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和科技是应对危机,推动发展最具竞争力的因素。越是非常时期越要依靠科学技术的力量,让科技进步与创新成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锐利武器。在百年一遇的挑战和稍纵即逝的机遇面前,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先进产能,提高产业集中度,既可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又可以拓宽新型消费领域,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动力。
去冬今春,受国际金融风暴的冲击,我省上自国有大中型企业下至小企业,大多举步维艰。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夏都医药”、“康普德”、“清华博众”、“小西牛乳业”等一批拥有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重视新产品开发的高新技术企业,却能够成功规避危机的消极影响,实现逆势发展,勇敢承载起引领经济走出寒冬、实现复兴的责任和期望。
越是经济遇到危机的时候,越是依托技术进步孕育新产业的有利时机。众所周知,青海是资源大省也是经济小省,同时生态地位极其重要。如何在当前经济快速发展,产业加快转型的关键时期实现又好又快发展,转变经济发展的方式至关重要,而载体和途径就是推进资源节约型发展。为此,省委、省政府高瞻远瞩,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并更加注重发挥科技创新在发展循环经济、生态经济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投入财政资金1.08亿元,用于支持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半年来,我省围绕新能源利用、装备制造业、矿产资源勘查和加工等领域,组织实施重点科技项目65项,特别是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电解金属镁装置落户柴达木,金属镁一体化项目开始启动,向“世界镁都”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在此基础上,我省科技部门明确发展思路,创新体制机制,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大科技”平台和技术创新体系。年初,省科技厅对2009年度的科技计划体系进行了大力度的改革,调整后的计划体系突出了科技支撑、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新农村建设和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并编制了四个科技计划指南,面向社会广泛征集项目。据了解,第一批计划共征集到各类申报项目1000余项,后经专家评审、厅务会讨论等工作,2009年度第一批科技项目计划和2009年度第一批企业技术创新资金专项计划最终安排项目372项,资助经费4124万元。3月上旬,青海省盐湖资源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顺利“晋级”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现了零的突破;由5所高校、5家科研机构、4家企业组成的盐湖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应运而生,产学研合作创新机制开了新篇;4月上旬,经科技部会同国家发改委等18个国家相关部门联席会议评审,批准我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在目前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发展绿色经济日益成为世界各国实现经济复苏的重要选择。而以绿色生产、绿色消费为主要标志的绿色经济,将成为继信息技术革命之后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思路决定出路,针对目前我省资源综合利用率低,发展方式粗放等问题,我省一方面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重点加大柴达木、西宁循环经济试验区的规划和建设力度;另一方面,加快发展以太阳能、风能为代表的新能源和以硅材料、铝合金材料、锂镁材料等为代表的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使青海工业发展更有特色、更“绿色”。
为创造良好政策环境,努力提升青海的科技创新能力,继国务院关于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意见下发之后,我省结合省情实际进一步研究制定了实施意见,从增加科技投入、税收激励、金融支持、知识产权创造与保护、人才队伍建设、科技创新基地与平台建设、考核管理等7个方面制订了19条政策措施。根据实施意见,省级财政3年内将增加投资1亿元支持科技创新,并着重突出新能源、新材料、盐湖化工、装备制造等重点领域,组织实施以10个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项目、20个联合攻关项目、30个自主创新项目为重点的“123”科技支撑工程项目,目前项目正在扎实推进。随着这个工程项目的实施,我省3年内将实现新增产值500亿元以上。
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的发展蓝图,赋予了广大科技工作者前所未有的历史使命。在目前我省经济企稳向好、持续发展的形势下,孕育着许多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而谁抢先占领了经济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在新一轮的发展中赢得先机、把握主动。
来源:青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