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成渝经济区,打造新的增长极。川渝合作的战略目标是,未来十到十五年内将其培育成长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第四极”。“如今很多地方都希望成为中国经济第四极,但它不是取决于各个地区自身的要求和愿望,而是取决于全国战略的需要和地区自身的实力与条件!”在即将召开的第二届川渝经济合作与发展论坛上,重庆工商大学副校长、研究员廖元和将再度为川渝合作献计献策。他认为,从城市群经济、流域经济、战略地位和经济实力等诸多方面分析,将成渝经济区打造成为中国经济“第四极”的可能性最大。
中国需要在西部打造“第四极”
廖元和认为,中国未来将会面临资源的约束,而中国的资源从能源角度来看,水利资源,西部地区占了全国的81%,西南地区占了全国的71%,全国十大水电基地,有五个在长江上游地区。成渝经济区是长江上游经济带的核心区域,是一个正在成长的经济区,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可见一斑。中国目前所面临的是如何缓解贫富差距,而最大的差距,就表现在五个统筹所说的:东西部差距,城乡差距,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差距,对内开放与对外开放的差距,人与自然发展的差距。中国要解决这五个方面的问题,就需要在西部形成新的增长极,即所谓的中国经济“第四极” 。廖元和指出,尽管2000年初起中央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但预期的大规模产业区域转移并没有发生。由此可见,如何强化增长极的扩散效应,缩小地域经济发展的差距,已成为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由此,中国西部地区极需要有一个类似长三角那样的增长极带动中国西部地区发展,而从目前来看,新的经济增长极非“成渝经济区”莫属。
成渝经济区具备增长极形成条件
廖元和分析认为,成渝经济区和长三角,珠三角及环渤海地区相比,具有以下相似性和全国性增长极形成的条件:第一,它们都是一种城市群经济。长三角地区有16个城市,珠三角地区有12个城市,渤海地区包括北京、天津、廊坊、承德、保定和石家庄在内有13个城市;长三角地区的人口是1.1亿人,环渤海地区是9000多万人,珠三角地区是9000多万人,而成渝地区拥有三十多座城市和1亿人口,其中成都、重庆都是全国特大中心城市。第二,它们是一种流域经济。长三角是长江三角洲下游,珠三角是珠江流域,环渤海是海河域流域,而成渝经济区地处长江上游。第三,它们都有主导产业。比如上海有很多在全国有影响的企业,比如有石化,钢铁等;环渤海地区已经随着滨海新区的开发,也是在一些产业上有很大的优势,比如中国的航空航天;珠三角地区,比如计算机和通信设备等等,在全国占了三分之一;而成渝经济区是长江上游经济核心区,它的水电业,天燃气工业和军事工业都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经济实力高居全国第四位
“如今,全国许多地方都希望成为中国经济第四极,但从经济实力来看,成渝经济区无疑占了绝对的优势!”廖元和说,如今,成渝经济区的经济实力已高居全国第四位,仅次于长三角,珠三角及环渤海地区。据他透露,从经济实力来看,成渝地区2007年的GDP是13000亿元,相对而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2007年是5955亿元,还不到成渝地区的一半;海峡西岸经济区2007年的GDP是9240亿,武汉经济区2007的GDP是9230亿,大连、沈阳经济区2007年的GDP是11000亿元,经济总量比成渝地区小。“若辽,吉、黑全算进去2007年的GDP是19000亿元,那就是整个东北一个群体,那就不是第四极的问题,而是振兴东北的问题。同样的道理,如果把西安、成都、重庆全算进去,则考虑的是东部发展、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的问题,不再是增长极的问题了!”廖元和兴奋地说,因此,从地理位置、战略地位和经济实力等各方面综合来看,成渝经济区将来成为中国经济“第四极”的可能性最大!
来源:四川新闻网