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正在为融资犯愁时,他们主动走进企业“雪中送炭”;毕业大学生、返乡农民工想创业,苦于找不到资金时,他们在旁边扶了一把……6月25日到29日,记者随自治区实践办到南宁、来宾、柳州、桂林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示范点走了一遍,被信贷人员身上的认真劲儿所感动。
专人跑腿帮企业解难
走进南宁市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营业网点的大门,便看见墙上挂着员工的服务监督牌、贷款程序的示意图等标识,舒适的沙发旁摆有时尚杂志、报纸,服务台前实行一对一服务、一站式服务,极大地提高了服务效率。
该联社工作人员说,以前办贷款,人们只能在储蓄服务旁边的一个小窗口外站着等,单是说明自己的贷款意向就得排队等半天,然后还要等待基层贷款委员会和市、区联社的审查程序,“一笔小额贷款,至少要等两个星期才能跑下来”。现在全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成立了信贷中心,由信贷员一对一上门服务,程序上也省掉了基层网点的审查,“一笔贷款只要审查合格,只需要两三天时间就能办下来,还有专人负责跑腿”。
据介绍,该联社仅用4个工作日便完成了对广西五丰粮食集团有限公司的贷款审查和审批等流程工作,快速发放贷款1000万元,使企业把握原材料价格商机,节约成本96万元,最大限度满足了中小企业贷款“短、频、快”的资金需求。
为小本创业“雪中送炭”
在来宾市良江镇高岭屯,当地很多人会说:“走,去思刚家看鸽子。”记者还没到他家门口,就听到一阵“咕咕”的鸽子叫声,鸽场里面有成百上千个笼子,每个笼子里装着三四只鸽子。来宾桂中农村合作银行卢副行长说,这是当地信贷员在上门做营销服务时了解到的一个客户。信贷员对村民的基本情况都作了“地毯式调查”。
思刚是2007年毕业于广西大学广告专业的一名大学生。他起初在南宁一家广告公司工作,收入稳定。然而,在工作3个月后,他却决定回家办鸽场创业。当时,他拿着东拼西凑的8000元钱,养了500对种鸽。因为没有养殖经验,鸽子经常生病,有时一个月要损失几千元,再加上产量小,在销售方面也出了问题。
正在困难的时候,来宾桂中农村合作银行找到了思刚,经审查后,帮他贷款近3万元。这笔贷款让鸽场规模扩大,销路也慢慢打开。思刚逐步摸索出一套养殖方法,使种鸽增加到2500对,鸽场每年的纯收入能达到14万元左右。
租房契约也能抵押救急
记者向广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理事长谢建辰提出一个问题:浙江很多老板在当地根本没有固定的房产,大多是租房做生意的,他们拿什么做抵押贷款?
“凭租赁合同。”谢建辰说,目前,广西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将信贷服务模式推广到淀粉、桑蚕、酒精、茉莉花等地方特色农业。农用生产设备、林权、土地承包经营权、水域滩涂使用权、预期收入等抵押物也变成了“真金白银”。
柳江县三都镇农民韦兆侣从1983年开始便从当地农村合作银行贷款,一直用自己的房子作为抵押。直到今年3月份,他听朋友说林场的承包合同也可以拿去抵押贷款后,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找到了柳江县农村合作银行,“没想到,林权还真的能抵押。他们很热情地帮我解释政策,还与林业局的工作人员到林场去丈量、画图”。韦兆侣最后贷了500万元,现在效益好了,有100万元的贷款还没用上呢。
2008年,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形势下,广西康华生态农业种植发展有限公司由原来的房地产生意转行到规模农业的开发。到今年2月份,眼看就要春耕了,但该公司的农业项目还有近亿元的资金缺口,该怎么办?
桂林市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主动上门到公司来调查情况。信贷人员几乎天天“泡”在公司研究这个项目的发展前景等问题,终于在3月份春耕前将1.2亿资金贷款发放下来。该公司总经理李艳说:“农信社的这一推,不仅帮公司渡过难关,还为当地提供2000多个就业岗位。在岗农民每年人均增加工资性收入650元。”
来源: 广西新闻网-南国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