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发展理念,努力探索一条生态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绿色增长之路,近10年来全省森林覆盖率平均每年以一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青山绿水与富民产业共存共荣的绿色增长之路,正成为西部贵州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 打造"两江"上游绿色生态屏障 美国人克雷斯汀十分迷恋贵州,已在贵州生活工作了10个年头。她说:"我爱绿色的贵州,青翠的山、碧绿的水,还有从青山碧水中飘...">
金秋时节,记者穿行于黔山秀水之间,所到之处,满目青山,流水潺潺,美不胜收。地处长江、珠江"两江"上游的贵州坚持科学发展理念,努力探索一条生态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绿色增长之路,近10年来全省森林覆盖率平均每年以一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青山绿水与富民产业共存共荣的绿色增长之路,正成为西部贵州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
打造"两江"上游绿色生态屏障
美国人克雷斯汀十分迷恋贵州,已在贵州生活工作了10个年头。她说:"我爱绿色的贵州,青翠的山、碧绿的水,还有从青山碧水中飘出的苗歌。"
不仅是克雷斯汀,凡是踏上贵州这片土地的国内外游客,无不惊异于这里的满目青山,随处清流,清新空气,无不对这片少有污染的绿色净土产生深深的眷恋。
山地和丘陵面积占国土总面积92.5%的贵州省,是我国南方重点集体林区之一,也是长江、珠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两江"流域面积分别占贵州省国土总面积的65.7%和34.3%。
毕节地区处于长江上游,20年前,以"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为主题,国家批准建立了毕节试验区。从此,这个试验区成为我国科学发展观理论最早的探索和实践地。毕节试验区将三个主题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展开综合性社会试验,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结合起来,促进资源、人口和环境良性循环,推动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
20年来,毕节生产总值从17.8亿元增加到335.45亿元,年均增长10.5%;财政总收入从1.96亿元增加到55.06亿元,年均增长18.15%,两个增速均高于全国和贵州省水平。与此同时,森林覆盖率从14.94%上升到35.92%,高出全国水平17个百分点;水土流失大面积减少,人口出生率持续下降。
贵州省委、省政府提出"生态立省""环境立省"发展战略,着力实施天然林保护、珠江防护林体系、石漠化治理、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速生丰产用材林等林业生态工程,使贵州初步实现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的协调统一,贵州山川渐渐披上绿装。
贵州省委副书记王富玉说,贵州生态建设为构筑长江、珠江上游生态屏障奠定了坚实基础。贵州省第三次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结果显示,全省森林面积从1998年的8143万亩增加到目前的10551万亩;森林覆盖率从1998年的30.83%增加到目前的近40%,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发展生态经济 构建"绿色银行"
在赤水市大同镇天桥村村民黄恩贵宽敞的二层小楼里,老黄向记者谈起竹子喜上眉梢。2001年以来,他家借助国家退耕还林政策种了100多亩竹子,靠编竹席、卖竹原料和卖竹笋等,全家2006年收入超过5万元。
在黄恩贵所在的天桥村,2000多名村民家家种竹,人均竹业年收入1200元,一座座新落成飞檐白墙黔北民居掩映在竹林之中,向人们传达出竹农致富的喜悦。现在,一个竹产业加工链条正在全市形成,全市200多家竹加工企业生产的250多种产品,畅销国内外,赤水市遍山翠竹成为农民持续增收的"绿色银行"。
良好的生态环境,使贵州被世界旅游组织评价为贵州旅游的后发优势之所在,让广大农民在保护青山绿水的同时得到更多实惠和进一步发展的机会,农家乐、餐饮业、旅馆业、旅游运输业和围绕旅游发展的观光农业,遍布全省山乡。2008年全省接待国内外游客700万人次,直接旅游收入达1.4亿元,直接带动了200多万农民增收致富。
绿色发展正带给贵州荣誉和尊重。荔波以世界独有的喀斯特森林和良好生态,申请世界自然遗产地成功。此前贵阳市以其森林覆盖率和人均绿化率等硬指标,被授予首个国家森林城市称号。而全省13个国家级和59个省级风景名胜区,60个国家级和省级森林公园,102个森林野生动物和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在日益扩大的绿色之网庇护下,呈现出鸢飞鱼跃、鸟语花香的勃勃生机,为旅游业和其他产业创造了无数发展契机。
大力治污绿化,打造绿色名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一条低污染、低排放、高效益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越来越多的投资者看好贵州的良好生态,纷纷前来投资高效农业和养殖业,贵州农产品的绿色品牌赢得了越来越高的市场声誉。
树立正确政绩观 保住绿水青山
2005年1月17日,贵州天生桥一级电站将水流泄量加大到560立方米每秒以上,无偿将淡水送达珠江三角洲地区,让珠三角受咸潮影响的1500万居民在春节喝上了清洁的淡水。
贵州省提出,保住绿水青山也是政绩,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政绩,是让后来人受益的长远政绩。为此,要让环境指标在干部升降任免中具有"发言权",让那些制造"生态灾难"者不但得不到好处,反而要追究责任。
如今,保住青山绿水,不以污染环境、破坏生态为代价搞建设,正成为贵州干部的共识。他们认为,在全国的经济版图上,贵州最大的贡献是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贵州省提出,"十一五"期间,单位生产总值能耗要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全省节能率达到4%以上。
"环境立省"战略被放在贵州发展战略首位,既是多年来贵州各级党委、政府推进生态建设、绿化贵州政策和实践的升华,更是全省各级领导班子走绿色发展之路的郑重承诺。
贵阳市两台6.5万千瓦火力发电机组的烟囱被轰然爆破,尽管地方财政减少一笔收入,但贵阳市委书记李军说:"为了长远绿水青山,不惜眼前金山银山。"世界自然遗产地荔波,为了樟江的水质清澈,县里关闭了樟江上游110口煤井,取缔了沿江30多个砖瓦窑。他们说:"宁可损失千万元税收,也要保护樟江水。"全省几百家黄磷、铁合金等高耗能、高污染企业被关闭。
贵州省委书记石宗源说得好:"我们决不能以浪费资源、污染环境、危害人民群众生命健康为代价谋求一时之快。"
来源:新华网贵州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