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前,地域辽阔的大西北贫瘠荒凉,交通闭塞。整个陕、甘、青、宁、新只有陇海线陕西潼关至甘肃天水全长不过460公里的铁路。其中宝鸡至天水段天水境内部分只有几十公里,这段铁路也成为当时甘肃仅有的一段通车铁路。
1950年春,5万余解放军响应毛主席“人民参加国家经济建设”的号召,承担起了修筑大西北交通咽喉——宝天铁路的艰巨任务。战士们不怕流血牺牲,历时10个月完成了全线的整修。
一九四九年前的宝天线 “盲肠”铁路质量低劣
“宝天铁路于1939年5月开工,1945年12月草草完工,轨道只铺到天水北道埠,全长155公里。进入甘肃境内的只有葡萄园至天水段的46.1公里,虽勉强通车,却时通时停。”兰州铁路局宣传部的冯枫告诉记者,据一些铁路上的老人讲,宝鸡到天水的铁路由于工程质量低劣,塌方断道屡屡发生,每年通车的时间只不过四五个月,被称为我国铁路的“盲肠”。当时曾有“宝天段,瞎胡闹,不塌方,就掉道,什么时间开车,站长也不知道”的民谣。
解放前夕,国民党为了阻止解放军西进,将宝鸡至林家村一线破坏,将东沟以西14座桥涵炸毁,致使宝天段铁路全线瘫痪。1949年8月3日天水解放,王震将军亲临陇海铁路局西安分局天兰工程处,勉励铁路员工抢修宝天段被炸毁的桥梁,支援解放战争。同年11月,宝天段恢复通车。
5万大军攻坚十月 宝天铁路焕然一新
新中国成立前夕,由杨得志司令员和李志民政委率领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9兵团划归第一野战军,在彭德怀司令员的指挥下,转战在祖国的西北地区。新中国成立不久,19兵团部受命由宁夏首府银川移驻古城西安。之后,彭德怀向兵团所辖的第64军军长曾思玉安排了一件任务——参加陇海铁路宝(鸡)天(水)段的整修工程。
1950年春,19兵团直属一部共5万余人,响应毛主席“人民解放军参加国家经济建设”的号召,按照彭德怀的命令,承担起了修筑大西北交通咽喉——宝天铁路的艰巨任务。战士们不怕流血牺牲,克服人烟稀少、房粮奇缺和技术困难,创造发明了高线运土吊土车、自动倒土车等十多种劳动工具,历时10个月,完成了全线的整修。其间,有56名战士光荣献身,以鲜血写下了不朽的篇章。
天兰铁路“诞生” 30天打通126米隧道
早在1906年,清政府就打算在西北修筑铁路,但直至辛亥革命爆发,西北还没有一段铁路修成。1918年,孙中山在《实业计划》一书中提出了宏伟全面的铁路建设计划。他将全国划分为6大铁路系统:中央铁路系统、东南铁路系统、东北铁路系统、西北铁路系统、西南铁路系统、高原铁路系统等,并将陇海铁路定为“东西横贯中国中部大干线”,并提出要建造18条西北铁路干线。然而,在一九四九年前,陇海铁路在甘肃仅修成了宝天线,天水以西至兰州的天兰线修建处于停滞状态。据记载,“国民党政府1941年开始了天水至兰州段的勘测设计,1944年完成测量任务,1946年初成立了天水铁路工程局。当年5月国民党政府采用以工代赈的办法,调集数万民工修建,直到1949年8月,耗资2615亿法币,只完成3.6%的土石方工程量。”
新中国成立后,在财力、物力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国家在全面整修和改造宝鸡至天水段铁路的同时,于1950年4月开始修建陇海铁路天水至兰州段;同月,西北铁路干线工程局(简称西干局)成立;1951年,甘肃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党组书记王世泰调任西干局局长兼政治委员、党委书记。西干局与械筑路队和解放军部门组成的筑路队伍,在国民党修筑的13%的基础上开始修建天兰铁路。
