下市场实现零售额66.7亿元,增长24.4%,农村消费增速稍快于城市。
分行业看,批发零售业实现零售额121.01亿元,增长22.3%;住宿餐饮业实现零售额14.37亿元,增长22.3 %,均保持快速增长。
(七)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快增长。2008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98.31亿元,增长31.0%。分城乡看,城镇投资185.17亿元,增长29.5%;农村投资9.7亿元,增长76.7%。在城镇投资中,基本建设投资129.27亿元,增长31.5%;更新改造投资32.83亿元,增长50.9%;房地产开发投资20.69亿元,增长4.0%。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完成投资9.5亿元,增长53.3%;第二产业投资81.7亿元,增长21.9%,其中工业投资77亿元,增长18.0 %;第三产业投资107.1亿元,增长25.4%。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增长加快,全年交通运输业完成投资43.5亿元,增幅高达92.5%。
(八)金融运行平稳,外贸出口保持增长。2008年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299.58亿元,比年初增长20.3%;金融机构贷款余额177.79亿元,比年初增长23.8%。
2008年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完成5.08亿美元,下降1.3%。其中出口总额完成3.6亿美元,增长12.2%。实际利用外资14951万美元,增长8.7%。
当前全市经济运行中的主要矛盾和问题一是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部分企业增幅回落,效益明显下滑,生产经营面临较大的困难。二是农民工返乡人数增多,就业压力增大。三是要注意金融危机的滞后影响。今年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中央、自治区关于保增长、扩内需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扎实做好各项工作,抢抓发展机遇,千方百计扩大投资规模,增强投资对经济的拉动力,推动全市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来源: 广西统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