据记载,阴洼磨隧道是天兰线上的重点控制工程,全长126米,位于兰州以东38公里处。由于当时没有施工机械,没有电灯照明,没有通风设备,所以虽是土质隧道,施工还是困难不少。在这种原始条件下,施工人员点起煤油灯,抡起十字镐,用木杠抬荆条筐出渣运土,经过30个昼夜苦战猛攻,126米长的隧道竟然被提前打通了。消息报到铁道部,主管部门又惊又喜,但也不排除疑问:“30天能打通126米隧道吗?”于是派人下工地了解。经现场考察,证实了工人们所创造的奇迹。《人民日报》于1952年8月12日刊发了专题报道,同年的《人民画报》也刊登了阴洼磨隧道施工的大幅照片。
差点穿越兰州市中心
天兰铁路进入兰州市区一段线路,原设计是从市中心穿过,从修路的角度讲,再省钱不过。时任兰州市委书记的杨一木找到王世泰,认为铁路从兰州市中间穿过,需要搬迁七八百户居民,搬迁费无法解决。后来一位赵姓工程师提出沿皋兰上山脚行驶的改线方案。50多年过去了,现在回过头来看,当时改线是完全正确的,否则必然要影响到兰州市区的发展和建设。
1952年国庆前夕,一列火车从天水站徐徐开出,标志着天兰铁路正式建成通车,成为甘肃第一条建成通车的铁路。10月1日国庆节,从天水开出的火车到达兰州,兰州举行了盛大的庆祝仪式,当悬挂毛主席巨幅画像的列车出现在人们的视野时,整个现场沸腾了。人们欢呼跳跃,高呼“向筑路工人致敬!”“庆祝天兰铁路通车!”……口号声、鞭炮声、锣鼓声震天动地,响彻云霄。天兰线的建成让人们欢欣鼓舞,毛泽东亲笔题词:“庆贺天兰路通车,继续努力修筑兰新路!”也在这个国庆节,兰新铁路宣告开工建设。
铁路巨龙的腾飞 千里陇原一日还
经历了60年的大发展,到如今,西北铁路建设已初具规模,甘肃省境内铁路营运里程1986.5公里,直快、特快……一列列火车驰骋在陇原大地上。现年77岁的王明奎老人是这一切变化的见证者。
王明奎,1932年出生于安徽滁州,1956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同年9月响应中央支援大西北的号召来到甘肃兰州,成为《甘肃日报》的一名新闻工作者。1962年调至兰州铁道报社,后又调至人民铁道报社,从事铁路方面的新闻采访长达数十年。对甘肃大地铁路的变化,王明奎老人形容为“风驰电掣,一日千里;日新月异,翻天覆地!”
“1958年8月1日,连接内蒙古和西北的包头至兰州铁路全线通车;1959年10月1日,我国首条高原铁路兰州至西宁的铁路正式通车;1962年12月,全长1892公里的铁路大干线兰新铁路穿戈壁、过流沙、横贯甘肃新疆,修到了西北边陲重镇乌鲁木齐……”王明奎说,随着一条条铁路的建成,兰州在西北铁路的枢纽地位也初步形成。
“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四十年,铁路上行驶的火车主要都靠蒸汽机车牵引,车头上一般有3个人,一个正驾驶,一个副驾驶,还有一个是司炉。”王明奎说,正驾驶开车,副驾驶看信号,司炉往炉子里添煤。在翻越乌鞘岭这种高山时,司炉便要不停地往炉子里添煤。“不像现在,大部分铁路都已经电气化了,机车动力强劲,不必担心走着走着没力了。”他回忆,那时候连信号灯都是油灯。
改革开放后,我省铁路建设进入第二个重要发展时期。兰州至天水、兰州至武威等铁路陆续实施了电气化改造,我省铁路由蒸汽时代进入电气化时代,同时以兰州为枢纽的各条铁路也相继开始实施复线工程。
进入新的世纪,我省铁路再一次步入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这时兰州枢纽放射出的铁路线开始快速发展,并经历了8次大提速。人们陆续告别“绿皮子”的普通列车,坐上了舒适快捷的空调车,时空因此而缩短。王明奎说,铁路建设60年来的变化和发展,凝聚了几代铁路人辛勤的汗水,更是国家60年发展进步和综合国力增强的缩影。
来源:每日甘肃网--兰州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